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阴道分泌对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21年4月-2022年3月内妇科就诊的100例女性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尿常规检查,且先行常规尿液采集(对照组),再行专业尿液采集(试验组),统计对比两组采集方式对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检验方式检出的白细胞、红细胞、蛋白质及上皮细胞等占比均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两者相差较大,提示阴道分泌对患者的尿常规检验结果存在影响。结论:女性阴道分泌对其尿常规检验结果具有一定影响,可影响医生的疾病诊断和用药,对此,需采取专业尿液采集方式,避免阴道分泌对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标志检验在胃癌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40例胃癌患者作为胃癌组,另选取10例胃部良性病变患者作为良性病变组。两组均经临床检查确定疾病类型,并进行肿瘤标志检查,包括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50(CA50)、糖类抗原 72-4(CA72-4)、糖类抗原19-9(CA19-9)。比较两组患者CEA、CA72-4、CA50、CA19-9水平及阳性检出率;比较四种肿瘤标志对胃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  结果:胃癌组患者CEA、CA72-4、CA50、CA19-9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CA72-4、CA50、CA19-9联合检验对胃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独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EA、CA72-4、CA50、CA19-9四种肿瘤标志对胃癌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辅助临床诊断疾病,相较于单独检验,联合检验更能提高疾病检出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值得推广。

  • 标签:   肿瘤标志物 胃癌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国临床上普遍使用的PVC输液器具中,通常加入了邻苯二甲酸二酯(DEHP)以此增加输液器具材料的稳定性,然而,研究表明加入DEHP后可能释放对人体有危害1的物质进入药液,虽然大多数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但是对男性胎儿、新生儿和青春发育期前的男性患儿等特殊人群有潜在的高危风险。若长期接触此类物质可能对生殖系统、免疫系统造成伤害,大量摄入还可能致癌。

  • 标签: 塑化剂 PVC医疗器具 男性 生殖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与依托咪酯靶控输(TCI)在全麻诱导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择期全麻手术ASAⅠ~Ⅱ级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P组n=20);依托咪酯联合瑞芬太尼组(E组n=20)。两组诱导均采用血浆靶控静脉输,复合咪达唑仑0.05mg/kg,维库溴胺0.1mg/kg,选择BIS在40~60之间做气管插管,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麻醉前、气管插管前1min、气管插管后1min、气管插管后5min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结果P组病人麻醉前MAP明显高于气管插管前后1min和插管后5min,E组病人前管插管前后1min和插管后5minMAP较麻醉前轻度降低(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与依托咪酯靶控输(TCI)在全麻诱导中对血流动力学变化影响较小,而瑞芬太尼联合依托咪酯靶控输(TCI)在全麻诱导中更能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 标签: 瑞芬太尼 丙泊酚 依托咪酯 靶控输注全麻诱导
  • 简介:目的:观察间羟胺靶控输对患者腰硬联合麻醉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手术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输,观察组给予间羟胺输,监测和比较术后72h平均动脉压、心率的改变,同时应用智力状态检查法(MMSE),评估两组患者术后72h认知功能。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6±5)min和(85±6)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11±18)mL和(309±17)mL,尿量分别为(282±19)mL和(175±16)mL,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输液量对照组为(1655±74)mL,观察组为(985±75)mL;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量及术中输液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血压显著低于术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术后6、12、24时血压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2h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48h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6.09%(6/23),4.35%(1/23);观察组患者术后48h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羟胺目标剂量靶控输对老年人腰硬联合麻醉髋关节手术后意识(认知功能)起积极保护作用。

  • 标签: 间羟胺 手术 认知功能 输注泵
  • 简介:摘要背景麻醉方式的选择对创伤性脑损伤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靶控输丙泊酚(TCI)和七氟醚吸入麻醉患者的转归。方法对110例18~60岁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急诊颅脑手术,随机分为T组(丙泊酚组)(n=55)和S组(七氟醚组)(n=55)。异丙酚组靶血药浓度为3~6μg/ml,七氟醚组最小肺泡浓度(MAC)为1.0~1.5。两组均接受TCI瑞芬太尼2~8ng/ml镇痛。术后,患者转ICU进行治疗,并随访至出院,记录结果参数。结果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相似。T组与S组之间最终Glasgow预后评分(GOS)差异均不显著(P=0.25)死亡(GOS1)27.3%和16.4%、营养不良和严重残疾(GOS2~3)29.1%和41.8%、预后良好(GOS4~5)43.6%和41.8%在两组比较相似。其他结果参数无显著差异。结论靶控输异丙酚和七氟醚麻醉对急诊外科患者的预后相近。

