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2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海洋生物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的国家。历代本草著作中均收载有大量的海洋中药。但海洋中药学正式成立为一门学科,则是近几年的事。广西中医药大学邓家刚教授团队自2003年开始从事海洋中药的研究,并于2012年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重点学科,成为我国高校第一个海洋中药学重点学科[1]。

  • 标签: 海洋中药学 研究生 教学模式
  • 简介:摘要为进一步提高中医高等教育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需求的中医精英人才,我院在中医专业人才原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自2010年来,我院开始探索实践中医临床型精英人才强化训练方案,以达到加强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培养中医精英人才的目的。

  • 标签: 中医教育 精英人才 强化训练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中医学术思想融入精神科专科护理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该院精神科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中医学术思想指导下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精神科护理管理质量考核评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焦虑(HAMA)评分、疾病知识掌握水平评分、用药依从性评分、生活指数(Bar-thel)评分,并对患者护理满意率展开调查。结果:观察组精神科护理管理质量考核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4周后,观察组HAMA评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中医学术思想指导下的护理管理方案,用于精神科的患者疾病管理中的作用更佳,有利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风险,减轻患者焦虑情绪,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知识,积极配合用药治疗,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更满意。

  • 标签: 中医学术 思想融入 精神专科护理 实践
  • 简介:《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是一本中医特色鲜明、理论继承创新、学术临床并举的精品教材,用于中医儿科学教学,受到全国广泛好评。

  • 标签: 中医儿科学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特色
  • 简介:通讯作者冯彬彬(1970-),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摘要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其社会服务的能力是全方位、多渠道的。我校中药专业是重庆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重点专业,在建设中,坚持以校企、校地合作的办学理念,探索服务模式,促进重庆市三峡库区社会服务健康发展,推动重庆市三峡库区社会服务职能发挥更大的社会贡献。

  • 标签:
  • 简介:摘要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实验性基础医药学学科,实验教学的地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为目标,在建设逐步开放实验室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并且对三种开放性实验室模式进行了重要探讨。

  • 标签: 开放性实验室 生物化学 实践
  • 简介:目的:探讨建立“三位一体”药理实验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基本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科研设计和探索创新能力。方法:以多学科渗透的立体式药理教学为依托,以建立虚拟机能实验室、整合验证性实验和开展自主性实验为基本体系,以强化学生基本操作能力为基本模式,以完善药理学实验教学考核为基本手段,科学、合理地为学生创造药理学科研设计的氛围。结果:通过该模式的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激情,学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结论:该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药理实验教学模式的重要改进,达到学习知识与提高技能的目的,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教学模式。

  • 标签: 药理 实验教学 三位一体 研究与实践
  • 简介:我科从2006年2月至2014年5月期间采用香丹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PAD)43例,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1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认识1.1概述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见于髂总动脉、股浅动脉和胭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周围动脉并引起慢性闭塞的一种疾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中层变形和继发性血栓形成,逐渐产生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患肢缺血。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发病率逐年提高。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穴位注射 香丹注射液
  • 简介:现代网络通讯日益走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笔者前后从事四年网络教学,认为借助网络通讯工具从事教学是对常规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可以有效扩展教学课堂资源,实现师生有效互动、探讨,且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不失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值得深入探索。

  • 标签: 网络通讯工具 中医诊断学 教学实践
  • 简介:本研究中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区别于以往体育教学中简单的随机分组。“小组合作学习”体育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能力、身体素质、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通过促进师生、生生充分交流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知情交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在小组活动的形式上将分组作为促进课堂上引发积极情绪和情感的手段,而不是区分体育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手段。这一模式适合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学生的“团体凝聚力”,即集体主义精神,是学生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个人单项体育项目(如游泳、健美操、乒乓球等)教学中,学生通常认为在这样的个人项目中根本就不需要团体凝聚力,而很多体育教师在单项体育运动课堂的授课当中也忽视了团体凝聚力的培养。本研究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验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研究对象实验对象为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2004级、2005级和2006级本科生。选取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纪律情况等方面都比较相近的学生进行平行班共A、B、C、D四个班,...

  • 标签: 高校 体育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