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聚维酮(PVP)在体外加阿霉素(ADM)后诱导EJ细胞发生凋亡的情况以及一些相关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ADM诱导EJ细胞的凋亡率、PVP十EJ细胞的凋亡率以及PVP+ADM对EJ细胞的诱导凋亡率的情况。结果:PVP对ADM诱导膀胱癌EJ细胞凋亡无影响。结论:PVP在整个诱导过程中并没有协同作用,只起到粘附作用,使得药物停留在EJ细胞表面的作用时间延长,从而达到大量杀伤EJ细胞的作用。

  • 标签: 阿霉素 细胞凋亡 聚维酮 粘附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病毒含量与TH1/TH2细胞应答的关系。方法以斑点杂交方法检测HBsAg阳性的54例CHB血清中HBVDNA量,根据HBVDNA量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3组(A组为DNA量检测限以下,B组为DNA量20-200pg/ml,C组为DNA>200pg/ml),以特异性刺激因子rHBcAg刺激这3组感染者及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又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PBMC在rHBcAg刺激后所产生的IL-2和IL-10,结果对照组PBMC所产生的IL-2值显著高于CHB组(P<0.01),IL-10则相反(P<0.05);而三组CHB患者中,IL-2值检测值依次为:A组>B组>C组(P<0.01或P<0.05)。IL-10则相反(P<0.01或P<0.05)。结论HBV感染者体内高病毒量可能增强TH2类细胞因子应答,而低病毒量时则可能以TH1类细胞因子应答为主。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病毒含量 TH1/TH2细胞应答 关系
  • 简介:目的:检测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活动性感染情况,探讨hCMV感染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hCMV-IgM抗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hCMV-mRNA的表达.结果: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血清hCMV-IgM抗体阳性率和hCMV25ku蛋白基因mRNA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而腔隙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的ELISA和RT-PCR法检测体内hCMV-IgM抗体,能够反映患者体内hCMV的近期感染情况.hCMV近期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老年性脑梗死有关,这项研究可能对进一步研究老年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防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酶联免疫吸附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胎盘铁蛋白结合的淋巴细胞(ferritinbearinglymphocytes,FBL)检测在诊断早期乳腺癌中的意义,了解FBL其与各种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67例经住院手术治疗的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病例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FBL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以下简称(FBL百分率).另选择参加体检的健康女性62名作为正常对照.结果:在167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65例,乳腺癌102例.正常对照组FBL百分率的中位数为2.04%,良性组为2.51%,两组之间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8).而恶性组FBL百分率中位数为9.82%,比正常对照及良性组都明显增高.在良性病变中,不典型增生组FBL百分率的中位数为5.65%,而小叶增生组为2.1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2).在乳腺癌中,如果把0期、Ⅰ期和Ⅱ期作为一组,FBL百分率中位数为10.13%,Ⅲ期和Ⅳ期作为另一组,FBL百分率中位数为2.45%,这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102例乳腺癌中,发生腋淋巴结转移的有47例,FBL百分率中位数为6.43%,而腋淋巴结阴性的55例,为12.5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2).乳腺癌患者的FBL与是否绝经、肿块大小以及激素受体的状态无关.在分化不同的乳腺癌中,FBL百分率随分化程度降低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23).根据FBL诊断乳腺癌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以4.89%作为临界点,则其诊断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87.9%.在0期和Ⅰ期中,FBL百分率的诊断的阳性率为86.0%(43/50);在Ⅱ期中的阳性率为80.0%(36/45);而在Ⅲ期和Ⅳ期患者,7例中仅2例阳性.结论:FBL对于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结合钼靶、B超、红外线等影像学的检查,以提高该病的检出率.

  • 标签: 胎盘铁蛋白 淋巴细胞 检测 早期 乳腺癌 诊断
  • 简介:目的:对1例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GT)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表型和基因诊断,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通过血小板计数、血涂片观察血小板、出血时间测定、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聚集试验进行表型诊断;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αⅡb和β3的含量;PCR法扩增先证者基因组DNAαⅡb和β3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采用末端标记双脱氧法进行直接基因测序,对发现的突变位点采用AS-PCR法扩增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和正常人相对应的片段.结果:先证者血小板计数正常、血涂片血小板分散不聚集,出血时间明显延长,凝血象正常,对ADP、凝血酶、肾上腺、胶原、花生四烯酸等多种诱聚剂反应低下,而对瑞斯托霉素的反应基本正常;先证者血小板表面未检测到αⅡb,β3阳性血小板仅占8%,平均荧光强度明显减弱;先证者在αⅡb基因外显子4存在C470A纯合突变,导致αⅡb氨基酸序列Pro126His(P126H)替换.父母为近亲婚配,均为该位点的杂合突变.AS-PCR排除了该突变为基因多态性的可能.结论:整合αⅡb基因外显子4C470A(P126H)纯合错义突变是导致该患者GT的分子机制,是国际上首次报道的一种新的整合αⅡb基因错义突变.

  • 标签: 血小板无力症 整合素αⅡbβ3 流式细胞术 突变 核酸测序
  • 简介:目的:通过体外培养的方式。观察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福莫妥罗(formoterol),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盂鲁斯特(montelukast)和扎鲁斯特(zafirlukast)3种药物对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BC)分泌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的影响。方法:哮喘患者26例。正常对照组10名,分离受试对象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接种于细胞培养板。药物孔相应加入montelukast,zafirlukast或formoterol预培养2h后,所有培养孔加植物血凝(PHA)刺激培养48h,收集上清液,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L-4,IL-5的浓度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1)哮喘组PBMC单纯经PHA刺激后,平均IL-4,IL-5的分泌水平高于健康组。(2)Montelukast,zafirlukast可导致哮喘组IL-5分泌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ontelukast和zafirlukast均能抑制IL-5的分泌,前者还可能对IL-4的分泌也具有抑制作用,因而有利于纠正哮喘患者Th1/Th2的不平衡,本研究未见formotrol对IL-4,IL-5的分泌有影响。

  • 标签: 福莫妥罗 盂鲁斯特 扎鲁斯特 哮喘 外周血 单核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滑膜液淋巴细胞CD25、HLA—DR的表达,探讨其在RA致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A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滑膜液淋巴细胞CD25、HLA—DR的表达,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RA患者外周血表达CD25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多(P<0.01);关节滑膜液表达CD25的B淋巴细胞和表达HLA—DR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亦明显增多(P<0.01)。结论:外周血和关节滑膜液淋巴细胞CD25、HLA—DR的表达增高,在RA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关节滑膜液 CD25 HLA 外周血 关节炎患者 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