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华人离散译者在跨文化体验中遭遇的多重文化冲突,导致其身份的定位模糊和认同困难,他们从事的文化译介活动必然引发其多重身份相互博弈,而这种身份博弈和协商将对其文化译介思想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这种身份博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全球化语境下,华人离散译者的身份协商对其理智的文化协调依然至关重要。离散译者群体具备突破固化本土思维模式的跨文化协调能力,在文化自觉、受众意识、译介渠道等方面具有自身优势,应在“文化走出去”大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 标签: 身份博弈 文化协调 离散译者 文化译介
  • 简介:韦昭的《博弈论》并未受到萧梁以前文学评论界太多的关注,且其论旨与当时由梁武帝萧衍倡导并推动的弈风鼎盛的社会风尚格格不入。萧统选入此文,一方面是由于此文符合其个人的志趣爱好,想借此宣示其对弈棋的否定意见;另一方面则想以此整饬训诫某些臣僚的不当行为,同时也包含着委婉劝谏其父萧衍的意味。由此可见,对于《文选》的编选宗旨的考察,应当更多地关注个别作家、作品得以入选的原委。只有结合当时具体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探究,才能将其选录旨趣的复杂性尽可能地展现出来。

  • 标签: 萧统 《文选》 韦昭 《博弈论》 编选宗旨
  • 简介:文学可以看作是作家追求个人审美体验的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与他人一起探求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公共行动。文学的公共性不等于,但也不完全排斥个人的写作趣味和动机。本文以德国现代作家君特·格拉斯为例,说明文学公共性与作家政治、社会生存条件之间的关系。在不允许说真话的环境中,文学的公共行动变得困难而且危险。只有当作家在现实公共生活中有真话要说,而且确实能把真话公开地说出来的时候,文学才能够真正成为这样一种行动。文学的公共性与作为社会中人的作家是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作为公共人物的作家和他的生存世界,便无法有效地讨论文学的公共性或公众影响。

  • 标签: 文学 公共性 社会行动 公民责任
  • 简介:经典故事:哲学家的遗憾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学家,善于思考,气质高雅,因此成为很多女人的偶像。某天,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来拜访他,表达了爱慕之情后说:“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习惯性地回答:“容我再考虑考虑!”

  • 标签: 成功者 姿态 哲学家 习惯性 女人
  • 简介:阿里路亚是一种表达对主的歌颂和赞美的圣咏,常出现与西方的基督教礼拜仪式中。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中,这种题材的作品没有渐渐消失反而保留了不同时期风格与作曲技法的特色,笔者意从七首不同时期的同一题材作品—阿里路亚来分析宗教音乐的发展。

  • 标签: 阿里路亚 和声技法 宗教音乐
  • 简介:近儒皮锡瑞论及清代学术史曾言:“国朝经学凡三变:国初,汉学方萌芽,皆以宋学为根底,不分门户,各取所长,是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者已鲜。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是为专门汉学。”皮锡瑞这段话大致勾画了清初至乾隆时代清代学术的演进脉络。有明一代,理学始终占据学术主流位置,明清鼎革,学术权势亦有转移,

  • 标签: 学术特征 理学 清代学术史 复归 经世 明清鼎革
  • 简介:鲁迅的《孔乙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极其成功的短篇小说之一,将近百年后的今天,莫言的短篇小说《冰雪美人》与《孔乙己》在环境的设置、人物的刻画与情节的安排等方面体现出了惊人的相似之处,两篇作品中的主人公孟喜喜和孔乙己虽然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上演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它的惯性一步步地导演了不同时代的两个主人公相同的悲剧命运。

  • 标签: 鲁迅 莫言 悲剧 《孔乙己》 《冰雪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