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明清笔记小说中的案狱故事不仅描摹了司法实践活动,同时也传达了当时民众对于司法实践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由此可以解读出乡民视野中对国家法律的基本态度,以及民众心目中的情、法之辩。本文以案狱故事为例,考察明清乡民视野中的法律认知与司法实践,试图彰显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另一侧面。

  • 标签: 民间 法律认知 案狱故事
  • 简介:西藏的语言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自治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经过50年的发展,西藏的语言政策围绕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围绕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两大主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贯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范例。

  • 标签: 语言政策 藏语文 民族政策 语言文字 通用语言 社会用字
  • 简介:英语霸权是一种民族国家的语言霸权形式。英美民族国家霸权的历史进程不仅确立了英语在全球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地位,而且决定了英语霸权内涵的演变——这是一个从地理平台语言霸权到制度语言霸权,再到软权力语言霸权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国际关系的视角来看,语言霸权是文化霸权的核心,其霸道的本质毋庸置疑;英语霸权目前在全球导致了新的社会不平等。对于"平等"的关注和反应,是英语霸权在未来岁月里所面对的最重要的议程。

  • 标签: 英语霸权 国际关系视角 语言问题
  • 简介:回族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经堂语+汉语。“经堂语+汉语”作为回族语言的基本结构,是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通过回族先民原语言的消失与转化,以及对汉语的接受与改造而形成的,具有二元一体性。回族语言的形成,既反映了回族原语言与汉语一体性结合的事实,也反映了回族与中国社会的一体性融合及自我意识的重新表达。

  • 标签: 原语言 经堂语 汉语 民族意识
  • 简介:20世纪40年代,德国传教士施劳德先生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东木拉霍尼其发现了,演唱者是画匠官布希加.后经瓦尔特·海西希整理,以德文出版.

  • 标签: 土族格萨尔 格萨尔语言 表现形式特殊性
  • 简介:由于21世纪经济、技术全球化的推进,英语在全球范围传播和普及。英语的传播与霸权与和全球范围语言濒危现象有密切的关系,是世界语言濒危问题的根本原因。英语的全球化给世界语言多样性的生态样式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应及时采取措施对策,反对英语的霸权,保护世界语言多样性。

  • 标签: 英语霸权 语言消亡 语言多样性
  • 简介:由于受到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清初朱子在批判王思想的负面作用的同时,也在吸收、借鉴其中的有益因素,以完善自身的思想体系。李光地作为清初朱子融摄王的突出代表,在理学心性论方面对朱、王两家的心性观作了调和,并提出“理即性”的重要命题,试图以性本体改造传统朱子的理本体,使得作为本体的性与人的情感、意识等经验内容和感性因素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不再被理解为外在、异己的纯客观原则,进而主张“人欲非恶”,以此缓解天理与人欲、道心与人心之间的紧张和冲突。通过对李光地心性思想的具体分析,可以使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清初朱子融摄王的原因、思路及其可能的实现方式。

  • 标签: 李光地 清初 朱子学 王学 心性论
  • 简介:蒙古国东方与国际问题研究所蒙古论著目录(1968年—1993年)按:该目录系根据蒙古国科学院东方与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论著索引(1968年—1993年)》中历史文化部分译出。编译中删去了中苏论战时期形成的带有浓厚意识形态偏见的少数内容,请读者见谅...

  • 标签: 东方学 乌兰巴托 国际问题研究 蒙古学研究 蒙古国 蒙古人民革命
  • 简介:<正>早稻田大学是日本的名牌大学,创立于1882年,当时叫"东京专门学校",1902年改称早稻田大学。早大有9个学部(系),第一文学部成立于1890年。现设有哲学科、文学科和史学科。史学科设有东洋史学专修,其中有中国史、中央亚细亚史、蒙古史等课程。这个部主要培养本科生。早大大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51年,专门培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研究生。

  • 标签: 早稻田大学 文学研究 蒙古学 内蒙古 大学院 亚细亚
  • 简介:《大纲》首次呈现了清代《孟子》学文献资料的全貌,对《孟子》、四书学史均具有重要的目录价值;《大纲》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宏观研究上贯彻科学归纳法,得出一系列科学结论,并首倡简单性原则和反孤证原则以处理微观争议,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大纲》区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考察《孟子》中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互动关系而不将眼光局限于学术大家,又注意学者的学术主张和实践的一致与否,从而在写作范式上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大纲》对清代《孟子》核心话题的效度进行科学论定,尤其是对戴震、焦循等在理、道、性、良知等概念上反宋儒的训诂工作加以考量,平议清人诠释技术和方法的效度和历史地位,探讨了朱熹《四书集注》仍然占据清代孟研究主导地位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标签: 清代 学术史 《孟子》学 科学归纳法 写作范式
  • 简介:整个西方的文学社会由斯达尔夫人首创。法国文学社会研究源远流长,直到今日,法国文学社会学家们以及重要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社会学家大多论及文艺的社会价值之尺度。法国文学社会学理论在国外现当代同类研究中占有举足重轻之地位。本文将法国文学社会研究划分三个大的时期加入论述:①发生期(18世纪初到19世纪初)②,发展期(从斯达尔夫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③,繁荣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今)。

