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PDCA循环管理干预应用于检验科门诊窗口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在检验科门诊窗口处挑选100例前来就诊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样本对象,所有样本均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内前来我院检验科门诊窗口处就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为依据,对上述100例患者进行平均划分,即50例患者纳入传统护理组,其余患者纳入PDCA护理组;对比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传统护理组的患者相比,PDCA护理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检验合格率明显更高,可见PDCA护理工作更能获得患者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的护理工作而言,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检验科门诊窗口的工作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能够提高其检验合格率,临床应用价值及优势较高。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干预 检验科 门诊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脏生化中进行分级检验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2月期间进行如烟进行肾脏生化检验的患者,总计50例。全部患者分别接受常规检验以及分级检验,分别作为此次研究的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经不同方法检验后的检验结果,即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清胱抑素C(Serum cystatin C,Cys C)检验值与检验阳性率。结果:检验阳性率方面,观察组BUN、Scr检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检验指标均值方面,观察组患者的BUN、Scr检验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脏生化中进行分级检验,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助于临床诊疗工作开展。

  • 标签: 肾脏生化检验 分级检验 检验价值 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科炎症感染中微生物检验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行微生物检验的100例妇科炎症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培养法检验,观察组采用凝集法检验,对比两组患者阳性检出率、检出时间。结果:观察组患阳性检出率(88.00%)略高于对照组(86.00%),两组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者检出时间(1.09±0.24)d短于对照组(7.25±1.36)d,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养法与凝集法两种微生物检验方法在妇科炎症感染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凝集法的检测效率更高。

  • 标签: 妇科炎症感染 微生物检验 方法
  • 简介: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临床医学检验中的质量控制提高因素,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临床医学检验的患者随机等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采用常规管理,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入针对性管理,对比两组管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差错性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

  • 标签: 临床医学检验 质量控制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中心2020年10月~2021年10月需进行检验的480份微生物标本,将其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分为参照组(常规管理)和实验组(持续质量改进),每组240份。对比检验的结果。结果 实验组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能够规范检验人员的操作,让其加强自身的能力完成检验,提升检验结果合格率,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疾控中心 微生物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患者血常规检验效果。方法: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入选的8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40例缺铁性贫血作为A组,4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为B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血常规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和检出率。结果:对照组患者MCH指标高于对照组,RBC、RDW、Hb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缺铁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生化检验环节影响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应对策略。方法 研究对象:本院100例患者提供的100份标本,时间:2020年04月-2021年04月,均予以临床生化检验,进行回顾性分析,100份标本均存在不同程度质检不合格,分析其影响检验效果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措施,对比实施前后生化检验质量。结果 影响临床生化检验效果主要相关因素包括患者因素、标本保存及运送、溶血因素、仪器因素及其他,组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对策略实施后,生化检验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生化检验 相关因素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脂肪肝采取血清学指标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本院2021.7-2022.7确诊的脂肪肝患者50例为观察组,与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对比,将体检者视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经血清学指标检验后的TC/TG/LDL-C/HDL-C水平。并对比两组肝功能检验下ATL/AST的水平。结果:两组血清学指标中TC/TG的检验差异明显,观察组的数值明显较高;LDL-C/HDL-C水平则无明显差异。两组肝功能的指标中,观察组ATL/AST指标偏高,(P

  • 标签: 血清学指标检验 脂肪肝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检查质量控制改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选取广饶医院临床检验科于2022年1月至12月采集的78例患者的血检样本78份进行研究。所有血液样本均进行临床检测,然后根据血液检测样本是否合格分为合格组和不合格组。比较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将数据差异计算入Logistic回归方程,得出临床体检质控改善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78份血检中,10份血检不合格组,占12%。其余68份血液检测样本合格,分为合格组,占88%。合格组与不合格组在患者性别、年龄、软管分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在患者制剂标准、医务人员操作不当、采血部位、采血量、离心次数、标本放置时间、抗凝剂用量、pH值、温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患者准备、医务人员操作、采血量、采血部位、离心次数、标本放置时间、抗凝剂用量、pH值、温度是影响临床体检质控改善的主要因素,OR值均为> 1。结论影响临床医学检查质量控制的因素有患者准备、医务人员操作、采血部位、采血量、离心次数、标本放置时间、抗凝剂用量、pH值、温度等。因此,医院需要制定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标准,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质量控制样本规范操作,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合格率,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 标签: 医学检验 质量控制 影响因素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清胆红素与尿酸在冠心病患者临床检验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接受我院诊疗服务的临床病患资料,筛取合标准者86例冠心病患者入实验组、86名健康体检者入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实验室检查,对比分析检验结果。结果:血清胆红素检验指标分析,实验组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指标水平较对照组指标水平更低,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尿酸指标分析,实验组患者尿酸水平较对照组水平更高,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相比健康者,冠心病人员血清胆红素、尿酸指标水平显示异常降低、升高,可作为冠心病诊断有效评价指标。

