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坝砂储集体具有分布较广、厚度较薄、空间分布不连续的特征。地震剖面上,通常是多个砂体以复合波的形式出现,很难形成单独的反射。坝砂储层信息的弱信号常被背景信息淹没,无法准确识别储层。针对坝砂储层的地震反射信号特点,将扩展交替投影神经网络算法引入到地震领域,对地震资料进行弱信号分离,并将算法应用到识别坝砂储层中,解析出砂体(组)在地震剖面上的展布特征。通过对理论模型及实际资料的试算,处理后的地震资料可以较好地展示储层展布特征,有利于坝砂体的识别。

  • 标签: 滩坝砂岩 神经网络 信号分离 储层预测
  • 简介:以鄱阳湖湿地灰化薹草(Carexcinerascens)洲表层土壤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水分控制实验方法,设置不做任何处理的自然裸露、含水量保持在30%、放置在水面下10cm和100cm处4种不同水分梯度处理,土样经过42d处理后,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放置在水面下的土样的含水量、pH和总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含水量保持在30%的土样的微生物的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最高,自然裸露处理下的最低;放置在水面下的土样的基础呼吸强度、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磷酸酶活性、β-木糖苷酶活性、酚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显著大于其它处理,且淹水深度对微生物的生物活性无显著影响。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灰化薹草洲表层土壤性质及其微生物和酶特性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

  • 标签: 土壤微生物 水分梯度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 灰化薹草草洲 鄱阳湖湿地
  • 简介:十红铀矿床南矿带含矿层位为侏罗系西山窑组第一岩性段,段内砂体可分为上、下两层。通过对区内120多个钻孔含矿砂体厚度及其底板海拔高度的统计和砂体等厚度图、砂体底板等值线图的编制,详细描述了十红铀矿床南矿带含矿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划分了5条主要辫状河河道。将上述图件与矿体进行融合,发现矿体与辫状河河道有密切关系,并受砂体底板和后期构造的控制。通过此项研究,对扩大十红南矿带矿床规模和勘探方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 标签: 铀矿 矿床控制因素 成矿模式 层间氧化带 地质特点
  • 简介:渡口河气田飞仙关组鲕气藏是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近几年来的重大发现之一。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地震、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运用世行贷款引进的Schlumberger和Landmark油气藏描述软件首次在工作站上一体化完成了渡口河飞仙关组鲕气藏描述,建立了本区的数据库,从而对本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鲕气藏的构造、沉积环境和储集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后,又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利用Schlumberger公司成像新技术对储集层气水分布规律和储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在合理确定各种储量参数的基础上,对渡口河气田飞仙关组鲕气藏估算了地质储量。

  • 标签: 碳酸盐岩 气藏描述 渡口河气田 飞仙关组 鲕滩气藏 应用
  • 简介:以阿姆河盆地右岸地区碳酸盐岩台内气田为例,运用基于图论的多分辨率聚类分析法开展了以常规测井资料为基础的测井相聚类及岩相定量预测研究。该方法不需要分析数据体的结构及聚类数等先验知识为指导,能够自动优选最佳聚类个数,并允许按照实际需求控制聚类级别,进行聚类合并。依据岩芯资料岩相识别及测井相标定结果,本文最终建立了包含5个聚类的测井相划分模型及岩相定量解释图版,其中,聚类测井相1~5分别对应于泻湖泥、石膏坪、间、低能及高能,取芯段符合率达85%以上,能够较好的运用于非取芯段岩相预测研究。据此,我们进行了连续的聚类测井相划分及岩相预测,并对层序地层格架内岩相分布及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基于图论的多分辨率聚类分析法 测井相 岩相 台内滩气田 阿姆河盆地
  • 简介:贵州赤水林场构造林页1HF井是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在林场构造部署的首口页岩气水平井,以钻探龙马溪组页岩气为目的,完钻井深5055m。该井钻进中面临地层倾角大、易井斜、表层溶洞性漏失、须家河组地层可钻性差、斜井段页岩层稳定性差、水平段长、轨迹控制难度大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综合应用了清水强钻、防斜打直、连续取心、地质导向LWD和强封堵油基钻井液等钻井关键技术,实钻表明,直导眼井底水平位移59.03m、平均取心收获率95.14%、轨迹平滑、水平段长1524.19m、轨迹在目标层段中穿行、套管一次性下到位等指标均达设计要求,为后续完井压裂等提供了合格井筒条件。该井应用的清水强钻、地质导向LWD和强封堵油基钻井液等钻井关键技术效果明显,认为该井形成的页岩气水平井钻井技术可为林场构造或其他区域钻页岩气水平井提供参考。

  • 标签: 贵州赤水 林滩场 林页1HF 页岩气 井漏
  • 简介: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地层大规模发育典型的湖相坝砂体,并获得大量油气发现。作者从固体与流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胶结物和次生孔隙入手,结合盆地的演化和断层的演化阶段,来定量半定量地恢复储集层中流体性质的变化以及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根据流体来源和持续时间,可以把固体—流体作用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初始流体作用阶段、围岩流体作用阶段、外来流体作用阶段、排烃流体作用阶段和排烃后流体作用阶段。根据坝砂体的分带性和次生孔隙形成机理,总体可分为砾质坝酸性流体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近岸滩坝酸碱流体共同作用次生孔隙发育带和远岸滩坝—中央共振带坝碱性流体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并进行了平面上次生孔隙成因的推测。

  • 标签: 东营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滩坝 固体—流体相互作用 次生孔隙成因
  • 简介:传统的地震分频技术在薄互层储层厚度预测中的预测精度通常比较低,应用效果差。本文以车镇凹陷大王北地区沙二段坝砂岩为例,重点探讨了分频能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在正演模型验证的基础上进行了储层厚度的预测。研究表明,分频能谱技术消除了因速度、隔层等变化导致的地震反射畸变,可实现薄互层储层厚度的精细预测,对于其他地区复杂岩相的储层厚度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分频能谱 薄互层 滩坝砂岩 车镇凹陷 大王北地区
  • 简介:导读:千百年来,祁连山雪水丰盈厚实的膏脂,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河西生灵,也构建起了我国西部生态的安全屏障。然而,祁连山无休止探矿采矿、截流发电、过度放牧等造成的破坏,却让这座美丽的“母亲山”变了容颜。2017年,中办、国办就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生态问题发出通报,甘肃省3名副省级官员和上百名干部因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受到严厉问责,处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年时间过去了,祁连山整改复绿进展如何?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了哪些成效?近日,本刊记者再次深入祁连山进行了探访,真切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正在逐渐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5月,自然资源部有关领导在甘肃调研时,对张掖矿业权分类退出的举措给予充分肯定,认为甘肃在自然保护区矿业权退出上,“蹬出了一条新路,为全国积累了经验”。

  • 标签: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 生态问题 甘肃省 调查报告 雪水 复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