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通过查阅近年来聚合胶束的研究文献,对其材料、制备方法、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聚合物胶束 应用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注射用头孢米诺钠中聚合。方法采用伊立特公司葡聚糖凝胶G-10色谱柱,玻璃柱内径1.5cm,柱长30cm。以pH7.0的0.1mol/L磷酸盐缓冲液0.1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0.1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6139)为流动相A,以水为流动相B,检测聚合。结果本方法能准确检测注射用头孢米诺钠中聚合聚合的量在加速试验及长期留样稳定性考察过程中均呈增加的趋势。

  • 标签: 注射用头孢米诺钠 聚合物 过敏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注射用紫杉醇聚合胶束稳定性。方法建立以T1及K为参数的稳定性评价指标,考察制备温度与贮存温度对注射用紫杉醇聚合胶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贮存温度为4℃时,T1为72h,K为-0.0051h-1,此时注射用紫杉醇聚合胶束稳定性最好。结论注射用紫杉醇聚合胶束的稳定性与制备温度、贮存温度有关。

  • 标签: 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 稳定性 制备温度 贮存温度
  • 简介:摘要以冬凌草甲素为印迹分子,4-乙烯苯硼酸为功能单体,采用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通过本体聚合制备了冬凌草甲素可逆共价印迹聚合。研究表明聚合平衡吸附量达到74.42μmol·g-1,具有吸附速度快且特异识别能力。

  • 标签: 冬凌草甲素 顺式二醇 分子印迹 可逆共价 固相萃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聚合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作样品,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作原研样品,参考《中国药典》以及其他青霉素类聚合项下标准进行试验。结果供试品溶液主成分峰前有一个杂质峰。杂质峰、哌拉西林峰按顺序依次出峰。杂质峰与哌拉西林峰分离度为5.15,他唑巴坦峰包含于哌拉西林峰内。结论以上流动相A、B、C均能检出聚合。流动相A、C中聚合与主峰分离良好,分离度分别为5.15和6.53。流动相A中聚合峰的理论塔板数高于流动相C中,理论塔板数分别为18647和17298。因此,选取流动相A作为本品聚合含量测定的流动相。

  • 标签: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聚合物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6-11-21
  • 出处:《医药前沿》 2016年第11期
  • 机构: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全新的杂化聚合物,未来或可用于制造人工肌肉等仿生材料或其他一些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材料,也可用于输送药物、生物分子或其他化学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测定头孢唑肟钠中聚合的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为葡聚糖凝胶G-10柱,流动相A为pH7.0的0.025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流动相B为水,流速约为1.5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结果头孢唑肟钠在8.048~72.43μg/ml浓度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该法简便、准确、灵敏、重现性好,可满足头孢唑肟钠中聚合的含量的质量控制需要。

  • 标签: HPLC法 头孢唑肟钠 聚合物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标记聚合胶束在实验性肝癌小鼠体内的靶向效应。方法选取10只昆明种小鼠,将其随机分为罗丹明胶束组与游离罗丹明组,每组5只。比较两组小鼠活体成像情况及小鼠药物注射后的1,3,6,12,24,48h活体成像荧光强度值。结果(1)游离组小鼠给药1h以内,游离的罗丹明会随着血液循环快速地遍布患者全身,药物代谢速度较大,24h之后药物代谢保持较大程度;罗丹明胶束组给药之后,小鼠体内药物水平会缓缓升高,3h肿瘤发生药物集聚情况,6h药物水平达到峰值,12h时药物水平仍然处于较高水平;(2)罗丹明胶束组小鼠在不同时间点活体成像荧光强度比值均高于相应时间点的游离罗丹明组(P<0.05~0.01)。结论荧光标记聚合胶束在实验性肝癌小鼠体内具有非常明显的靶向效应,从而为选择合理抗癌药物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昆明小鼠 荧光标记聚合物胶束 靶向效应
  • 简介:摘要对两亲性嵌段聚合胶束作为难溶性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胶束的构成、类别及其制备方法,载药方法,释药机理等几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其研究进展。两亲性嵌段聚合胶束作为药物载体可使难溶性药物增溶、延长药物释放时间并对肿瘤细胞有靶向性。两亲性嵌段聚合胶束将会更为广泛地应用于难溶性抗肿瘤药物给药系统中,其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 标签: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 难溶性抗肿瘤药物 药物载体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分别从中药活性成分黄酮类磷脂复合的形成、制备、鉴别、理化性质、生物利用度、药理作用等方面介绍中药活性成分磷脂复合的最新研究进展。在一定条件下,中药活性成分与磷脂可形成复合,其理化性质较活性成分本身有一定的改变。其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药理效应明显增强,且其作用时间也有所延长。因此,中药活性成分磷脂复合具有良好的应用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

