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虽然艺术没有饱和一说,但从事的人越多,作品越多,想要有特色能够脱颖而出就越难,这也是艺术的规律。戏曲艺术的繁荣同样不仅体现在所宣称流派的数量上,更应体现在质量上。基于以上的分析,对流派应抱持这样的态度:一不急,二不等,三不停。

  • 标签: 戏曲流派 样本 戏曲艺术
  • 简介:进入新时期以来,京剧的艺术创新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不同的剧目,采取了不同的创新策略:有的重在内容,致力于反映现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或者以现代意识重新处理历史题材;有的重在形式创新,大量运用西方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段;有的开展跨文化探索,试图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中培育出艺术的奇葩。跨文化探索已经成为京剧艺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某些新编剧目已经带有“跨文化戏剧”的性质。

  • 标签: 跨文化 “忘我” 京剧 谢克纳 东西方文化 公主
  • 简介: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数量最庞大、艺术类型最丰富的农民形象群,是如何进入新文学作家们的想象范围与书写视野的?农民形象作为乡土中国的经验书写主体乃至作家的情感表现主体是如何深度参与乡土中国现代性坎坷多艰的历史进程的?他们在整个中国现代性洪流大潮之中的精神痕迹、思想转折、心灵波动又是怎样一步步逐渐地成为新文学家们的情感诉求对象与审美表达主体的?

  • 标签: 中国现代性 乡土中国 文学想象 中国农民 新文学作家 张丽
  • 简介:影视作品在形塑"内向性"少数民族文化,构建国族文化的过程中举足轻重.以塞夫、麦丝为代表的"新民族电影",在主体构建过程中生成内向视角,以叙述者本民族的"自我"意识贯穿行动过程.从而,对本民族所谓"真实历史""客观生活"的表征成为新民族电影作者的追求.与此同时,国家认同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认知现象,具备情感皈依和心理依附的特征.由此,如何正确理解和阐释"新民族电影"所表征的族群记忆与民族文化,如何让其统摄于"国族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 标签: 族群记忆 内外视角 文化认同 国族想象
  • 简介:HansUlrichObrist(汉斯·尤利斯·布里斯特)访谈问:请具体地谈一谈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策展理念——关于“实验室”计划的详细情况?答:从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实验室”是西方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美术馆、大学、剧场或其它一些可以利用的地方都被视作一种实验室,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展示作品的地方来对待。九十年代以来,这个传统得以进一步强化。“实验室”不是简单的形式表现,而是渗透到生活之中的观念和行动的结合,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形式,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日常性。这决定了过程的重要性。展览实际上就是一个实验室活动的阶段性展现。这样的话,展览就不光是一个展示的地方,它会引起很多新的活动,使各种事情发生进入到一个运动状态,并激发其他的事件。展览会引发很多艺术家的会面、交流、沟通,促使他们进一步合作,使其活动持续开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展览成为一个多学科活动的混合体,其中凝聚着很多能量,这种能量使得合作的创新行为更具有活力。展览本身不光是一个展示,更是一种动力,像机器一样能够自我运转和更新。

  • 标签: 艺术家 实验空间 六十年代 美术馆 西方艺术 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