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的参数变化检验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共 48例,时间集中在 2016年 5月至 2018年 5月,根据有无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有出血肝硬化组与无出血肝硬化组,并将 48位健康成年人分为对照组,对比对照组与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参数,并对比肝硬化组内部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参数。 结果:肝硬化组相比于对照组, PT出现时间延长的情况, PLT大幅降低, MPV、 PDW均大幅提升( P< 0.05);无出血肝硬化组相比于有出血肝硬化组, PT存在时间延长的情况, PLT大幅提升, MPV、 PDW均出现降低情况( P< 0.05)。 结论:在肝硬化患者的诊断中,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的参数变化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的肝脏病变情况,并对是否出血进行判断,对于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防治肝癌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肿瘤标志物早期诊断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患者生存、预后很重要。阐述血清异常凝血酶原维生素K 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PIVKA-Ⅱ)在HCC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复发预测中的价值,发现其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与AFP等肿瘤标志物联合能明显提高 HCC 的早期诊断率,动态检测PIVKA-Ⅱ能较好地协助临床评价HCC 的发生、发展,可以作为 HCC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血小板参数PLT、PCT、MPV、PDW血小板功能有较好的相关性,可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状况, 综合分析血小板参数改变,对于正确评估血小板功能、了解肝损伤程度、判断病情及其预后、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HCC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患者肝损伤程度、判断病情及其预后、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

  • 标签: HCC PIVKA-Ⅱ PLT PCT MPV PDW 综述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前列腺癌病患诊断中应用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DWI定量参数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住院部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80例前列腺癌病患进行探究,依托随机数字法方式,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40例采取DCE-MRI,乙组40例采取DCE-MRI联合DWI定量参数,观察二组病患在诊断时效能情况。结果 乙组与甲组在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乙组优于甲组(P

  • 标签: [] MRI动态增强扫描 DWI定量参数 前列腺癌 诊断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肾性贫血患者血液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的检验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02月-2021年02月到本院治疗肾性贫血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选取同期入院接受治疗的非肾性贫血患者80例,分析患者血液红细胞参数以及网织红细胞参数。结果:实验组MFR、LFR、IRF参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RET参数指标、HFR参数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MCV、MCH参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RBC参数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血液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诊断肾性贫血价值较高。

  • 标签: 肾性贫血 血液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参数 检验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血液病患者采取血小板参数加骨髓涂片诊断并观察其效果。方法:选择观察患者为我科诊断的血液疾病44例,观察开始于2020年1月,观察结束于2022年1月,并将患者分成疾病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患者41例作为健康组,两组都采取血小板参数加骨髓涂片诊断,并且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1)疾病组和健康组血小板情况比较中,疾病组血小板计数和健康组有差异,疾病组血小板压积和健康组有差异,疾病组血小板平均体积和健康组有差异,疾病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和健康组有差异,(p

  • 标签: 血液疾病 血小板参数 诊断 骨髓涂片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评估多参数优化光电治疗对皮肤弹性、皱纹深度和色素沉着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100例志愿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持续6个月,期间对志愿者进行多次治疗并在治疗前、治疗中(第3个月)和治疗后(第6个月)分别评估皮肤弹性、皱纹深度和色素沉着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皮肤弹性显著提升(P<0.01),皱纹深度明显减少(P<0.01),色素沉着评分显著降低(P<0.01),且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多参数优化光电治疗能有效改善皮肤弹性、减少皱纹深度和色素沉着,为皮肤抗衰老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多参数优化光电治疗 皮肤弹性 皱纹深度 色素沉着 皮肤抗衰老
  • 简介:本文探讨吲哚美辛局部用于软组织火器伤后,在血流和局部组织中的药代动力学变化规律,为战伤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结果:吲哚美辛局部用于软组织火器伤后,在组织中的达峰浓度高,达峰时间短,药时曲线下面积大,而t1/2则与血清中消炎痛的t1/2近似。

  • 标签: 吲哚美辛 软组织 火器伤 药代动力学 药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轻比重和重比重布比卡因对高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200例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轻比重组和重比重组,各100例。轻比重组给予1.2mL布比卡因+1mL注射用水,重比重组给予1.2mL布比卡因+1mL10%葡萄糖,两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等,观察并记录结果。结果重比重组麻醉后5分钟及10分钟,心率明显增快,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降低,变化幅度明显大于轻比重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轻比重布比卡因相比于重比重,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值得临床广泛推行。

