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学说继承了前朝的礼乐传统,并加以发展改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而玉文化的发展与此息息相关。玉作为祭祀的礼器、身份等级的象征,参与了“礼”对于社会秩序的构建,体现了传统思想中人一社会一宇宙者相呼应的观念。玉的道德化是先秦至汉代玉文化的重大突破,积淀了“乐”文化中“统同”的观念,并通过玉的人化将其作为道德的栽体,陶冶和塑造人的内在心理。

  • 标签: 礼乐传统 儒家思想 玉文化
  • 简介: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很容易陷入两方向相反的误区:倾向于认为文学具有普适性意义的人往往不自觉取消少数民族文学的合法性,在他们的头脑中存在着某种看似普遍实则教条的律令,这导致他们苛刻地用某种单一的美学或思想标准来芟削样态不同的文学现实;另一类人则在无法删繁就简的多样性之中,陷入相对主义的迷窟,无法也没有勇气做出价值的判断,并且常常因陋就简地套用“民族性”的话语陈词。

  • 标签: 少数民族文学批评 作家论 集体性 瑶族 贺州 “民族性”
  • 简介:美国著名生态文学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寂静的春天》被公认为世界环保运动的奠基之作,是因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即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生物进化思想、生态整体主义以及敬畏生命。这种生态哲学思想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对后世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巨大影响,即它帮助人类建立了新的生态观,还激发了环境保护运动,催生了环境保护立法,最终对环境科学与环境史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 生态哲学思想 影响
  • 简介:竹枝词是中国极具乡土气息的民歌,集音乐、舞蹈、诗歌于一体,本流行于巴渝,始于何时已难考。竹枝词在唐代经过杜甫、白居易、元稹,特别是刘禹锡的创作与推广,对后世竹枝词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竹枝词名目繁多,《中华竹枝词全编》评价:“在竹枝词的发展演变中,还有同体异称现象存在。所谓同体异称,就是诗人在写竹枝词时,除了直接以竹枝词、竹枝歌、仿竹枝、效竹枝等等做诗的标题外,有的则另标别称,使竹枝词的题名演变成多种多样、五光十色的局面。”①丘良任先生同时在《论风土诗》中提到“自王渔洋在《师友诗传录》中说‘竹枝泛咏风土’,人们往往以为咏风土的诗皆为竹枝词。其实各有渊源,各有特点,不能混为一谈。竹枝词泛咏风土,而泛咏风土者非仅竹枝词。”②

  • 标签: 竹枝词 文学思想 浙东学派 嬗变 清代 发展演变
  • 简介:1937年,朱光潜曾经是这样评论过废名的诗:废名先生的诗不容易懂,但是懂了之后,你也许要惊叹它真好。有些诗可以从文字本身去了解,有些诗非先了解作者不可。废名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禅家与道人的风味。他的诗有一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

  • 标签: 废名 艺术形式 思想特征 1937年 朱光潜
  • 简介:《傲慢与偏见》写于19世纪之交,小说刻画了一超越同时代的女主角—伊丽莎白。通过女主角对待爱情、婚姻、生活的态度,体现了一有独立思想、敢爱敢恨、聪明睿智的当代女性形象。

  • 标签: 傲慢与偏见 伊丽莎白 新女性形象
  • 简介:清初浙江秀水李氏兄弟李绳远、李良年、李符以文学著名,被称为“浙西李”。“李”都卷入了清初兴起的游幕洪流中,一生游幕,都选择了诗文表达人生经验。诗文承担了应酬与外交的功能,“李”以诗歌作为交际工具在游幕生活中炫耀才华,以诗文记录内心生活,抒情言志。作为自我表达与宣说的有力媒介,诗文彰显了自我认知的多重层面,包含着自我反思与自我认同。

  • 标签: 人生经验 游幕 浙西 反省 焦虑 交际工具
  • 简介:乾隆时期,馆阁文人不再像顺康之时那样矜持身份,而是比较积极地思考建设词体的问题,总结词体的特质以及唐宋名家词集的特色,他们的词体观比较成熟,论述较为客观,结论亦经得起推敲,对词体的认识远远超过了《钦定词谱》的编者,代表词体官方研究的最高成就。而在词律学的建设上,他们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并对前期的词谱建设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词学史 意义 词律 词体观 乾隆时期
  • 简介:《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在佛教般若思想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维摩诘是梵语音译,“维摩”意为“无污染”,“诘”就是“名声”或“评价”,故玄奘大师将其译为“无垢称”。维摩诘居士是《维摩诘经》中实际的说法者,他深通大乘佛法,倡导解脱的关键在于主观修养而不在于出家苦修。

