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1 个结果
  • 简介:如何评价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一直是学界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现象学中匿名现象的研究出发,以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之本现这一匿名现象为例展开。在作为匿名现象的存在之本现中,自身遮蔽起了重要作用。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三重遮蔽以及作为其来源的相应的作为结构,其中自身遮蔽这一因素成为现象学的现象的必要部分,也导致以自身显示为特征的现象学被放弃。不过由于在存在之本现处,自身遮蔽与自身显示的双重在起作用,因而尽管海德格尔不再使用现象学一词,但现象学依然起作用。可见,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乃是匿名的现象学。

  • 标签: 匿名性 自身遮蔽 现象学
  • 简介:<正>70年代以来,在英美涌现出一批理论家,他们用当代分析哲学的原则方法来澄清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内部的理论问题,被称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一倾向的主要代表有G·A柯亨、W·肖、J·埃尔斯特、J·罗默,PH·帕里伊斯、A·沃斯基、E·O·赖

  • 标签: 经典马克思主义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分析哲学 社会历史形态 理论问题
  • 简介:作为整部《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传统注疏都关注于“学”字,而且以“记诵或诵习传统经典”来界定其内容。这一传统诠释路径遮蔽了“学而时习”的真意。其实,“学”作为“觉或悟”、“习”作为“行”,从注目于“行”本身的角度,“学而时习”的首要意蕴在于强调了人自身源初行动与对此行动之主体性觉悟的统一:一方面是不问断的行动中的觉悟,一方面是觉悟着的不间断的行动之展开。这一源初状态及其后续展开,具有一种不可诘问的源初肯定性,所以为深沉而内在的“悦”;后文朋友相与之外在的乐、一般他者不知的无动于衷(不愠),就是在一种递减的意义上昭示“学而时习”的这一奠基意义。如此,它奠定着整个《论语》哲学或孔子哲学的基石。

  • 标签: 孔子 《论语》首章 学而时习 觉-悟
  • 简介:在写作的时候,牟宗三的存有论思想已经基本成形.由于他此时仍不承认知性有其存有的意义,所以并没有将有关的思想直接冠以存有论的名称.深入研究这部著作中的有关思想,是全面理解牟宗三存有论思想的入门捷径.

  • 标签: 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 存有论
  • 简介:文章从翻译的视角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接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译介,经由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摘译、节译特别是转译值得细致考察。翻译发挥了历史规划主体召唤的巨大作用。从对等词的选择思想的把握等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过程的有机组成延续。

  • 标签: 翻译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历史 主体
  • 简介:<正>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东省番禺县农机供应公司是广东省级先进企业。近年来,该公司针对市场疲软、经营效益普遍出现不同程度亏损的严峻局面,以优质服务为基础、以全面服务质量管理为手段,通过深化经营改革,充分发挥干群积极性,使各项经济指

  • 标签: 主观能动性 优质服务 广东省 供应公司 经济效益 深化改革
  • 简介:Made,生存即实践,是除了从圣经首章《创世纪》到《约翰福音》的“语词中心论”之外的另一个主题,即身体化的行动.从male(造物)在《创世纪》中的位置来说,某种程度实际上预示着“语言-时间”向“实践-空间”的变奏.这同时也是对从古希腊转化而来的语词中心主义的内在挑战,但这一点却与圣经《约翰福音》中译本的“太初有道(Wod)”内在契合.这种“身体-实践”的行动主义在西方思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时代进程中得到强化,并进而表现为歌德以“太初有为”重译“太初有言”的行动主义的自觉.在19世纪末特别是20世纪以来,“身体/实践”与“语词/言说”的紧张得到了调和,叙述中的双重合奏.呈现出的是人之存在就是在行动的空间展开与言说的时间,

  • 标签: made(造物) 生存 实践 身体 语词
  • 简介:2006年6月10—11日,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创新暨庆贺李锦全教授从事教学科研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广州隆重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天津、武汉、南京、成都、石家庄、长沙、合肥、杭州、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20多个省市知名高校、学术机构的学者。会议主题为:以“李锦全先生思想研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创新。现将讨论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 标签: 中国 传统文化 学术研讨会 教学科研 李锦全
  • 简介:《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农业四十条》)是农业集体化时代毛泽东领导制订的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文件.对这一公共政策在农村的具体传播与执行情况进行梳理研究,对了解历史、戒鉴现实和丰富学术都有一定的意义.《农业四十条》在农村的传播、讨论方式及途径,反映了国家话语对民间表达的借用及国家权力与村庄权利的关系;而《农业四十条》在基层执行中的实际地位作用,则可纠正学术界既往对有关问题认识方面存在的偏差.

  • 标签: 《农业四十条》 农村 传播 讨论 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