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工作站版投入业务试运行已经近半年了,其图形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实时性好,信息量大,在今年汛期的预报服务中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其工作平台将逐渐取代以往的业务流程,将来预报的制作与发布也将在工作站上实现。1工作站版的维护1.1资料不...

  • 标签: 工作站 使用技巧 气象信息 处理系统 综合分析 数值预报产品
  • 简介:文章讨论了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域的气候变化特点,并运用GIS技术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这些对策将促进农牧交错带社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农牧交错带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 简介:利用吉林通榆半干旱区农田站和退化草地站2008年的外场试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蒸散和地表水分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年来看,尽管两个站点相距仅5km,但农田站的全年总蒸散量比代表自然土地覆盖状况的退化草地站高28.2mm;且生长季两种下垫面的蒸散量较为接近,差异主要发生在非生长季。同时,农田站的年水分收支总量为51.1mm,比退化草地站低35.6%。具体来说,生长季,两个站点的水分收支均有盈余;但在非生长季,退化草地站的水分收支仍有盈余,而农田站则处于水分亏损状态。这说明在半干旱区,代表人为土地利用状况的农田站面临着更大的水分供给压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会加剧该地区的干旱化趋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水分盈余并不代表地表的水分状况良好。从Prietley—Taylor系数来看,两个站点的Priestley-Taylor系数均远小于1.0,说明在半干旱区,由于表层土壤水分条件的限制,实际蒸散量远未达到平衡蒸散量,土壤面临着水分供给的压力。其可能的原因是,对半干旱区而言,尽管水分收支有盈余,但是由于土壤沙化严重,土壤孔隙度大,大气降水很容易下渗,并以地下水的形式存储起来,使得表层土壤水分供应反而不足。

  • 标签: 半干旱区 土地利用 蒸散 水分收支 Priestley-Taylor系数
  • 简介:1会议概况IPCC“再度考察用有管理土地作为估算国家人为源排放与汇吸收的替代专家会议”(ExpertMeetingonRevisitingtheUseofManagedLandasaProxyforEstimatingNationalAnthropogenicEmissionsandRemovals)于2009年5月5~7日在巴西圣保罗召开。作为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项目的组成部分,

  • 标签: IPCC 人为源 专家 吸收 排放 估算
  • 简介:台站温度记录中的城市化信号对于气候变化研究影响重大并仍存在很大争议,尤其是在经历快速城市化的区域。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分类的方法,提取了1980~2009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93个气象台站周边10km×10km范围的城市土地利用信息,并按照城市土地利用扩张速率对站点进行分类,研究了1980~2009年期间快速城市化站点、中速城市化站点和慢速城市化站点的年和季节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快速和中速城市化站点城市化影响和城市化影响贡献率。结果表明:全部93个气象站点周边自20世纪80年代起均经历了城市土地利用扩张过程,全部站点周边的平均城市土地利用扩张速率为1.00%a?1;近30年来,各类型站点年和各季节的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城市化效应增强因素对快速城市化站点年平均温度贡献率为35.06%,对年平均最低温度的增温贡献率为34.67%,对年平均最高温度增温贡献率最小,仅为18.42%;城市化效应增强因素对中速城市化站点的影响程度小于快速城市化站点,对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贡献率分别为19.35%,22.22%和3.13%。在季节变异方面,长江三角洲区域各类型站点冬季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在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均表现为最低值。

  • 标签: 卫星遥感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热岛 气温变化 增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