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广州的琶洲地区是广州会展业的代表符号,琶洲村是会展业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典型城中村。本文以琶洲村村民为例,从社区居民的经济影响感知视角解析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居民的社会交换关系。研究显示:①城市会展业成为社区重要的社会交换关系变量,社区经济对会展业的依赖性增强。②在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外来者的进入打破了原来社区交换关系的均衡与稳定,社区参与交换关系的网络呈多元化特征;社区居民之间的内部交换关系发生了变化,正经历竞争与分化的阶段。③社区居民不满足现有的外部交换关系,表现出对更高层次交换关系的热切期盼。

  • 标签: 事件活动 会展业 经济影响感知 社会交换关系 广州琶洲村
  • 简介:旅游目的地形象一般被认为是由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构成的三维结构,是影响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却很少有经验研究证明该结构及形象与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江苏周庄旅游形象为例,用结构方程分析(SEM)方法检验形象结构三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目的地形象与游客行为意图的关系。研究发现:①认知形象对情感形象有较强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77);②情感形象对总体形象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26);③认知形象对总体形象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37);④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对游客行为意图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3、0.14),而认知形象对游客行为意图的直接影响不明显(路径系数=0.11),情感形象对认知形象的影响未得到支持。研究证明了目的地形象三成分结构及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以及情感形象是影响游客行为意图的最主要的形象成分。论文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对将来研究的建议。

  • 标签: 旅游目的地形象 形象结构 游客行为意图 结构方程分析(SEM)
  • 简介:根据舟山市定海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的多重要求,基于多目标规划方法和灰色关联技术对该区在1996—2004年间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进行了定量评判。研究表明:①舟山市定海区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程度总体不高,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趋向合理;②定海区城乡土地不同用地类型与目标值的贴近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揭示出不同用地类型的调整空间差别明显;③与整个上升趋势相比较,1998年间的土地利用合理性程度突然下降,反映出自然灾害对舟山市定海区城乡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依然十分显著。

  • 标签: 土地利用结构 合理性评判 多目标规划 灰色关联分析
  • 简介: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的景观设计,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却逐渐缺失了自己所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挖掘城市的地域特色,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观,对于开拓城市景观发展创新之路具有重大意义。以此视角为契机,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市,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其文化景观的形成、发展、系统组织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景观再生策略,寻找历史与现代的对接,为地域化景观历史城市发展之路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标签: 地域文化 文化景观 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
  • 简介:研究旨在探索城市中文化遗产资源"孤岛化"现象与快速城市化之间的空间整合策略问题。城市空间整合是对影响制约城市空间的相关要素的研究,西安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密集分布的城市,其空间发展当中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如何与旧城居民居住空间自然融合与共生是其文化特色得以传承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以文化遗产空间保护理念引入到西安旧城区城市空间发展中来,通过对西安东关地区的历史演变分析及现状研究,提出当前片区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以文化遗产资源为导向的空间整合方法,从而提出了道路交通空间的慢性步行系统、遗产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渗透融合以及辅助空间一体化利用的整合策略,以传承地域文化、改善居住环境,从而使老城特色与文脉得以延续。

  • 标签: 旧城改建 文化遗产保护 空间整合 文化传承
  • 简介:随着城市发展机制的不断复杂化,各种不同类型的绅士化现象亦不断涌现,并表现出新的空间特征与社会影响。文章对传统绅士化、新建绅士化、乡村绅士化、学生绅士化四种类型绅士化现象的起源、概念及社会影响进行了引介与综述。本文基于广州发生绅士化的六个社区的调研数据,对上述四类绅士化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发现,广州的多类绅士化现象与西方基本类似,但也表现出内在的特征及差异性,体现了中国城市发展模式和机制的特殊性。

  • 标签: 传统绅士化 新建绅士化 乡村绅士化 学生绅士化 市场转型 广州
  • 简介:河流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格局、生态环境,风俗文化等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缺位导致多数河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运用景观都市主义指导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能够较好的促进河流与城市之间共生发展,具体思路是打破传统工程思维的方式建设河流两岸景观,通过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与工程设计层面三个相互渗透的规划设计工作,解决城市河流所涉及的生态安全、功能复合、工程景观与城市文化等四个方面问题。

  • 标签: 河流景观规划 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规划设计 长利涌湿地公园
  • 简介:随着《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实施,由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三省构成的新东北经济区区际联系不断增多,双方对功能完善的综合运输系统需求日益增强。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区际运输通道空间结构现状及客、货流未来发展特点,遵循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原则,提出建设6条运输通道与15个二级运输枢纽为骨架,3条运输干线为辅助的网格状区际综合运输通道空间结构,并指出在改善铁路、公路运输方式的同时,要积极开展油气及煤化工产品的管道运输,发挥多种运输方式综合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标签: 东北三省 蒙东五盟市 综合运输通道 空间结构
  • 简介:本文首先提出大学城同社区的联系并非天然,需要有意识地通过相关模式选择和机制设计来加强其根植性。进而基于三个案例研究,归纳了制度型、功能型和生态培育型的联动模式。最后提出大学城发展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涉及到规划、框架、组织、生态、平台、体系和市场原则等环节的机制建设。

  • 标签: 区域创新体系 高校集聚区 校区与社区联系
  • 简介:区域文化创新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文化转向”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何建构、提升一个省域的“文化软实力”.需要从社会转型的视角和“文化治理”的意义上进行区域文化全面创新。从互联网思维创新模式出发,提出省域范围内“文化软实力”提升和省域特色文化城市建构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寻求为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和城市区域的“文化软实力”能级创造理论与实践依据。

