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9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赣榆横山自然生态修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调查分析,在低山丘陵植被修复过程,阳坡、半阳坡植被演替趋势呈现以山红草+茅草+野山梅、山红草+贾莲子+茅草为主两个群落类型,山顶以狗牙根+拂子茅+山菊花为主群落类型。在较短3年时间,随着植被群落演替,物种多样性经初期由高到低,2年后由低到高,而后逐步趋向稳定变化过程,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发生。与其他地带性植被恢复过程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相似。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自我修复在该地区实践上是可行,只要再辅以人工补植,并有相应法律法规及乡规民约相配套,即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本地区山清水秀。

  • 标签: 赣榆横山 生态修复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 简介:快速城镇化因大量城镇建设用地形成而导致其他土地类型减少,并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政策决策提供信息。作者以位于杭州湾南岸慈溪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5、2010和2015年3期遥感数据,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信息,分析慈溪市快速城镇化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2005—2015,慈溪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滩地面积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建设用地增幅来源主要是由滩地与旱地转变而来,快速城镇化使得其他土地破碎程度增加;2)快速城镇化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显著,2005—2015慈溪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10.02亿元,其中快速城镇化影响占73%;3)围垦滩地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最大,损失量达4.6亿元,其次是建设过程对水体占用。

  • 标签: 快速城镇化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慈溪市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必要性,以江西省进贤县为例介绍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概况,探讨了该项目实施过程做法与经验,分析了工程实施后产生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针对坡耕地治理存在问题提出建议,以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坡耕地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进贤县
  • 简介:雅安市雨城区“长治”工程从1997~2005年实施了3期,共治理小流域5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7.81km^2,取得了较好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就雅安市雨城区“长治”工程实施效果及经验作一总结,以期能为华西雨屏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水土保持 华西雨屏区 “长治”工程 生态经济
  • 简介:为探讨大规模退耕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影响,以快速农村评估法为理论基础,对县南沟和燕沟2条小流域1999年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流域社会经济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虽造成当地粮食减产和粮食收入减少,但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家庭收入多元化.针对退耕负面效应,提出了解决思路.

  • 标签: 农村社会经济 生态退耕 大规模 家庭收入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农业产业结构
  • 简介:为了探究热带地区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模式,采用Voronoi图变异系数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海南省陵水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选取髙程、坡向、水源、道路、城镇、商业点、居民点规模和聚集度共8个指标,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进行陵水县居民点人居适宜性评价及空间格局优化。结果显示:1)陵水县居民点在县级和乡镇级别均呈现髙度集群模式。2)髙程、坡度和道路对居民点分布有显著影响,90%以上居民点集中在髙程低于海拔100m、坡度<6毅滨海台地及中部平原地区;60%c居民点集中在距道路距离<500m范围内;城镇对于农村居民点吸引力在2000m以内逐级增加,2000m以外减少,该值可作为城镇划分参考半径。3)根据人居适宜性,将居民点分为城镇转化型、内部挖潜型、并地改造型和异地迁移型4类,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研究成果将为陵水县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可行决策依据。

  • 标签: VORONOI图 居民点 景观格局指数 人居适宜性 空间格局优化
  • 简介:为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影响,利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选择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退耕还林(草)前(1995--2002年)后(2002--201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草)前,景观格局变化幅度较小,具体表现为研究区面积比例、聚集度指数以及各景观类型变化幅度比较小,退耕还林(草)后,小流域景观格局发生了剧烈演变,具体表现为耕地面积比例急剧减小,林草地面积比例迅速增加以及斑块边界复杂性下降;2)1995--2010年,研究区景观蔓延度指数从46.26升高到47.54,多样性指数从1.67下降到1.65,从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景观生态系统转变为以草地和林地景观为主景观异质程度较低景观生态系统;3)退耕还林(草)工程是研究区景观格局良性演化主要驱动力。

  • 标签: 退耕还林(草) 农牧交错带 景观格局 GIS RS
  • 简介:根据秦岭南北54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日数据,采用周广胜—张新时模型、Penman-Monteith模型、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和Spline插值等方法分析近52a气象要素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影响。结果表明:1)秦岭南北多年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由北向南逐步上升,排序为巴巫谷地〉汉水流域〉秦岭南坡〉秦岭以北,各子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不一,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上升站点占本区站点总数比例顺序为汉水流域〉秦岭南坡〉巴巫谷地〉秦岭以北,秦岭以南地区增加更为明显,生态区23个站点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波动并不大,介于1.34~1.89之间;2)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湿润指数、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水平(P〈0.01)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排序为降水量〉湿润指数〉相对湿度,降水增多会促进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累积,水分是主要制约因素;3)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由南向北递减,排序为巴巫谷地〉汉水流域〉秦岭南坡〉秦岭北坡,绝大部分地区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近52a来,水分利用效率普遍呈上升趋势,但并不显著,整体上维持相对稳定水平。

  • 标签: 气候变化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水分利用效率 秦岭南北
  • 简介:矿产资源开采造成了严重重金属污染,为选择合理植被恢复模式以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以淄博市四宝山破坏山体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为对象,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pH值等主要化学性质,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脲酶活性和Cu、Zn、Cd等7种重金属质量分数,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及土壤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1)实验区土壤重金属Zn轻度污染,Cu和Cd重度污染,其他重金属均不构成污染;2)各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均低于灌草丛,其中黑松林对土壤Cu、Cd修复效果最好,侧柏林对土壤Zn修复效果最好;3)土壤重金属全量在垂直分布上规律复杂,有效量均表现为下层高于上层,土壤有效Cu、有效Zn、有效Cd下层比上层依次高9.24%~18.94%、0.97%~20.09%和5.48%~35.51%;4)在影响土壤酶活性各种因素,破坏山体土壤重金属有效量与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最为明显,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本研究发现,Cu、Zn、Cd均对4种土壤酶活性表现出了抑制作用,建议用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作为破坏山体土壤重金属Cu污染评价指标。

  • 标签: 土壤重金属 土壤酶活性 土壤性质 破坏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