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使解释者通过调整透明度、设置光照方向等手段改善视觉效果,突出异常目标,观察数据体的表面特征,透视数据体的内部结构,以确定构造特征和储层的发育分布规律.以方差技术为基础,以Geoquest和VoxeIGeo软件为工具,利用层位自动追踪、砂体和地质体"雕刻"的三维可视化解释新方法.可以从三维空间整体把握构造特点和沉积特征,从而提高地震解释的精度和效率,避免解释的随意性,并使地震信息的利用率有较大提高.该方法在渤中251油田的成功应用,为三维地震解释从单纯的单剖面解释向全三维解释转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 标签: 全三维解释方法 BZ25—1油田 地震解释 三维可视化技术
  • 简介:琼东南盆地在早第三纪晚期,处于海侵逐步扩大的古地理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崖13-1地区发育了陆源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逐步过渡为三角洲体系,并受一定潮汐营力的影响。崖13-1气田正处在三角洲前缘砂体及河道砂体的位置,从而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层条件。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崖13-1地区 下第三系 沉积体系 油气地质
  • 简介:从有机包裹体及成岩作用研究的角度对崖21-1构造油气成藏作了初步分析。崖21-1构造上第三系砂岩储层烃类丰度高,演化程度也较高,储层经历了两期烃类运聚过程,运聚时储层温度在145-165℃,埋深在3100-3600m,时间为上新世-第四纪,油/气源来自梅山组。构造顶部下第三系砂岩储层为含烃水层,少量的烃类是崖城组烃源岩早期排烃的产物。构造顶部砂岩储层中可能存在一致密胶结带,此胶结带对向上运移的油气起了封堵作用。构造形态及沉积特征是形成胶结带的主要原因,而成岩胶结作用与油气运移的时间导致油气运聚最终与构造顶部浅层无缘。推测在胶结带下方和构造翼部可能形成油气富集。

  • 标签: 储层 成岩作用 有机包裹体 崖21-1构造 成藏 研究
  • 简介:美国加州Beta油田与我国辽东湾SZ36-1油田具有相似的特点。Beta油田具油稠(平均比重0.96)、埋深适中、含油井段长、储层疏松易出砂等特点。壳牌石油公司采用了防砂系统,电潜泵采油,注水保持压力以及多井槽、弯导管平台钻井等工艺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笔者通过Beta油田与SZ36-1油田的对比,对开发SZ36-1油田试验区开发井网、完井工艺、采油方式以及钻井平台选型等,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工艺 Beta油田开发 SZ36-1油田开发 油气地质特征
  • 简介:应用层序地层学对崖13-1气田主要产层陵水组三段进行了亚段细分,以此为基础,在地震阻抗剖面上得到不同亚段的阻抗体,利用层拉平技术将各亚段阻抗体抗平,并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求出各亚段阻抗体12个水平方向的变差函数,拟合其非均质性变程椭圆,通过对不同亚段变程椭圆的比较,结合沉积特征,分析了陵三段各亚段的沉积体系及物源方向。

  • 标签: 地质统计学 地震资料 研究 崖13-1气田 陵三段 沉积体系
  • 简介:提出了一种预测油田开发指标的新型增长曲线Np=NRmaxt^b/(t^b+a),推导了油田开发指标Qt、tm、Qtmax以及RPR的计算公式。用图形研究了这种增长曲线的Qt-t关系的变化特点。研究发现,油田生产时间t与相应产量Qt的乘积达到最大值(tQt)max时,累积产油量Np=(tQt)Rmax与最大可采储量NRmax的比值恒等于0.5,称为Np=NRmaxt^b/(t^b+a)增长曲线预测油田开发指标的0.5准数。提出了根据实际资料计算NRmax、b、a等参数的方法,依奇克里克油田的计算实例表明,这种增长曲线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大价值。

  • 标签: Np=NRmaxt^b/(t^b+a)型 增长曲线 预测 油田开发指标 0.5准数 应用
  • 简介:针对涠洲12-1油田北块断层非常复杂,又属陆相沉积,油层薄,砂体物性横向非均质性强等问题,文中总结出了一套适于复杂岩性油藏勘探与开发的地震技术工作流程,并在涠洲12-1油田北块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属性分析技术和方差体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本区的断层解释问题以及沉积模式及油藏类型等问题;在资料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应用全三维解释技术、正演模拟技术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以对含油砂体的空间几何形态进行精细雕刻,预测储层砂体物性的横向变化,并以三维可视化技术为依托获得储层砂体的有效孔隙体积,从而为本区勘探方向的选择、开发储量的计算以及ODP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地震技术 复杂岩性油藏 油气勘探 油气开发 应用 涠洲12-1油田北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