  • 标签: 《维摩诘经》 《世说新语》 士人 东晋 大乘佛教 般若思想
  • 简介:清人对“诗”与“史”两种不同文体的差异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早在清初,学者张英即对作为考订的“史”和作为想象测度的“诗”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注者,征引事实,考究掌故,上自经史,以下逮于稗官杂说,靡不旁搜博取,以备注脚,使作者一字一句,皆有根据,是之谓注。意者,古人作诗之微旨,有时隐见于诗之中,有时侧出于诗之外,古人不能自言其意,而以诗言之,古人之诗,亦有不能自言其意,

  • 标签: 诗史互证 阐释 清代 悖论 异质 “史”
  • 简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也为高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引导“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越发无力。新兴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出现,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它在解决大学生管理与教育方面具有鲜明的可行性,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举措。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团体心理辅导 成才过程 政治素质 道德修养 教育工作者
  • 简介:2015年8月3—4日.“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丛书”第次编纂讨论会在安徽省宣城泾县桃花潭畔度假酒店举行。会议由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办.刘耘华教授主持。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单位的10余位专家学者就目前5部已初步成形的书稿以及丛书编纂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 标签: 文学丛书 编纂过程 比较诗学 讨论会 上海师范大学 综述
  • 简介:目前讨论抗战时期周作人的政治姿态及思想立场,多依赖文集材料,尤其是收入《药堂杂文》第一部分的四篇"正经文章":《汉文学的传统》《中国的思想问题》《中国文学上的两种思想》《汉文学的前途》(1)。所谓"正经文章",是与周氏擅长的"闲适文章"及其事伪后作的"官样文章"相对的(2)。1940年2月22日周作人致信松枝茂夫称:"近来无话可说,久不作文,但为青年学生计,关于国文及儒家思想等,亦颇欲写几篇启蒙的文字,亦尚未能决心执笔也。

  • 标签: 片冈铁兵 汉文学 中国文学 松枝茂夫 华北作家协会 文学报
  • 简介:儒道两家之交集性诠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诠释学中最显明的特质。本文通过考察皇侃《论语义疏》中“援道入儒”与“援儒入道”之间的汇通性诠释,阐明释经者以“视域融合”的方法论重新统合具有同源文化之属性的儒道两家之差异性。这种自觉性误读的诠释策略也促使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的诠释意义形成蜕变。两代之间的意义生产模式分野主要表现为,由汉代的“释经者——经书——圣人——天道”立场转化为“释经者——圣人——自然”的构型.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释经者以超越经书文字的方式回归圣人之义背后的天道自然。

  • 标签: 《论语义疏》 经学诠释学 儒道汇通 圣人之义
  • 简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是孔子在原始经学时期提出来的一重要且完整的经学诠释学命题。关于这个诠释学命题的提出,孔子是受动于血缘宗法制信仰的推动。而没有给出逻辑的论证,因此孔子以一独断论的诠释学命题封闭了“六经”文本。把“六经”负载的意义在绝对的遵循中诠释为绝对真理——周公礼乐制度,同时也为自己塑造无冕素王的圣人形象提供诠释学意义上的必要性准备。西方基督教的释经学关于《圣经》的诠释有着重要的自解原则,中国经学诠释学对“六经”或《十三经》的诠释也有着在信仰上构成的自解原则。而经学诠释学自解原则告诉我们,“述”的字义与词义是“遵循”.“作”的字义与词义是“制作”与“兴作”。杨伯峻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过度诠释为“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从而把一经学诠释学命题降解为文学诠释学命题。

  • 标签: 孔子 中国经学诠释学 自解原则 独断论诠释学 信仰 误读
  • 简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应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塑造人格、修养道德、强化知识、提升能力,将教育和实践有机统一,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研究 育人工作 学工处 提升能力 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