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6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国家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决定长期经济增长,而高校科研和企业自主研发在促进技术进步和原始创新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在2021年占比刚刚超过6%,相对较低,但基础研究对科技自主创新和高水平制造业形成至关重要。该研究以福建省为例,使用2001-2022年的数据构建科研院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VAR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二者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科研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滞后性。最后,提出了促进科研院所投入与经济增长相互驱动的建议。

  • 标签: 经济增长率 科研院所投入 VAR模型
  • 简介:本文运用三阶段Malmquist指数对我国商业银行2004—2008年的全要素生产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变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投入变量有显著的影响,传统的Malmquist方法高估了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变化指数、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以及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我国银行业在2004—2008年间出现了全要素生产的改进,这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银行业整体生产大幅度下降,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要小于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

  • 标签: DEA模型 三阶段Malmquist指数 商业银行 全要素生产率
  • 简介:本文首先利用随机前沿方法测算了全国20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在1996~2007年间的R&D全要素生产增长情况。以此为基础,本文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就市场化和政府介入对中国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市场化程度对我国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的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政府介入程度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市场化程度每提高1%,将促使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在1996年的基准上提高0.82%,政府介入程度每提高1%,将促使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在1996年的基准上下降0.59%。

  • 标签: 市场化 政府介入 R&D全要素生产率 随机前沿分析 面板模型
  • 简介: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框架对企业生产、出口固定成本和企业出口行为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应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合并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企业不同出口行为选择仍符合生产排序规则;出口固定成本对企业直接出口具有抑制作用,但对企业间接出口则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对于直接出口企业来说,高生产能够弱化出口固定成本的出口抑制作用,高出口固定成本则会抑制生产出口促进效应的发挥,而对企业间接出口来说则相反。据此,认为出口促进不应只从企业生产角度入手,也应着力降低企业出口固定成本并发挥出口中介的积极作用。

  • 标签: 生产率 固定成本 出口行为 异质性 自选择效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政府干预下的资本市场扭曲严重阻碍了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的提升。本文在详细分析资本市场扭曲影响高技术产业生产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01--2013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测度我国资本市场扭曲程度.实证分析资本市场扭曲对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资本市场扭曲通过抑制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和导致资源错配两种途径造成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水平下降;而资本市场扭曲有助于具有研发能力的高技术企业提高生产水平;资本市场扭曲对高技术产业生产的抑制效应主要表现在中、西部地区。据此,本文提出了高技术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标签: 资本市场扭曲 全要素生产率 高技术产业 政府干预
  • 简介:经济转型需要生产和就业结构的根本改变。生产提高带来资源尤其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这种优化配置的出现在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其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本文利用2001-2007年的数据采用份额转换方法测定了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生产变化以及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变化,然后,从多个层面分析了出口等因素对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其中出口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在中、高技术的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中有较积极的影响。

  • 标签: 结构变迁 生产率 制造业 生产者服务业
  • 简介:文章采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政府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对企业生产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在消除变量内生性和对不同产业进行分类检验时,这一结论依然稳健。文章在剖析政府补贴影响企业生产的机制时发现:第一,政府补贴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容易使企业形成政策依赖,转移其参与市场竞争的注意力;第二,虽然创新绩效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生产的提高,但创新绩效并未能成为政府补贴与企业生产之间一个有效的中介变量,补贴资源在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的不合理分配,使得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张具有粗放型特征,并非以生产提升为基础。因此,以政府补贴促进新兴产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实践值得反思。

  • 标签: 政府补贴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新兴产业 传统制造业 创新绩效 资源配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地方政府竞争引致的财政支出结构倾斜问题日益凸显,不同种类的生产性支出对区域企业全要素生产变动的影响有何差异?通过构建MinDS-Luenberger指数测度中国20391家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基于空间Durbin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从区域企业整体视角来看,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支出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从而改善了企业全要素生产,且不同区域的财政教育支出具有负向空间交互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和科技支出的全要素生产改进效应并不明显;对外开放与产业高级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产生了正向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全要素生产呈负相关关系;所有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的影响尚不明显。

