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目前的硫化氢(H2S)研究仍缺乏理想的供体。本研究旨在利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合成一种新型的控释H2S供体,并评价其在体外实验中释放H2s的特点。方法溶胶。凝胶法制备均一大小的MSN。将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负载至MSN孔道中,合成控释H2S系统(DATS-MSN)。分析其表征、释放H2S的特点、细胞毒性聃细胞摄取能力。结果DATS-MSN可在体外缓慢、持续、可调节的释放H2s。其可被心肌细胞成功摄取,在常规应用的浓度范围内未见明显细胞毒性。结论DATS-MSN可在体外环境中缓慢而可控的释放H2S,并具备良好的体外安全性,是H2S体外研究的良好工具。

  • 标签: 硫化氢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二烯丙基三硫化物 控释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上转换纳米颗粒进行表面修饰,以利于生物应用。方法利用热分解法合成NaYF4: Yb, Er粒子,然后采用微乳液法在粒子表面包覆一薄层SiO2,并在其表面修饰环氧基团,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分别对颗粒形貌、发光特性和表面性能进行表征。结果采用热分解法合成了大小均一,六方相的NaYF4: Yb, Er颗粒,二氧化硅包覆纳米粒子后仍具有较强的发光特性,并进一步成功修饰上了环氧基团。结论上转换纳米粒子经过表面修饰后具有较强的发光特性和稳定性,可作为生物荧光标记物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 标签: NaYF4: Yb Er 热分解法 SiO2包覆 环氧基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ERS)在二氧化硅(SiO2)诱导的RAW264.7细胞自噬中的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的影响。方法以200 μg/ml SiO2刺激的RAW264.7细胞为体外细胞模型,以SiO2不同处理时间分组,包括0 h组(对照组)、6、12、24和48 h组,通过吖啶橙及单丹(磺)酰戊二胺荧光(MDC)染色检测细胞自噬小体的形成。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实时PCR)检测自噬相关分子Beclin1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Ⅰ、LC3Ⅱ与Beclin1的表达;应用实时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ERS特异标记分子BiP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RAW 264.7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TNF-α的分泌。以ERS抑制剂4-PBA进行干预试验,包括空白对照组、SiO2组、1 μmol/L 4-PBA+SiO2组、10 μmol/L 4-PBA+SiO2组、20 μmol/L 4-PBA+SiO2组,检测各组LC3Ⅰ、LC3Ⅱ与Beclin1蛋白的表达及TGF-β1、TNF-α的分泌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O2诱导RAW264.7细胞各时间组荧光强度均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SiO2诱导RAW264.7细胞各时间组的Beclin1 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LC3Ⅰ、LC3Ⅱ和Beclin1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SiO2诱导RAW264.7细胞6、12、24 h组BiP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6 h达高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iO2组比较,随着4-PBA浓度增加,RAW264.7细胞的LC3-II和Beclin 1蛋白水平逐渐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iO2组比较,1、10、20 μmol/L 4-PBA+SiO2组RAW264.7细胞TNF-α分泌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O2诱导的ERS可能参与了RAW264.7细胞自噬以及TNF-α的分泌过程。

  • 标签: 二氧化硅 巨噬细胞,肺泡 肿瘤坏死因子α 转化生长因子β1 自噬 内质网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二氧化硅(SiO2)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AMs)极化的影响,探讨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6(STAT-6)/Krüppel样因子-4(KLF-4)/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信号分子在AMs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于2020年11月,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结晶型SiO2组和生理盐水(NS)组,每组12只。通过气管滴注100 μl SiO2混悬液(20 mg/ml)或NS,28 d后处死小鼠,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纤维化情况,并检测羟脯氨酸(HYP)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M1和M2型AMs比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Ms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TAT-6、KLF-4、PPAR-γ等mRNA相对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BALF中iNOS、Arg-1活力和IL-1β、TNF-α、IL-6、IL-10、TGF-β含量,免疫荧光检测AMs中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6(p-STAT-6)、KLF-4、PPAR-γ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处理28 d后,结晶型SiO2组小鼠肺组织结构被破坏,胶原蛋白沉积明显增多;与NS组比较,结晶型SiO2组小鼠肺组织HYP水平明显升高,M2型AMs比例明显增加,M1型AMs比例明显下降;Arg-1、IL-10和TGF-β mRNA相对表达水平和含量升高,而iNOS、IL-1β、TNF-α、IL-6 mRNA相对表达水平和含量降低,STAT-6、KLF-4、PPAR-γ mRNA和p-STAT-6、KLF-4、PPAR-γ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晶型SiO2可能通过激活STAT-6/KLF-4/PPAR-γ信号通路,促进AMs向M2型极化,从而介导肺纤维化过程。

  • 标签: 肺纤维化 二氧化硅 肺泡巨噬细胞 极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有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的载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Ag-MSN)这种新型纳米抗菌材料(P-Ag-MSN)的银离子(Ag+)缓释特点及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细胞毒性和体外抗菌性能。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模板法与共沉淀法结合,精确制备出Ag-MSN,将PDGF-BB加载进入Ag-MSN,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Ag+缓释特点;从SD大鼠提取并培养BM- SCs,对CD29、CD45进行流式细胞检测,鉴定BMSCs的纯度,取长势良好的第3代BMSCs,检测P-Ag-MSN的细胞毒性;制备不同浓度的P-Ag-MSN混悬液,检测对骨髓炎常见细菌的体外抗菌效果。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Ag-MSN中的Ag+逐步释放,6~ 12 h后达到峰值;随后释放的幅度逐步下降,并逐渐稳定在一定的浓度。不同浓度的P-Ag-MSN对大鼠BMSCs在1、3、5、7 d时的相对增殖率均值均在80%以上,细胞毒性评级均为0级或I级,对大鼠BMSCs无明显细胞毒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g-MSN对于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球菌均有杀菌效果,其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0、50.0、50.0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明显杀菌效果,其MBC为100.0 μg/ml。结论新型纳米抗菌材料P-Ag-MSN的细胞毒性小,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在体外对骨髓炎常见细菌有明显抗菌作用。

  • 标签: 载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抗菌性能 细胞毒性 银离子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