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我院接诊的98例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回顾所有患者临床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对致不良反应的抗生素药物。结果:98例研究对象经分析比对,61~7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33.67%,与其他年龄段患者相比,用药风险更大。抗生素药物中头孢菌素类用药导致不良反应概率最高,其次为青霉素类。结论:抗生素药物临床运用不当会导致诸多不良反应,必须要结合患者病情,合理用药,控制用药剂量,严禁滥用药物。

  • 标签: 抗生素 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类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方法选用我院2012年9月-2015年2月接收的心血管介入患者作为对象实验,根据临床资料分成两组,即A组,未麻醉直接拔鞘;B组,先麻醉后拔鞘,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接收的1700例患者中,出现拔管综合征的患者共200例,其中,130例患者为拔管时心率减慢,其余70例心率加快。B组患者总拔鞘综合征发生率和A组相比较低,两者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易出现拔管综合征,以心率快型、心率慢型为主,根据其综合征类型行不同措施处理,以纠正心衰和血液容量,提高预后效果。

  • 标签: 心血管 介入治疗 拔管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和研究了在针对肿瘤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总结了护理环节需要注意的对策。方法我们筛选的实验对象是我院2017.1到2017.12之间收录的肿瘤患者60例,对他们采取常规的护理,针对护理环节中病人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然后总结需要采取的护理对策。结果一定周期的护理之后,研究发现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皮疹、皮肤瘙痒以及出现干燥等各种皮肤不良情况。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方式容易出现皮肤不良反应。通过针对性进行护理,不良反应明显降低,只有5例,占比8.84%。结论分子靶向治疗肿瘤相对于传统的放疗以及化疗治疗来说,极大程度的降低了非特异性地药物导致的各种不良反应,包括血液毒性、脏器出现衰竭等,极大地提高了病人的治疗效果,但是依然会出现一些皮肤方面的不良反应,护理对策针对性护理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肿瘤 分镊子靶向治疗 不良反应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着重于分析EWD(癫痫伴抑郁症)患者运用度洛西汀、帕罗西汀等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EWD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采用度洛西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癫痫发作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癫痫发作次数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抑郁评分为(8.42.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EWD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用药反应不是非常高,但需要应用合理的给药方式增加血药浓度,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EWD 度洛西汀 帕罗西汀 安全性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血管系统常用药物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上报于全国药物不良反应检测网络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90例,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血管系统常用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所包含的药品种类达到43种,降压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心血管系统常用药物不良反应所涉及到的药物包括注射制剂以及口服制剂;另外,心血管系统常用药物不良反应所累积的系统具有多元化,其中皮肤系统所占比例最高。结论要控制和减少心血管系统常用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需要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加以重视,并加强不良反应管理,对临床心血管系统药物的应用进行规范。

  • 标签: 心血管系统 常用药物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作为质子泵抑制剂的常见种类,奥美拉唑可以有效作用于胃壁细胞膜,抑制H+-K+-ATP酶,减少胃酸分泌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出血、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预防应激性溃疡以及胃溃疡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但近些年,随着该药物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增,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逐渐提升,因此,本文以奥美拉唑药理角度为切入点,对其临床用途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其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奥美拉唑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HIV(艾滋病)患者在治疗期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方法抽取40例在我院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且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艾滋病患者为研讨对象,根据单双数分组法,将其分为基础组(常规护理)和研讨组(精细化护理),每组各20例。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两种护理方式,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患者情绪改善情况。结果接受精细化护理的研讨组与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相比,前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焦虑、抑郁情绪均得到较大的改善(p<0.05)。结论在HIV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采用精细化护理,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从而及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避免了患者因不适而中断服药,改善了患者的情绪。

  • 标签: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不良反应 精细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的情况与规律,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对我院2015~2016年上报的158例合格的ADR报告按年龄分布、给药途径、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8例ADR中,≥41a的成年人占的比例最大(占60.76%);导致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感染药居多(占65.82%);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占53.16%)。结论应加强医院ADR的报告和监测,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