  • 标签: 地方政府竞争 生产性支出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Min DS-Luenberger指数 空间溢出效应
  • 简介:制造业依然有进一步向城市集聚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在什么条件下集聚才能避免拥挤效应,从而有效地提高集聚效应,对此,现有文献尚未作出很好的解释.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生产性服务业的溢出效应,可使用中国2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与已有文献普遍认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提升制造业生产不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在不同空间单元表现不同,在全市范围表现为显著的集聚效应,每平方公里增加100个生产性服务就业人口,企业的平均生产提升19.52%;在市辖区表现为显著的拥挤效应,每平方公里增加100个生产性服务就业人口,企业的平均生产下降19.87%.这表明只有与集聚区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通过分析不同规模城市发现,集聚效应只显著发生在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的大城市,说明生产性服务业要集聚到一定程度才显著发挥外溢作用.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地级市政府宜提高辖市辖县与辖区之间的交通便利性,辖市辖县专业发展制造业,以接受市辖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

  • 标签: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企业生产率 集聚效应 拥挤效应
  • 简介: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国大陆新上市公司上市后次年首次股利宣告是否支持信息内涵假说(或称信号发射假说),投资人是否可由此信息获得异常报酬.本研究之样本为1999年至2001年间,在深圳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新上市的A股公司上市后次年首次发放股利者,共计84家.以事件研究(EventStudy)法,运用市场模式(MarketModel),分析股利宣告对股票报酬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大陆 新上市公司 首次股利宣告 信息内涵假说 异常报酬
  • 简介:随着国际分工中产品内分工的不断增加,国际分工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产品内分工这一新兴分工模式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分析了产品内分工促进生产增长的可能途径,并利用双三角地区的数据,实证研究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我国双三角地区,产品内国际分工水平的加强对于生产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产品内分工 劳动生产率 技术溢出
  • 简介: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的影响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较为关注的问题。随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具有技术、知识密集特征的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动力。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我国31个省级地区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将高技术产业集聚细分为三类指标,从线性和非线性角度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专业化外部性对劳动生产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与劳动生产之间呈现倒“U”形的二次关系,其中,广东省高技术产业集聚专业化的正向效应最接近最大值,其次是上海市、江苏省和天津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多样化和市场竞争性与劳动生产之间呈现“U”形关系。

  • 标签: 产业集聚 市场竞争性 劳动生产率 高技术产业 集聚专业化
  • 简介:自从1975年在挪威北海区域发现valhall油田并从1982年开始生产以来,它每天可以生产大约65000桶的石油。最初用三套设施进行开发,这个联合体已经发展到五个由桥互相连接的平台包括各自的住舱区、钻井、井口装置、生产和注水。此外,三个井口装置平台,Hod、ValhallFlank的南、北侧已经安装调试完毕,每一个距离Valhall联合体大约六千米。

  • 标签: 开发工程 控制阀 作业 远程 产量 气动
  • 简介:基于2002~2007年的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本文使用一个全新的实证框架,研究了企业间要素重配对中国制造业生产增长的影响作用。我们发现,虽然目前我国市场扭曲程度较高,但是市场化改革的努力已经使得企业间要素重配成为制造业生产增长极其重要的原因;由于中间投入对要素重配具有乘数效应,其产生的要素重配效应占据了最大份额;企业的进入、退出市场行为在要素重配中也表现突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出口等市场化行为对促进企业间要素重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国有资本比重等因素却对要素重配产生负面影响。

  • 标签: 要素重配 制造业 生产率增长 市场扭曲 PL方法
  • 简介:为了解上海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情况,11月14日上午,经济法律社会咨询中心科研人员等一行15人在谢京辉副院长率领下赴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调研,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吴振兴研究员参加了调研。

  • 标签: 新农村建设 科研人员 咨询中心 经济法律 太平村 副院长
  • 简介:依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一国经济追赶伴随的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的“相对相对增长”会派生本币实际汇率升值趋势。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可贸易与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各自增长、相对增长、国际比较增长等指标进行系统估测,发现上述结构性生产指标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存在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推论一致的经验证据;利用人均或劳均产出等总量性生产指标检验这一理论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解释力,则存在理论假说变量与度量指标选择不兼容的问题。

  • 标签: 中国劳动生产率 人民币实际汇率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