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产妇进行个性化产后护理,并分析其对产后母乳喂养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分娩的86例产妇,将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取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43例,在此基础上,采取个性化产后护理。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母乳喂养率、72h母乳满足新生儿率、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前,观察组产妇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产妇采取个性化产后护理能够提高母乳喂养率及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产后 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超(三维)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1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376例进行产检的高危妊娠妇女,376例研究对象均予二维彩超诊断以及三维彩超诊断;将进行二维彩超诊断作为对照组,三维彩超诊断作为观察组。将两组研究对象的影像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376例研究对象中,有54例胎儿为中枢神经系统为畸形,检出率为14.4%。经过不同方法检查后,中枢神经系统为畸形的检查情况为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组中检出有54例,无漏诊的情况出现,诊断符合率为100.0%(54/54),二维彩色超声检查组中有50例,漏诊的有4例,确诊率为92.6%(50/54),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组的诊断符合率较二维彩色超声检查组差异,数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三维)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临床价值显著,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畸形胎儿的诊断符合率,有效避免漏诊现象的出现,并且在检查中,对妊娠孕妇身体无创伤,能够有效提高检查的安全性,该方法具有临床诊断意义,值得被广泛应用。

  • 标签: 彩超(三维) 中枢神经系统畸形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与血栓通用于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成银杏二萜内酯组(n=25)与血栓通组(n=25),银杏二萜内酯组采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血栓通组运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改善,且银杏二萜内酯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血栓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杏二萜内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血栓通组80%(P<0.05)。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用于脑梗死患者疗效更佳,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 血栓通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阴两虚证的2型糖尿病治疗中加味黄芪竹叶汤的应用效果。方法分78例2气阴两虚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2组,36例展开基础性治疗为基础组,42例于基础治疗的同时予以加味黄芪竹叶汤为中医组,对照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中医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显著比基础组低,且中医组总有效率是95。24%,显著较基础组的77.78%高,P<0.05。结论对气阴两虚证这一证型的糖尿病展开治疗时,黄芩竹叶汤效果优越,可使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改善与控制。

  • 标签: 2型糖尿病 气阴两虚 加味黄芪竹叶汤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并发症预防中预见性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50)和实验组(n=50)。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预见性护理,统计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0.0%,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4.0%(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开展预见性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肾病综合征 并发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联合应用尿液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法进行白细胞检验的临床价值,为相关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治疗的80例例行尿液白细胞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进行对患者尿液干化学法检验,观察组对患者进行联合应用尿液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漏诊率与误诊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漏诊率与误诊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白细胞检验呈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尿液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法进行白细胞检验的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白细胞检验 尿液干化学法 尿沉渣镜检发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奥曲肽联合凝血酶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50例;参照组采用奥曲肽治疗,实验组采用奥曲肽联合凝血酶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00%),其临床各项指标均优于参照组,比参照组治疗方法更具有优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曲肽联合凝血酶可有效缓解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此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奥曲肽 凝血酶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9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2016年8月—2017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分别行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和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比其两组治疗效果和血压、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78%,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观察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后血压和血脂水平均优于对照组,2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疗效显著,同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压和血脂水平,值得研究。

  • 标签: 吲达帕胺 氨氯地平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两种不同喂养添加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46例早产儿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所有早产儿均给予肠外营养喂养,根据不同肠内喂养添加量将所有患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早产儿在常规喂养72小时后给予30ml/(kg·d)基础量而后逐日递增,对照组早产儿在常规喂养72小时后给予20ml/(kg·d)基础量而后逐日递增,测量比较两组早产儿体重、头围、身长、睡眠时间。结果实验组早产儿体重、头围、身长增长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早产儿睡眠时间为(18.6±2.6)h/d。两组新生儿数据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肠外营养联合30ml/(kg·d)的肠内喂养添加量可以促进早产儿的体格及智能的发育。

  • 标签: 肠外营养 肠内喂养 早产儿 生长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应用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不同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76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应用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一年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差异,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结论两组药物对于冠心病患者体征指标情况均有良好改善效果,但瑞舒伐他汀较阿托伐他汀的效果更为明显。

  • 标签: 冠心病 瑞舒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使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0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皆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入院,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人,对照组患者使用硝苯地平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进行治疗,将两组治疗效果作比较。结果观察组接受治疗后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对该病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高血压 冠心病 吲达帕胺 氨氯地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血常规检验中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临床意义。方法我院于2016年7月—2018年7月选取120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检验方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参照组有60例,采用单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研究组有60例,予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结果分析数据,研究组阳性率为(18.33%)、阴性率为(81.67%),参照组阳性率为(38.33%)、阴性率为(6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应用于血常规检验中,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 血常规检验 应用价值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电生物反馈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迟发性运动障碍治疗效果的初步研究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医院诊治慢性精神分裂症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患者140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可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患者各7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采取脑电生物反馈进行治疗;常规组患者采取基本的常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组患者的基本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效果,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总效率为98.16%,常规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总效率为72.64%,两组患者临床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患者使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患者的身体恢复速度有了较高的提升,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迟发性运动障碍在临床上的治疗效率。

  • 标签: 脑电生物反馈 精神分裂症 迟发性运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