  • 标签: 中药活性成分磷脂复合物 理化性质 生物利用度 药理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转运膜蛋白21(TMP21)和γ分泌酶复合之间的关系。方法抑制TMP21在淀粉样蛋白基因缺陷性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KO)中的表达,Western-blot测定转染组β淀粉样蛋白(Aβ)表达水平,ELISA测定Aβ生成总量。结果TMP21和γ分泌酶复合组分共沉淀,转染组中TMP21表达水平显著减少,Aβ总量明显增多。结论TMP21存在于γ分泌酶复合中,可能作为γ分泌酶复合的辅因子在γ分泌酶裂解过程中起负调节作用。

  • 标签: 转运膜蛋白21 &gamma 分泌酶 &beta 淀粉样蛋白
  • 简介:摘要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男性青年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是诱发聚合性痤疮最主要的病因。由于患者雄性激素分泌异常增多,进而造成其皮脂分泌亢进,并使得患者机体毛囊漏斗部发生角化,同时发生角化的还包括患者脂腺导管,进而使得正常的皮脂排出发生障碍,使得皮脂堆积潴留,进一步发展形成粉刺,而粉刺的形成使得毛囊痤疮内丙酸杆菌繁殖激增,同时会由于粉刺内容入侵患者机体真皮进而引发炎性疱疹或脓包,最终导致聚合性痤疮的产生。

  • 标签: 痤疮 聚合性痤疮 药物治疗 系统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硫酸亚铁片与多糖铁复合胶囊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缺铁性贫血患者65例,根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采用硫酸亚铁片自治疗的32例为A组,另采用多糖铁复合胶囊治疗的33例为B组,对比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B组治疗后的RBC、Hb水平优于A组,P<0.05,且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MCV、MCHC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硫酸亚铁片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效果相比,多糖铁复合胶囊的疗效显著,可推广。

  • 标签: 硫酸亚铁片 多糖铁复合物胶囊 治疗 缺铁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盐酸维拉帕米(英文简称为VH)药物树脂复合制备和体外释药动力学。方法与强酸性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发生相应交换反应以及其药树脂复合于去离子水和0.5摩尔每升,1.0摩尔每升,2.0摩尔每升氯化钠以及0.5摩尔每升盐酸和0.5摩尔每升氯化钾溶液的释药性能研究。结果伴随温度升高,药物和树脂相应交换率增加。VH之Ke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结论VH和001×7型树脂交换过程是粒扩散相应过程控制。体外释药动力学研究发现,VH药物树脂复合于去离子水里不会释放药物,然而释药速率会随着介质里离子强度发生增大而增加。并且VH于各类释放介质中释放是粒扩散相应过程控制,其粒扩散系数会随着释放介质里离子强度增大而增加。

  • 标签: VH 树脂复合物 制备 体外释药 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载体复合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已建立动物骨缺损模型的30只大耳白兔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各10只,实验组加入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维生素C复合,对照组常规植入,空白组不加入任何材料,组织学观察三组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植入后30d、60d、90d的组织学评学和桡骨骨陷窝计数均高于空白组,其中实验组表现得更为明显,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植入体外修复材料基础上添加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维生素C等复合,更有利于骨缺损修复。