  • 标签: 外伤性脑损伤 七氟醚 丙泊酚 Glasgow预后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液泵推20%甘露醇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中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以及对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病例分为2组。A组97例,输液泵推组;B组96例,静脉滴注组;观察两组在标准时间内完成给药情况、均匀完成给药情况、血管渗漏等情况,及病人疼痛程度。结果A组97例均用30分钟均匀完成给药,8例出现血管渗漏,9例出现输液部位疼痛;B组标准时间内完成给药62例,均匀完成给药64例,14例出现血管渗漏,17例出现输液部位疼痛,两组四项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输液泵组在给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患者推20%甘露醇的应用中时间准确、给药均匀、血管损伤相对较小、病人疼痛程度较轻,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输液泵 静脉滴注 20%甘露醇 手足口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与羊膜腔穿刺药术联合应用终止瘢痕子宫合并中期妊娠安全性、可靠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8年至2011年之间米非司酮与羊膜腔穿刺药术联合应用终止瘢痕子宫合并中期妊娠43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3例患者中剖宫产史一年内5例,剖宫产史1年至3年28例,剖宫产史3年以上10例,均无药物禁忌症及羊膜腔穿刺药禁忌症,自羊膜腔穿刺药术始,至胎儿娩出约需36±12小时,出血约150-300l,术后B超检查子宫肌层连续性好。结论米非司酮与羊膜腔穿刺药术联合应用终止瘢痕子宫合并中期妊娠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 标签: 米非司酮 羊膜腔穿刺注药 瘢痕子宫 中期妊娠
  • 简介:2015年1月2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医疗联网无锡研究院(无锡医疗联网研究院)宣布成立联网基础标准组医疗与健康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并召开了“医疗健康联网标准工作启动会”。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孟群主任、王才有副主任、无锡医疗联网研究院陈卫平院长,医疗与健康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成员和专家,以及国家医疗健康联网立项项目的提案单位代表共计二十余人参加了本次启动会。

  • 标签: 医疗健康 标准工作 信息中心 计生委 联网 无锡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探讨其与血小板输疗效的关联,并分析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固相凝集法检测158例血液病患者输前血小板抗体,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每次血小板输前及输后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输血小板后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来判断输疗效,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疗效的相关性,并根据病因、患者性别、输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分别分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158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总有效率为53.16%,血小板抗体总阳性检测率为17.72%;②血小板输注有效组抗体阳性率(5.95%)远低于输无效组(31.08%)(P<0.05);③不同病因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TP组抗体阳性率最高(34.38%),白血病组最低(8.86%);④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⑤不同血小板输次数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输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高;⑥不同种类血小板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单采组(8.77%)低于浓缩组(22.77%)(P<0.05)。结论①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疗效密切相关,血小板抗体是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效果的重要免疫因素之一;②血液病患者的病因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相关性;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性别无关;④血小板输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密切相关;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的血小板种类有关,单采组明显低于浓缩组。

  • 标签: 血液病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3年3月~2015年2月来院就诊的5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2周持续胰岛素输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变化及胰岛素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的FPG、HBAIC、AUGg、Homa-β、Homa-IR分别为(5.23±1.13)mmol/L、(7.86±1.87)%、(57.68±4.13)mIu/L、(70.45±24.38)、(3.65±1.35),优于治疗前的(13.27±2.45)mmol/L、(12.35±2.56)%、(76.54±8.34)mIu/L、(24.56±12.36)、(6.75±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持续胰岛素输,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2型糖尿病 胰岛素输注 胰岛B细胞 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输病毒灭活血浆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100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成一般治疗组和血浆输组,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并测定患者的血清IgA、IgG、IgM及补体C3、C4水平。结果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8+明显升高,CD3+、CD4+及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明显下降。两组治疗后CD8+明显下降,CD3+、CD4+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较治疗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血浆输组血CD3+、CD4+及CD4+/CD8+比值显著高于一般治疗组,CD8+显著低于一般治疗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治疗前血清IgA、IgG、IgM明显高于正常,补体C3、C4明显低于正常。治疗后血清IgA、IgG、IgM明显下降,补体C3、C4明显升高,治疗后两组比较,血浆输组血清IgA、IgG、IgM水平略高于一般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但血清补体C3、C4水平高于一般治疗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输病毒灭活血浆能提高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

  • 标签: 乙肝肝硬化 腹水 病毒灭活血浆 T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食管癌根治术靶控输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复合吸入七氟醚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观察组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在T1点的MAP明显高于对照组,T5点的MAP、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靶控输舒芬太尼复合吸入七氟醚麻醉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食管癌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 七氟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3-氨基苯甲酰胺(3-AB)对脑缺血大鼠海马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5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对照组、3-AB组,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对照组及3-AB组的海马CA1区TNF-a和MMP-9的表达均明显增高(均P<0.01);与脑缺血对照组比较,3-AB组海马CA1区TNF-a和MMP-9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PARP抑制剂3-AB能明显降低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炎性因子TNF-a和MMP-9的表达水平,提示其有减轻炎症反应及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脑缺血 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3-氨基苯甲酰胺 肿瘤坏死因子-a 基质金属蛋白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