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动词-论元关系是句子加工中句法一语义互动关系的重要方面。该领域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句子中动词同其核心论元之间的关系。但是汉语中却存在一种动词非核心论元提升到核心论元位置的施用结构。本文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汉语中的施用结构与典型的受事宾语结构在句子加工方面的差异。实验要求被试对汉语中的词组(含干扰性的假词组)进行判断。实验结果显示,本实验在施用结构中发现了分布于双侧脑区的N400效应,与现有研究中论元类型和论元数目违反所导致的N400效应相类似。但与现有的动词-论元关系的ERP研究所不同的是:与典型的受事宾语结构相比,汉语施用结构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脑前部正波。这一波形在动词一论元关系加工研究中较为罕见,反映的是新提升论元与动词整合的困难以及汉语施用结构合格性检查的进行性特点,与汉语非受事论元认知研究中发现的转喻机制一致,反映了在汉语这种意合语言中语义(题元角色)在句法一语义界面中会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 标签: 持续脑前部正波 汉语施用结构 ERP 动词-论元关系 N400
  • 简介:汉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疾病”、“宾客”、“无声无息”、“免费赠送”、“最后完工”、“我们必须厉行节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浪费掉”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是汉语中自古以来就有、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称之为同义复用结构,即用两个语义相同或相尽、

  • 标签: 汉语 结构 复用 同义 语言表达形式 英译
  • 简介:汉语的句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很多留学生对于它既爱又怕,认为汉语句子变化多端,结构复杂,难以掌握.本文就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汉语句子单句的教学提出注意对称结构的方法,希望可以让留学生有较为明晰的概念,即汉语句子的结构总的来说是对称的,对于汉语句子的学习是有章可循的.

  • 标签: 对外汉语教学 单句 对称结构 语法 名词短语
  • 简介:汉语内嵌小句是现代汉语中很重要的一种句法结构,它是指一个语义上包含主谓关系的成分。其标准形式为[NPXP],其中X可以为N、A、P、V。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汉语内嵌小句的句法特点,并将小句看作是以一个弱的隐性屈折词I为中心的最大投射,分析其在各个句子结构中的推导生成。

  • 标签: 内嵌小句 句法特点 推导生成
  • 简介:远古汉语的句法结构郭锡良远古时期甲骨刻辞的句法结构已经相当复杂,句式已经相当完备,初步具备了汉语句法系统的基本特点和格局。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汉语主要是用虚词和词序来表现自己的造句规则、语法范畴和句型变化的;(二)汉语句子的基本格局是主语在前,谓语...

  • 标签: 甲骨刻辞 反复问句 动词谓语句 宾语前置 谓语动词 双宾语句
  • 简介:类型学上,如果一种语言有领格代词,它的动词或形容词能够变换形态而成为名词,它的被动标记有形态变化,那么,这种语言的名物化过程不可能涉及句法转换,如英语(参看Chomsky1970)。不过,汉语是具有跟上述特征相反的语言。很长时间以来,汉语是否需要在名物化过程涉及句法转换,这一问题似乎讨论得不多。本文提出具体证据说明汉语名物化过程需要涉及句法转换,并做出分析论证,在语言描写及理论上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名物化 汉语语法 生成语法
  • 简介:<正>一汉语“动词”的定义问题(一)“动词”的双重意义至今在不少语法书和文章里,“动词”这个概念有两种用法和意思:一是词类,二是句子成分。前者是本来的意思,“动词”跟“名词”、“形容词”、“代词”等概念相同是词类,这无须细说。问题就在于第二种意思。那些语法专著经常使用“动宾结构”、“动补结构”等说法,把“动词”概念和“主语”、“宾语”、“补语”等句子成分等量齐观。虽然动词跟其他词类的词一样能充当句子成

  • 标签: 构词语素 基本语素 汉语拼音正词法 述宾结构 “了” 词的结构
  • 简介:语言亲属关系的研究长期局限于同源词这一过分狭小的领域。语法的同源研究注意不够。本文讨论藏汉述补结构

  • 标签: 藏汉语 述补结构 同源格式
  • 简介:<正>我们常常听见“爸爸看病去了”这类话。这句话我们既可以理解为“爸爸找医生治病去了”,又可以理解为“爸爸给人治病去了”。汉语里,这类句法结构的多义现象,比朝鲜语多得多。下面,我们将汉语的多义句法结构同朝鲜语作个比较,看看汉语句法结构的多义在朝鲜语里是怎样消除的。

  • 标签: 朝鲜语 汉语句法 多义性 词尾 定中结构 层次切分
  • 简介:文章从句法学和音系学的界面研究入手,探讨了汉语合成复合词的组合结构,认为汉语合成复合词的组合结构应该分析为[[N1+V]+N2],而非[[N1+[V+N2]]。文章更进一步认为[[N1+V]+N2]的结构倾向于构词,[[N1+[V+N2]]的结构倾向于造语,这也能够从现代汉语教学方法中得到印证。

  • 标签: 合成复合词 组合结构 重音模式
  • 简介:汉语复合虚词的结构类型王克仲本文所谓复合虚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虚词或实词)经常连在一起使用、在句中起虚词作用的虚词性结合体。复合虚词不完全等同于合成词。在汉语的发展进程中,有的复合虚词已经形成为合成词了,如“所以”/或者”、“虽然”/因而”等...