  • 标签: 血清胆红素 尿酸 冠心病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过程中血清胆红素、尿酸的检验价值。方法:于2023年02月至2023年12月接收冠心病患者57例作为临床检验对象,入院后均进行血清胆红素、尿酸检验,同时参照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比较不同冠脉狭窄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尿酸检验水平。结果:57例冠心病患者中,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14例轻度狭窄、32例中度狭窄、11例重度狭窄。随着冠脉狭窄程度加重,血清胆红素检验水平持续降低,而尿酸检验水平持续升高,其中重度狭窄患者血清胆红素检验水平低于轻、中度狭窄患者,尿酸检验水平高于轻、中度狭窄患者;中度狭窄患者血清胆红素检验水平低于轻度狭窄患者,尿酸检验水平高于轻度狭窄患者,不同冠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过程中检验血清胆红素、尿酸,能够辅助临床明确患者病变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 标签: 冠心病 胆红素 尿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医疗水平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目的编制临床护理人员信息素养自评量表,为评估临床护理人员信息素养提供工具。方法通过概念界定及文献分析,形成临床护理人员信息素养自评量表的条目池。经2轮专家函询、小样本预试验形成量表初稿,用于调查447名临床护理人员,其中227名的数据用于量表的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220名的数据用于验证量表结构。结果量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安全与道德3个维度共35个条目。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4,折半信度系数为0.855;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00,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57~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2.100%。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 χ2/df为2.041,CFI为0.953,TLI为0.961,SRMR为0.048,RMSEA为0.040。结论临床护理人员信息素养自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临床护理人员信息素养水平自我评估工具。

  • 标签: 临床护理人员 信息素养自评量表 编制 信效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常见的误差原因与改善措施。方法 纳入的106例出现误差标本都来自本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检验科,把血液检验误差标本反馈到有关科室中,要求科室工作人员对出现误差原因进行总结与统计分析,并对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106例血液样本误差原因分析结果标本采集、标本检测、患者自身与标本送检分别占19.81%(其中抽血时间较长、血液量较少分别占8.49%、11.32%)、16.98%(其中标本处理不合理、抗凝管应用不当、没有及时检测分别占5.66%、3.77%、7.55%)、24.53%(其中没有提前禁食、处在月经期分别占16.04%、8.49%)、38.68%(其中送检时间太长、标本和申请单不符合、标本剧烈震荡分别占29.25%、5.66%、3.77%)。结论 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主要在标本采集、检测、送检以及患者自身方面出现误差率较高,对检测的各个环节加强重视,可使血液检测误差率有效降低。

  • 标签: 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 常见误差原因及相应改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早期肺结核患者诊断中两种检验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共计抽取本院 2018年 1月 -2020年 6月期间接受早期肺结核诊断的患者 135例及体检人员 135人,将两组人员设置为甲组及乙组。在实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通过抗原胶体金法及痰涂片结核菌检验法对两组人员进行检验,对两组人员两种方法检验阳性率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在甲组患者检验过程中,抗原胶体金检验法阳性率为 27.41%,痰涂片结核菌检验法阳性率为 67.41%,肺结核患者两种检验方法阳性率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 p< 0.05);在乙组人员检验过程中,抗原胶体金检验法阳性率为 0.00%,痰涂片结核菌检验法阳性率为 10.37%,体检人员两种检验方法阳性率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早期肺结核患者诊断中痰涂片结核菌检验法的效果远远优于抗原胶体金检验法,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断灵敏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肺结核诊断 抗原胶体金检验法 痰涂片结核菌检验法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方法:本研究筛选我院一段时间的体检者,选取其中的52例体检者并将其作为临床观察对象。结果:血液样本的存放时间与抗凝剂的使用比例对于血液检测的质量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尤其是血液样本中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检测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结论:本研究发现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存放时间和抗凝剂的使用量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都会造成影响。因此医务人员需要将收集的血液样本尽快地进行检测,同时需要合理掌握抗凝剂等药物的使用方法,降低对检测结构的影响[1]。

  • 标签: 医学检验 血液细胞检测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