  • 标签: 轻比重 重比重 高龄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正>影像尿动力学检查(videourodynamicstudy,VUDS)是在普通尿动力学测定膀胱压力和记录尿动力学参数的基础上,同时显示膀胱和尿道的X线形态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对于复杂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下尿路梗阻及压力性尿失禁等疾病,特别是当患者合并解剖异常时,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可更准确的反映下尿路潜在的病理

  • 标签: 影像尿动力学 尿动力学检查 下尿路梗阻 膀胱尿道 压力性尿失禁 排尿功能障碍
  • 简介:目的:设计一种专门用于腰椎椎体间后斜向植入的解剖型融合器,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评价。方法:采用6具小牛标本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正常的腰椎功能节段(FSU)、切除左侧小关节及椎板的FSU、植入单枚解剖型融合器的FSU及同侧附加椎弓根螺钉的FSU分别测定纵向压缩、屈曲、侧方弯曲及伸展的刚度,进行生物力学特性分析,自身对照比较。结果:①腰椎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后其强度和刚度分别比正常标本下降69%和44%(P<0.05);②采用单枚斜向植入椎间融合器加强了腰椎的稳定性,能使损伤标本的强度和刚度提高55%和28%(P<0.05),但仍比正常标本差4%—20%;③采用椎间融合器附加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提高腰椎的17%强度和50%刚度(P<0.05)。结论:经侧后方斜向植入的单枚解剖型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能提供足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如辅以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则更为牢固。

  • 标签: 单枚解剖型椎间融合器 设计 生物力学 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侧"锐角效应"及复合固定技术对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移植物的影响。方法50例猪膝关节,随机分为5组,以猪的屈趾肌腱作为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移植物固定方法分别采用:EndoButton、可吸收界面螺钉(螺钉分别固定在移植物前上方及后下方)、复合固定(EndoButton联合小号界面螺钉)且螺钉固定在移植物后下方。在移植物与骨道边缘之间放置压敏片,并对其施以352N的负荷作用来测定其与骨道边缘之间压强。然后再对各移植物施以屈服负荷,记录各组压强值及屈服负荷。结果各组间的压强值以及屈服负荷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复合固定组压强值(3.28±0.22)Mpa低于其他各组,但是屈服负荷(470±55)N大于其他各组。并且,螺钉固定在后下方压强值(3.22±0.13)Mpa明显小于前上方固定(3.49±0.27)Mpa。结论应用复合固定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可以减小"锐角效应",并且复合固定技术固定强度大于单纯皮质外固定及单纯界面螺钉固定。

  • 标签: 后交叉韧带 股骨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观察瑞巴匹特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体内药代动力学及其治疗效果.方法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别单剂量(600mg)和多剂量(600mg,qd,4周)口服瑞巴匹特,观察该药的治疗效果,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口服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模拟房室模型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瑞巴匹特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率100%;单剂量和多剂量口服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一级吸收开放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0.56±0.24)和(0.62±0.29)ng@L-1,Tmax为(1.75±0.92)和(1.88±1.05)h,T1/28分别为(1.86±1.38)和(1.96±1.45)h,AUC0-∞为(2.48±1.06)和(2.85±1.45)mg@h@L-1,除Cmax和AUC0-∞外,其他参数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别(P>0.05);连续用药4周后体内蓄积因子为1.15.结论瑞巴匹特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

