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书法家协会提出"敬畏经典,继承传统"的口号,并在去年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中增加了"审读"环节,使评审机制及流程管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严格,《征稿函》特别强调"文字审读":"评审中,加强对书写内容、文字正误、篆法。

  • 标签: 评审机制 印文 文字审 书法篆刻作品 书写内容 篆法
  • 简介:治文学史者不会不谈唐宋的古文运动,而谈古文运动不会不谈韩愈,而谈韩愈又不会不谈他的具有重要古文思想的书法文献《送高闲上人序》。但治书法史者或有论韩愈及其《送高闲上人序》者,但鲜有论古文运动对书法之影响者。实际上唐宋古文运动作为自觉的自身解放运动,直接影响了唐宋书法由尚法向尚薏的转变和文人书法的兴起、发展与成熟凸显。

  • 标签: 古文运动 书法文献 唐宋 解放运动 文人书法 文学史
  • 简介:此帧家书是许承尧先生从敦煌写经褙纸中揭出。后附近人汪律本、何振岱、程炎震、吴承仕、方莆光、李景堃等人题跋三页,合装成册。为晚唐咸通七年(八六六)物。安徽省博物馆藏《唐二娘子家书》,纸本,一页。纵三十一厘米,横四十三点四厘米,右上角四行文字残缺。现存十九行,行二至十九字不等,全文约二百四十余字。

  • 标签: 家书 唐二 十九 娘子 十三点
  • 简介:古文字向今文字的演变,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捩阶段,它对文字字体的革新是天翻地覆的,汉字的简捷性、实用性书写,是这次变革的根本动力。本文通过论证认为:古文字的後期演变是朝两个方向发展的:一是隶变,是主流方向;一是草变,是支流方向。二者上限未必重合,但一脉相承,有漫长的交叠期,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干预的。本文就草变给出了清晰的概念,初步勾勒了草变的发展过程:由西周至秦为草变早期,两漠为草变中期,魏晋为草变晚期。三个阶段既有独立封闭性,又有纵向的连续性。

  • 标签: 隶变 草变 草篆 漠草 今草
  • 简介:本文以大量簡牘帛書爲資料和證據,闡釋論證章草的由來、形成、發展,認爲隸草及章草等簡牘草體,并非像傳統説法那樣來自正體隸書,其上源實爲戰國簡牘文字(戰國古文等),并可上溯至金文大篆系統。本文認爲,章草起于戰國古文、出于戰國簡牘帛書,章草是戰國金文大篆(包括六國古文和秦籀文等)草寫演進的結果,後由“簡牘章草”發展到“書體章草”,章草亦爲隸書正體之源……

  • 标签: 章草 戰國秦漢 古文 簡牘帛 起源
  • 简介:一代大家徐无闻先生善于集字为联,其古文字书法创作很有特色,包括金文、甲骨丈、中山王篆三种类型。尤其是最早将中山王篆书引进书法创作,集联丰富,影响深远。其集联手法包含了文字的斟酌和选择,诗词格律、对仗、平仄的运用,文学内涵的深化,内容包括美学的辩证、奖掖后学的观念等,体现了一代学者的高超综合学养。集字成联是书法家的心性表现,原创性强,难度亦大,非学者型书法家一般不敢染指。因此,研究一代大家徐无闻的古文字集联,对书法家的创作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古文字集联 文化意义 中山王篆学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