  • 标签: 法国文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 斯达 二十世纪初 文学社会学 文艺理论家
  • 简介:郑樵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献学家。他的《通志》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是古代知识分子必读之书,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之说。由此可见,《通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标签: 《通志》 历史学家 《文献通考》 文献学家 郑樵 杜佑
  • 简介:就文化人类而言,一方面,“田野调查”日益成为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界定标识;另一方面,学界对“田野调查”何以成其为“田野调查”,至今未有明晰的界定方法。“田野调查”这种悖论性的长期存在,势必将影响到后续的研究工作。本文尝试通过对人类田野调查的多角度考察与论证,提出了“田野性”这一概念,以期运用“田野性”对广义田野调查进行再认识,达到较准确地对人类田野调查内涵的理解。

  • 标签: 人类学 田野调查 田野性
  • 简介:本文按时间线索对中外《格萨尔》史诗的研究历程进行概观性讨论。从蒙古语文本的发现到后来的翻译和评介,俄罗斯、蒙古国及其他地区的西方学者围绕《格萨尔》史诗开展了早期研究;1900年前后,在印度周边地区和我国藏族地区陆续发现的藏语文本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学界的持续性研究,一门具有现代学术理念的专门学科——“格萨尔”应运而生;20世纪50年代末期,两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相继面世,进一步奠定了“格萨尔”在国际人文学科中的学术地位。国内的格萨尔研究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至1950年,这门学问也开始引起新中国政府与学者的高度关注。可以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格萨尔”中心已从西方学界逐步转移到了中国,并发扬光大。

  • 标签: 《格萨尔》 史诗传统 格萨尔学 学术史
  • 简介:19世纪末,西方学者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开始对壮族进行研究。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开始了对壮族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壮族研究深入开展;90年代随着广西壮学学会的成立,壮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还介绍了20世纪下半期国外学者对壮族的研究情况。

  • 标签: 20世纪 壮学 研究
  • 简介:内蒙古大学蒙古研究院成立于1995年12月,是内蒙古大学培养蒙古学人才和进行蒙古研究的基地.蒙古研究院的成立,是内蒙古大学体制改革的结果,标志着内蒙古大学的蒙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蒙古研究院由蒙古语言文学系、蒙古语文研究所、蒙古史研究所、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所、蒙古文学研究所、周边国家研究所、蒙古文化研究所、国家教委民族学科蒙古学文献信息中心及蒙文信息处理研究中心等9个教学、科研及文献信息实体组成。设有院办公室、学术委员会、院务委员会。清格尔泰教授任名誉院长,呼格吉勒图教授任院长,全福教授、齐木德道尔吉教授任副院长。由蒙古语言文学系、蒙古语文研究所和蒙古文学研究所组成的蒙古语族

  • 标签: 内蒙古大学 蒙古学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族 蒙古语族语言 蒙古史研究
  • 简介:1993年国内报刊蒙古论文资料索引历史“草原丝绸之路”—亚欧大陆草原通道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卢明辉《内蒙古社会科学》第3期第73~78页短链生产的特点与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的兴衰马瑞江《内蒙古社会科学》第4期第44~51页关于“阴山”、“刺勒川”的地望...

  • 标签: 论文资料 蒙古学 大学学报 1993年 蒙古语词 内蒙古社会
  • 简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自主开展了系列性的党内教育实践活动,“两一做”蕴藏着诸多法治要素,成为政党治理的重要方式,既有依法治国的宏观法治原则,又有依法治党的党建法治原则,还有全面从严治党的法治实践,共同汇集出若干代表性的法治原则。其中,诚信道德构筑法治基础原则,四个意识和中共领导结晶出法治核心原则,政党治理定位出法治治理原则,主动遵循规则形成法治程序原则,自觉、主动和自律共筑法治内涵原则。

  • 标签: 两学一做 政党治理 依法治党 全面法治 法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