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HBVC蛋白和Pol蛋白特异性CTL表位变异的差异,以探讨乙型肝炎重症化和慢性化的可能机理。方法对516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HLA-A2和A11分型;用巢式PCR扩增血清HBVC基因与Pol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根据HBVS基因序列,用VirusBlast软件鉴定患者感染的HBV基因型;用VectorNTI软件对目前已知的HLA-A2限制性的4个C蛋白和5个Pol蛋白特异性CTL表位与HLA-A11限制性的1个C蛋白表位进行序列分析。结果247例(47.86%)患者HLA-A2阳性,其中AHB67例,CHB109例,CSHB71例;220例(42.64%)患者HLA-A11阳性,其中AHB67例,CHB107例,CSHB46例;CTL表位变异分析结果如下:①在3组HLA-A2阳性患者,表位变异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在三组HLA-A2阳性HBVB基因型患者,P455-463和P816-824表位变异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③在三组HLA-A2阳性HBVC基因型患者,各表位变异无显著性差异;④在三组HLA-A11阳性患者,C88-96表位变异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HBVC基因型患者,表位变异发生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HBVB基因型患者,各表位变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某些HBVC蛋白和Pol蛋白特异性CTL表位在AHB、CHB和CSHB患者间变异有明显差异,并且受感染病毒基因型的影响。CTL表位变异可能与乙型肝炎的重症化和慢性化机制相关。

  • 标签: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特异性CTL表位 核心蛋白 多聚酶蛋白
  • 简介:背景:胃癌的发生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易感基因筛查对胃癌高危人群预警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上海某地区胃癌易感基因谱,并评估多基因危险度。方法:选取上海市浦东医院的原发性胃癌患者152例,以人口学特征相匹配的非消化道疾病、非肿瘤患者152例作为对照。采用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基因多态性,筛选出胃癌的易感基因,分析多基因的交互作用,采用DEMCHUK模型行多基因危险度评估。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易感基因包括CYP2E1、NAT2M1、NAT2M2、NAT2、XRCC1194、MTHFRA1298C、VDRTaqⅠ,多因素分析筛显示胃癌的易感基因型为CYP2E1(C1/C1)、NAT2M1(T/T)、NAT2M2(A/A)、XRCC1194(T/T)和MTHFRA1298C(A/C)。除MTHFRA1298C(A/C)与NAT2M1(T/T)和NAT2M2(A/A)基因外,其他基因之间存在明显协同作用(P<0.05)。多基因危险度分析显示多基因联合的OR值与基因频率高度相关,随着易感基因数目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增加。结论:胃癌易感基因型为CYP2E1(C1/C1)、NAT2M1(T/T)、NAT2M2(A/A)、XRCC1194(T/T)和MTHFRA1298C(A/C),携带多种易感基因可明显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

  • 标签: 胃肿瘤 基因检测 危险性评估
  • 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共同主办,中国医师协会脂肪肝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慢病管理分会协办,实用肝脏病杂志编辑部和北京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承办的“上海国际消化系统疾病会议”,将于2018年4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复旦皇冠假日酒店召开。

  • 标签: 上海交通大学 消化系统疾病 会议 国际 中国医师协会 医药生物技术
  • 简介: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其发病率逐年升高。鉴于结直肠癌是能早期诊断和预防的少数肿瘤之一,其筛查和监测受到许多国家胃肠病学专家的关注。本义摘录第六屑上海困际胃肠病学会议中欧美和亚太地区专家对结直肠癌防治的专题报告,着重介绍结直肠癌筛查和监测以及化学预防的一些推荐和建议。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普查 人群监测 治疗
  • 简介:热烈祝贺本刊执行总编辑范建高教授和名誉总编辑魏来教授2016年12月11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双双喜获第十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院士、王志珍院士和张怀西等参加颁奖大会。