  • 标签: 瑞马匹特 消化性溃疡 药物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目的了解严重烧伤家兔在休克期与高代谢期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差异。方法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烧伤组和假伤组,每组10只。将烧伤组家兔造成30%TBSA的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伤后即刻复苏;6h后静脉注射5.1mg/kg丙泊酚,分别于注药后1、3、5、10、15、20、30、45、60、90min于左侧颈外静脉取血1,5mL;1周后重复上述注药及标本采集过程。假伤组家兔除致假伤外,其他处理同烧伤组。用高效液相色谱仪集中检测2组家兔血浆丙泊酚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血浆药物浓度一时间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求算参数。结果烧伤组家兔药物浓度一时间数据符合二房室模型,假伤组符合三房室模型。休克期,与假伤组家兔中央室分布容积[Vc,(3.1±1.5)L/kg]、曲线下面积[AUC,(25±7)mg·min·L^-1]、消除相半衰期[t1/2β,(113±93)min]、总清除率[CLs,(110±50)mL·kg^-1·min^-1]比较,烧伤组Vc[(8.8±4.2)L/kg]与AUC[(44±10)mg·min·L^-1]增大(t值分别为3.191与3.668,P值均小于0.01),t1/2β[(339±258)min]延长(t=2.932,P〈0.05),CLs[(40±30)mL·kg^-1·min^-1]降低(t=-3.013,P〈0.05)。高代谢期,烧伤组家兔CLs[(180±40)mL·kg^-1·min^-1]显著高于假伤组[(90±30)mL·kg^-1·min^-1,t=-3.013,P〈0.05]。与本组休克期比较,烧伤组家兔高代谢期Vc[(4.1±1.3)L/kg]与AUC[(24±5)mg·min·L^-1]显著减小(t值分别为2.979与3.766,P值均小于0.01),分布相半衰期[t1/2α,休克期为(16.1±13.1)min、高代谢期为(8.3±2.5)min]、t1/2β[(55±19)min]明显缩短(t值分别为9.065与8.795,P值均小于0.01),而CLs则显著增加(t=4.238,P〈0.01)。结论严重烧伤家兔休克期与高代谢期丙泊酚药代动力学差异较大,休�

  • 标签: 烧伤 二异丙酚 药代动力学 休克期 高代谢期
  • 简介:目的观察胫骨平台骨折兔模型愈合过程中带钢板螺丝钉固定与去钢板螺丝钉所承受的最大载荷及最大点能量变化。方法采用7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胫骨平台骨折模型,术中行钢板螺丝钉内固定骨折的胫骨平台,分别于术后当天,1、2、3、4、6、8周取材胫骨标本,7个时间点各取10只大白兔、共70个兔胫骨标本,在万能力学试验机上进行胫骨内侧髁垂直压缩试验,分别测量带钢板螺丝钉固定及去除钢板螺丝钉后标本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最大点能量。另取10只健康大白兔的胫骨标本,测量相应数据作为对照组。结果模型组最大载荷及吸收能量术后随时间延长逐渐上升,于3周时达到最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后开始逐渐降低,在8周时又降至正常水平。两组测量值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兔模型愈合的早期过程中,骨折愈合强度呈由低至高然后逐渐下降的曲线变化,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可有效促进胫骨平台骨折的愈合。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兔模型 骨折愈合 生物力学
  • 简介:背景:牙槽骨牵张成骨是解决严重牙槽骨萎缩的重要方法,其成骨过程和生物力学对于以后的种植和修复极为重要,目前一直缺少相关的实验研究。目的:分析犬牙槽骨牵张成骨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特点。方法:先拔除12只杂种犬双侧下颌前磨牙,牙槽骨修整后,制作萎缩牙槽骨模型。3个月后,植入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经过7d的间歇期,以1mm/d,1次/d的频率进行牙槽骨垂直向增高。在固定期的1,2和3个月,对牵张后的牙槽骨进行临床、生物力学、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所有牵张器与周围组织愈合良好。牵张结束时,临床和放射学检查显示:萎缩牙槽骨分别增高(4.80±0.50)mm和(5.12±0.67)mm。组织学检测发现牵张区骨小梁在固定期的1-3个月成熟,其剪切力逐步提高,固定期3个月时和自体骨的剪切力相当。结果显示牙槽骨牵张成骨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性能在固定期3个月时与自体骨相当。

  • 标签: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牙槽骨牵张成骨 力学 组织学 牙种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盐酸西替利嗪的药物动力学及其制剂的生物效性进行讨论。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在本院通过应用盐酸西替利嗪进行过敏性疾病药物治疗的110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药物动力学及其制剂的生物效性分析。结果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结论两种制剂在人体内生物作用等效。

  • 标签: 盐酸西替利嗪 药物动力学 生物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