  • 标签: 特色文化城市 软实力 城市文化资本 互联网+
  • 简介: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国各地都逐渐出现了遗弃的工业区,如何处理这些城市中的工业废弃地成了当地政府的难题。以江西省南昌市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为例,通过对园区实地探查走访,总结分析园区的规划设计特点与目前尚存在的问题,旨在探讨实现城市工业废弃地活力再生的策略。

  • 标签: 工业废弃地 再生 可持续
  • 简介: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不断深化,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也面临着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挑战。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街居制”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把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我国城市基层社区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设成了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实施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中国各大城市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结合贵阳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对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作了一些理论和实际操作层面的探讨。

  • 标签: 城市基层社区 管理体制改革 制度建设 研究
  • 简介:本文从对西方绅士化的回顾和反思中认识到,中产阶级对于和谐沟通氛围的追求损害了低收入居民的利益,从而引发笔者提出"沟通空间"概念,并对国内大城市沟通空间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对比人本的社会空间趋势,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大城市沟通空间进行变革,认为合理的沟通空间对社区融合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共生性竞争邻里场所体系"的规划布局模式和形成机制.

  • 标签: 绅士化 沟通空间 居住分异 邻里场所体
  • 简介: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访谈就规划的前瞻性、规划主体、规划措施、规划管理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见解。以文化线路为例,指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为了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留住城市的记忆,提高人的生活品质。

  • 标签: 城市规划 遗产保护 文化线路
  • 简介:开发区是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模式。近年来,东部三大城市群的开发区在引进FDI方面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开发区的外资集聚应会给当地的城镇化带来重大影响。我国开发区利用FDI出现了重心北扩和西进的现象,在此背景下,通过构建面板和时间序列数据计量模型对东部三大城市群进行实证比较;研究表明,开发区的外资集聚总体上能够显著推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但三大城市群开发区外资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说明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发区的外资集聚对城镇化发展的正向影响还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

  • 标签: 外商直接投资 开发区 城市群 城镇化
  • 简介: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以南京市主城区为实证,运用集聚指数、空间网络关联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拟合等方法,围绕着"流动人口—城市人口"之间的"局部—整体"关系,从就业集聚分区、就业网络分析和就业中心识别三方面比较和解析"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空间集聚性同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探索其影响因素。

  • 标签: 流动人口 城市 就业空间 空间集聚 关联研究
  • 简介:考证认为先秦的巴子江州城应该在今渝中半岛,秦张仪所筑江州城相沿巴子江州城,西汉相承,东汉曾一度迁到江北嘴一带,后称为北府城,故将渝中半岛的旧城称为南城,可能是在东汉末年江州城还迁南城。三国以前的江州城大小范围难以确定,但三国李严所筑的城围16里,应该在今大小梁子下半城从朝天嘴到南纪门间,城围大约在6640米左右,里面有郡城、县城、仓城三个小城,总共面积在3.5平方公里左右。宋代彭大雅所筑城范围与后来明洪武戴鼎所筑城相当,城围大约在7000米左右,城内面积约4平方公里,南北已经面临长江、嘉陵江一线,形成东门薰风门、西门镇西门、南门太平门、北门千斯门四个开门,今临江门、校场口、南纪门一线以西可能最初并不在城墙内,宋镇西门应该在这个线上。但明洪武以后的城墙要比彭大雅所筑宋城和明初戴鼎所筑城围长1000多米左右,面积约5平方公里,可能与明洪武以后的历次增修拓展有关。宋代渝州城可能仍是夯土城,故才记载戴鼎"因旧址筑石城",故发现的西水门到朝天门的城墙,高处应该为清代城墙,包裹的城墙应该是明洪武初包裹宋代夯土形成的明初石墙。三国李严大城至少有两个城门,宋代重庆城门四开门,闭门多少待考,闭门只留有洪崖门之名。明清以后城门九开八闭共十七门,城门名称变化较少,只是明代将人和门称仁和门,太安门称为大安门、金紫门称为金子门、西水门称为福兴门、储奇门称为出奇门。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要重视考古材料,但要认识到考古学材料的局限,尽可能尽全空间点,更要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知考古材料。

  • 标签: 古代 重庆 主城 位置
  • 简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出台,粤港澳将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另加活力四射的珠三角。由于这种法域和政体的差异,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性环境保护及治理的法律关系复杂,进一步深化合作中的法域差异导致的法制障碍不容忽视。因此,应以CEPA框架下所签署的双边协议中的环保合作条款为准则,在开放合作中相互借鉴吸纳包容,通过法制的力量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创新制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性生态环境治理的协调化、法治化。

  • 标签: 跨域性 生态环境治理 协调化 法治化
  • 简介:自1980年代初以来,管治(Cover-nance)思潮已经在西方社会汹涌澎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受到其巨大冲击.在城市规划的具体实践中,如何在众多利益共同发挥作用的领域中取得一致的认同,这有赖于对管治的认识与理解.作为管治重要理论之一的元管治(meta-govemance)理论在西方社会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规范化的自组织协调机制--元管治的探究,试图以元管治为理论基础建立我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组织形式和保障机制,从而在规划决策中发挥持久作用.

  • 标签: 管治 元管治 城市规划 公众参与
  • 简介:在法治型政府建设中,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诉求与基层社区治理体制存在固有矛盾:如何权衡城市社区规划建设与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如何有效帮助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如何培养城市弱势群体法治意识?在保证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同时如何确保城市的文化传统不受破坏。通过上海市阿大葱油饼案例研究发现:城市弱势群体法治观念较弱,没有畅通的利益诉求机制,僵化繁琐的行政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束缚其发展。鉴于此,基于社会冲突论、社会选择论、非零和博弈论以及网络治理理论等理论,提出包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确保城市弱势群体生存空间。

  • 标签: 城市弱势群体 社会支持 基层社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