  • 标签: 骨缺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修复 组织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源达”多糖铁复合治疗6~36月龄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建立临床资料统一登记管理,专人负责,设立治疗前后对照组研究收集临床生长发育各指标,纵向对比分析。结果165例应用糖铁复合治疗,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前后对比,隐匿性贫血(Ⅰ)组体重(Kg)(10.89±2.51;11.46±2.50),身长(cm)(79.92±0.49;82.46±1.21),头围(cm)(47.64±2.01;48.01±1.96);隐匿性贫血(Ⅱ)组体重(Kg)(9.81±2.60;10.45±1.91),身长(cm)(79.12±0.51;82.17±1.32),头围(cm)(46.88±2.11;48.34±1.46);轻中度贫血组体重(Kg)(19.71±2.66;10.44±2.01),身长(cm)(78.04±0.38;81.46±1.36),头围(cm)(46.51±2.16;48.39±1.26)。结论应用多糖铁复合治疗6~36月龄营养性铁缺乏症临床疗效较好,小儿胃肠道反应少,药物依从性好。

  • 标签: 多糖铁 铁缺乏 缺铁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趋化因子SDF-1复合聚乳酸-乙醇酸(PLGA)高分子材料制备生物支架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SDF-1复合PLGA支架材料相容性,并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SDF-1复合PLGA支架材料增殖及迁移情况。方法2017年11月—12月期间,在齐齐哈尔医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在PLGA支架材料为BP组,加入120ng/ml浓度SDF-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在PLGA支架材料为S-BP组,利用CCK-8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结果CCK8增殖检测S-BP实验组细胞活性比BP组细胞活性增强(P<0.01),BP组细胞活性比正常对照组细胞活性增强(P<0.05);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表明细胞迁移率S-BP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1),BP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趋化因子SDF-1复合PLGA支架材料可有效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趋化。

  • 标签: SDF-1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PLGA材料 增殖 迁移
  • 简介:摘要人巨细胞病毒(HCMV)包膜糖蛋白是病毒进入细胞及在细胞间传播的关键蛋白。近几年来,人们对糖蛋白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及HCMV对感染细胞类型、组织的趋向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HCMV糖蛋白复合物主要有糖蛋白B(gB)三聚体、gM/gN二聚体、gH/gL/GO三聚体复合、gH/gL/UL128/UL130/UL131五聚体复合,最近又发现了一种新的gH/UL116二聚体。部分糖蛋白基因的多态性与疾病分布、临床表现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不同病毒株包膜糖蛋白复合的分布不同。本文将回顾相关研究进展及进一步了解HCMV入胞机制和细胞嗜性的调节。

  • 标签: 人巨细胞病毒 入胞机制 三聚体复合物 五聚体复合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桩+Ceramage聚合瓷用于年轻恒牙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来我院就诊的10-16岁患者。纤维桩+聚合瓷冠修复39例,观察其边缘密合性、耐磨性。结果纤维桩+聚合瓷冠修复39例,成功34例,失败2例。结论纤维桩+Ceramage聚合瓷应用于年轻恒牙修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纤维桩 Cermage聚合瓷 年轻恒牙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重度聚合性痤疮患者的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探索护理干预在改善重度聚合性痤疮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治疗的21例重度聚合性痤疮患者采用临床心理学方法评定其心理状况,通过对聚合性痤疮患者进行认知疗法、心理疗法进行心理干预和教育。观察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变化,既干预前患者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评分高于常规模式;干预后患者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焦虑、抑郁及症状自评量表总分与干预前比较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进行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重度聚合性痤疮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提高治疗效果,增强信心,稳定情绪,促进疾病康复有关键作用。

  • 标签: 重度聚合性痤疮 心理干预 心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