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诊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9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常规体检的90例健康人员,对所选取对象均施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超声检查结果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研究组患者的相关度。结果经过多普勒超声诊断后,统计对照组与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情况。其中,对照组中发现37例人检出颈动脉根及其分支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出现,发生率为41.1%。而在研究组患者中,有62例患者检出颈动脉根及其分支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出现,发生率高达68.9%,可见研究组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対照度(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探查颅外颈动脉可以清晰探查到管腔内有无斑块的形成,斑块的大小性质、造成的管腔狭窄程度及所形成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等。粥样斑块早期形成较为危险,因此应用多普勒超声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控制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及延缓其发展成为缺血性脑血管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多普勒超声检查 颈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经颅多普勒超声与颈动脉彩超在缺血性脑血管筛查中的价值。方法:现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1月到2021年10月期间就诊的患者共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按照患者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其中对照组为15例、实验组为15例,对照组给予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实验组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检查结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异常率较高(P﹤0.05),说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检验满意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大(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颈动脉彩超在缺血性脑血管筛查中均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稍低于颈动脉彩超,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彩超 缺血性脑血管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NHISS和MRS神经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分为参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和实验组(中西医结合),每组40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HISS和MRS神经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NHISS评分没有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实验组明显比参照组低(P<0.05);两组治疗前MRS评分没有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实验组明显比参照组低(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致残风险。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 神经缺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查颈总动脉窦部、颈总动脉及颈内外动脉并分析了危险因素,结果对5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彩超检查异常者为45例,占90%;其中有30例检出斑块形成,检出率66.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有极大意义。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入院的108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实验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另外选取30例非脑血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将两者的结果对比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组的患者的检查结果显示,其颈总动脉内膜的中层厚度与对照组的有差异(P<0.001),颈总动脉的内径与对照组的也有明显差异(P<0.001)。实验组的患者的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实验组的发生率高达65.8%;实验组的患者发生狭窄的程度主要是中、重度的狭窄,发生狭窄的部位主要是在颈总动脉,然后是颈内动脉。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帮助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确定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狭窄发生部位等,可以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临床依据。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超声检查 动脉粥样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 院2021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65例,根据其治疗方案的差异进行分组,其中对照 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则给予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治疗 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  实验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 率(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随访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接受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治疗的价值较高,安全有 效,意义重大。

  • 标签: 辛伐他汀 阿司匹林 缺血性脑血管病
  • 简介:摘要目的内科观察及治疗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内科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下,将所有患者按照是否出现心脑血管合并症分为单纯性2型糖尿组和合并心脑血管组。对于2型糖尿组患者给予格列美脲进行常规的治疗方法,合并心脑血管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作为预防药物治疗。结果单纯性2型糖尿病患者在嗜荤食、嗜甜食、吸烟频率以及低血糖发生史的发生率都显著低于合并心脑血管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小剂量预防药物并在饮食习惯上给予少荤无糖的食物,适当戒烟并结合运动训练,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的病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内科观察 2型糖尿病 心脑血管病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的临床内科观察及治疗。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110例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筛选法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实验组行临床内科观察及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X2=4.9495,P=0.0260)高,P<0.05。结论 :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患者应用降糖药物联合常规内科心脑血管药物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血糖变化情况,联合用药效果要好于单独用药,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遵医嘱进行药物的选择。

  • 标签: 2型糖尿病 心脑血管病 内科观察 诊治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精神药物辅助治疗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0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氯丙嗪进行辅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法联合抗精神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及病死率,增强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研究说明内科分析、治疗方式,针对疾病合并患者,观察其情况。方法选取110例患者作为分析的对象,参照组为单一性疾病,主要是2型糖尿,实验组为合并性疾病,主要结合心脑血管,分析治疗情况、各方面情况。结果对于患者的各项情况说明,参照组吸烟的情况占比为21/59,FBG正常的情况占比为41/59;实验组吸烟的情况占比为43/51,FBG的数值正常的情况占比为21/51。参照组治疗显著情况占比为34/59,治疗较差情况占比为2/59;实验组治疗显著情况占比为33/51,治疗较差情况占比为6/51。不同组具有较大的差别(P<0.05)。结论对于各项情况分析,吸烟、FBG异常等情况易引起疾病合并的情况,对患者的治疗应综合各项情况。

  • 标签: 2型糖尿病 心脑血管病 内科分析 治疗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对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的临床内科观察及诊治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内科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内科观察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嗜甜食共38例(63.33%)、嗜荤食38例(63.33%)、有吸烟史42例(70%)、低血糖发生<1次/月15例(25%)相较于对照组26例(43.33%)、28例(46.67%)、22例(36.67%)、15例(25%)差异显著,P<0.05;两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与患者饮食习惯与吸烟史等具有紧密联系,加强血糖、血压等高危因素的控制有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2型糖尿病 心脑血管病 内科观察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并研究在临床内科治疗的过程当中,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的最终治疗疗效。方法:本次调查开始的时间为2018年的5月份,进行为期1周年的跟踪调查,于2019年5月结束,共计抽选了82例患者,为进一步论证治疗方式的有效性,以41人为一组进行对比,按照调查组及参照组名称进行区分,调查组的患者均患有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而参照组的患者患有单纯2型糖尿,对两个小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两组在治疗之后的诱因状况以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显示,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在于患者的生活习惯,包含吸烟、嗜荤腥、嗜甜食等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整体有效率方面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所造成的,主要包含吸烟、嗜荤腥、嗜甜食等方面,会增加患者诱发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几率,在治疗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关注危险因素的预防和管控,避免患者的病情朝着更坏的趋势发展。

  • 标签: 2型糖尿病 心脑血管病 临床内科 治疗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临床内科观察及治疗,并对其价值进行深入探究。方法 随机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的80名2型糖尿且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内科观察及治疗,同时对两组患者疗效果、治疗前后血糖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为此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但是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之间差异显著(p

  • 标签: 2型糖尿病 心脑血管疾病 临床内科观察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主要分析临床上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患者的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前来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的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的患者进行临床内科观察,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结果:通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均有所下降,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而且观察组的患者指标明显比对照组要低,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的患者进行内科观察,并且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能够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2型糖尿病 心脑血管病 临床观察
  • 简介:由全军脑血管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举办的第12届东方脑血管介入治疗大会(12thOrientalConferenceofInterventionalNeuroradiology,OCIN2012)将于2012年10月26—28日在上海隆重召开。

  • 标签: 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东方 会议 第二军医大学 医学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见急性脑血管脑梗死(CI)、脑出血(ICH)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血脂检查指标(TC、TG、HDL-C、LDL-C、ApoAI、ApoB)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住院的102例急性脑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同时选取同期我院住院的非脑血管患者30例,全部患者入院次日检查各项血脂指标。并对其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就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率来讲,CI组与SA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高甘油三酯血症及混合型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来讲,各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就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来讲,CI组、ICH组与SA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TC、ApoAI及ApoB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就TG、HDL-C、LDL-C水平来讲,C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水平与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之间无相关性,ApoAI、ApoB与患者脑血管的发生情况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 标签: 脑梗死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脂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规范化院前急救对重症脑血管治疗效果影响。 方法 选取某医院在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期间收录治疗的 86 例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 86 例患者中由 120 救护车送院的患者 43 例设为研究组,由他人送院的患者 43 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急救质量。 结果 实施规范化院前急救的 43 例研究组患者,其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急救质量高于对照组,且入院 24h 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采取规范化院前急救措施对重症脑血管患者进行急救治疗和护理,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缩短治疗和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提升整体急救质量,对患者治疗及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规范化院前急救 重症 脑血管病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