  • 标签: 复合虚词 古汉语 助动词 反诘副词 语气词 范围副词
  • 简介:叠加式描摹结构是不同比况助词或比况助词与摹状助词紧邻共现、复置交叠进行情状描摹的一种表达结构。叠加形态有同类叠加和异类叠加两类,描摹类型可从静态描摹与动态描摹、现实描摹与虚拟描摹两个角度分析。叠加方式有并存叠加和糅合叠加两种。叠加动因与叠加作用体现为三个方面:强化表达、明示信息、兼顾语义。

  • 标签: 比况助词 摹状助词 叠加 描摹结构
  • 简介:<正>同朝鲜语比较,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这是汉语语法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点。这个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句法结构上。朝鲜语里,一个词进入一个句法结构,它的后面一般都带上在这个结构里担任某一角色的标志,即词尾。而在汉语里一个词进入句法结构,一般是光秃秃的,看不出什么结合的痕迹。因此,初学汉语的人,听到的是一连串儿的语流,或看到的是密密码码的一连串的方块汉字,不知道该连到什么地方,该切在什么地方,才是一个句法结构

  • 标签: 句法结构 汉语句法 朝鲜语 语法意义 虚词 词序
  • 简介: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清晰展现了元末至清末五百余年间北方话口语中能性表达方式不断演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元末出现了句末附加语助词“有”的能性述补结构,但这种结构很快消亡了。元明时期使用频率较高的“V得/不得(O)”式结构到了清代前期逐渐衰退,而“V得/不C(O)”式结构则在竞争中逐渐发展起来。此外,清代以来,汉语教科书中还出现了能性述补结构与能性助动词叠加使用的语言创新形式。而除了以上历时特征之外,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共时差异。

  • 标签: 朝鲜时代 汉语教科书 能性述补结构 汉语历史语法
  • 简介:本文研究汉语是不是Kiss(1995)所谓的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话题和焦点这祥的话语概念有没有固定的结构位置。考察了句首的名词性成分,位于主语和动词之间的名词性成分和动词之后的名词性成分,得到的结论是:句首的位置是话题位置,主语和动词之间的位置也是话题位置,而不是对比焦点的位置,动词之后的位置是信息焦点的位置。

  • 标签: 汉语 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 话题 信息焦点 结构位置 句法
  • 简介:汉语定中结构在罗语中的表述有下列格式:1.中心语+属格定语;2.中心语←→与格定语;3.中心语←→形容词定语;4.数词定语+中心语;5.中心语+介词词组定语;6.中心语←→副词定语;7.中心语+动词定语;8.中心语+定语从句;9.代词;10.名词;11.主语+宾语/表语.这11种格式反映了汉语定中结构在罗语中的表述特点:1.罗语定语一般位于中心语之后;2.罗语充当定语的词语都是实词性词语,这与汉语类似;3.罗语定语的标志是名词代词的属格与格的变化、形容词与中心语性数格的一致、以"de"等介词组成的介词词组的后加、以"care"等引导词引出的定语从句的补充说明;4.罗语的名词或代词有时可表述汉语的整个定中结构;5.有时用罗语表述汉语定中结构,汉语定语转换成罗语主语,中心语转换成宾语或表语.

  • 标签: 汉语 定中结构 罗语 表述
  • 简介: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处在底层表音系统和上层表意系统的界面,可定义为"由一个带调单音节所构成的具有完整、离散性的语音形式,在汉语语言系统中能发挥区别性的价值功能,是一个具有社会心理现实性和现成性的关联符号单位"。汉语中还存在一个由"字"为基本结构单位构成的以双音节字组为核心的典型性缓冲结构层,起到了二次编码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汉语中有限语音形式表达无限概念的矛盾。汉语中缓冲结构层的存在使其难以用普通语言学理论所认为的人类语言具有三个结构层的理论加以准确描绘。"字"使汉语成为了汉语

  • 标签: 字组 缓冲构层 基本结构单位
  • 简介:哥德尔早就从数学上证明,没有一个系统是可以实行封闭的自足论证的。本世纪以来,学者越来越注意到句法、语义和语用三者的交互作用。也许由于心理和行为方面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三者的关系至今还未能有经典性的精确描述。西方的“语用一语言学”曾尝试探讨某些语法形式的语用功能,本文则拟尝试探讨某些语用功能的语法形式。当然,这两个相反的方向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讨论的语用成分在汉语句法结构上的投影,仅涉及有句法形式表现的语用问题。

  • 标签: 语用成分 句法结构 投影
  • 简介:文对古代汉语中以动词"问"为核心的语法结构由"受事成分"优先占据近宾语位置发展到由"与事成分"优先占据近宾语位置的过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运用功能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问"核结构的各种演变模式及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作了充分的探讨并从理论上给以合理的解释.指出:"经济原则"和"明确原则"这一对基本的语用原则在人们选用某种语言表达式时会起到互相矛盾的作用,这种互相矛盾的作用是"问"核结构发展的内在动因.

  • 标签: “问” 经济原则 明确原则 古代汉语 动词 宾语结构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