  • 标签: 化学研究 生命 总编辑 韩启德 院士
  • 简介: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基因型的构成状况及HBVP基因变异的特点。方法对2010年8月~2011年10月送检的740份HBV感染者血清,采用ABI基因测序仪检测HBV耐药位点和基因型,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40例HBV感染者中,检出HBVB基因型40例(5.41%),C基因型695例(93.92%),D基因型5例(0.68%);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耐药明确相关的位点突变377例(50.95%),其中195例(51.72%)患者既往有明确的应用核苷(酸)类似物(NA)史,在这195例发生耐药的患者中,B基因型12例,C基因型183例,两基因型间耐药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他们中包括CHB患者118例,肝硬化患者77例,主要耐药变异模式为M204V+L180M、M204I、M204I+L180M和A181V,两组间ALT、HBVDNA载量和主要耐药变异模式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HBVDNA载量是影响NA耐药的相关因素(x2=0.496,P〈0.001),但耐药与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CHB或肝硬化)和ALT水平无显著性相关;此外,本文还检出多处未知变异位点,如rt64、rt126、rt178和rt129等。结论核苷(酸)类似物的使用将伴随病毒变异的发生,其耐药基因变异位点具有一定的特点及规律性,动态监测HBVDNA载量对早期发现耐药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 突变 核苷(酸)类似物 耐药
  • 简介:背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叶酸对消化道肿瘤均具有化学预防作用。目的:研究EGCG和叶酸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导的大鼠消化道肿瘤的化学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59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肿瘤模型组(M组,MNNG100mg/L自由饮用)、EGCG对照组(E组,EGCG12.5mg/d)、叶酸对照组(F组,叶酸1mg/d)、EGCG干预组(ME组,MNNG+EGCG)、叶酸干预组(MF组,MNNG+叶酸)、EGCG+叶酸干预组(MEF组,MNNG+EGCG+叶酸)和正常对照组(C组)。第29周停止MNNG和药物干预,第44周终止实验,处死各组大鼠,比较各组消化道肿瘤发生情况,行肿瘤组织Ki-67和原位凋亡检测。结果:与M组相比,MEF组肿瘤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1);ME组和MEF组肿瘤组织Ki-67阳性率显著降低(P=0.038和P=0.009);ME组、MF组和MEF组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00、P=0.003和P=0.000)。各干预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GCG与叶酸联合应用对MNNG诱导的大鼠消化道肿瘤具有化学预防作用,但并不比两者单用更为有效;两者联用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亦与单用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叶酸 化学预防 消化系统肿瘤 KI-67抗原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了解拉米夫定耐药株感染者HBV基因型特征并分析耐药株HBV逆转录酶(RT)变异位点和变异类型。方法应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HBV逆转录酶并与Genebank中90株不同基因型野毒株序列进行比较,确定54例耐药株感染者HBV基因型和HBVRT核苷酸的变异特点。结果在54例拉米夫定耐药株感染者中,HBVB基因型占27.78%,C型占70.37%,B/C混合型占1.85%;51例患者出现RT保守氨基酸变异(包括550和526位氨基酸变异);18例患者出现除主型区外HBVRT非主型伴随变异;3例患者未检测到与拉米夫定相关性变异。结论拉米夫定耐药株感染者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拉米夫定耐药株的氨基酸变异不仅见于RT的526和550两个位点,其他位点以及RT非保守也可发生变异。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HBV基因型 拉米夫定 YMDD基序变异
  • 简介:目的了解HBV逆转录酶M204位点单独突变患者与逆转录酶M204+A181T联合突变患者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对发生HBV逆转录酶M204位点单独突变与逆转录酶M204+A181T联合突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HBVDNA和ALT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所有患者的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史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逆转录酶M204位点单独突变与逆转录酶M204+A181T联合突变患者比,后者不会造成HBsAg和HBVDNA水平的下降(P值分别为0.3020和0.5917),也不会引起ALT(P=0.8001)的升高。此外,在核苷(酸)类药物应用方面,前者中单用拉米夫定的比例最高(41.38%),后者中由拉米夫定换用阿德福韦的比例最高(34.15%)。结论rtM204位点单独突变与rtM204+rtA181T突变患者引起突变的核苷(酸)类药物使用情况有所不同,但两组病毒学指标的水平无明显的差异。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P基因 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