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6 个结果
  • 简介:审视殖民历史以及白人与土著人的关系,一直是澳大利亚文学刻意描写的重要话题,也是当代作家托马斯·基尼利小说创作的主题.本文从"污名""假想敌"着手,分析基尼利小说中的土著人物形象,旨在进一步透视澳大利亚历史上白人殖民者的文化殖民心态及其在澳大利亚民族身份建构中的反映.

  • 标签: 污名 假想敌 民族身份 托马斯·基尼利 小说 土著人形象
  • 简介: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也是日本“私小说”文学题材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文坛享有“大正文学的象征”之称。芥川创作的“戏作三昧”与“地狱变”,在其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充分反映了芥川的艺术观。本文在对“戏作三昧”“地狱变”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两部作品中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的隔阂、创作题材与生活压力的矛盾、文学创作与文学管制的博弈、艺术自律与功利主义的冲突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芥川龙之介通过“戏作三昧?“地狱变”,反映了其既推崇艺术至上主义,又不得不直面现实生活的矛盾的艺术创作观。

  • 标签: 芥川龙之介 “戏作三昧” “地狱变” 艺术至上
  • 简介:文中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追求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的壮族先民们认为,人作为物质存在的生命体,是应当有物质的欲望的,也只有满足了这基本的物质欲望,人类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壮族先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物质欲望是不能过度膨胀的,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度的,进而向内祈求人自身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这种注重内在精神生命胜于外在物质生命的生态审美意识,更多地体现在壮族人们对审美意识人生的崇尚与偏好上,从自发无意识地探索与解释大自然的奥秘,到主动加以适应和调整自己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到自觉摸索与总结稻作生产规律知识,最后创建自成体系的稻作文明。由外而内,轻外在物质而重内在精神生命的状态,这就是《麽经布洛陀》里所展现的壮族先民一种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内盈 生态审美意识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崇尚和谐社会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的详细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是独特而又充满了生态审美意识的。而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主要是通过道德伦理来营造和谐社会,主张家庭成员之间要尊老爱幼,晚辈要孝敬长辈,要懂得感恩;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社会则要建立有序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此来保障社会成员能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机会,以及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和谐
  • 简介:2018年5月19-20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外文学》杂志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18全国高校英国文学研究方法与课程教学高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百余位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北京大学出版社张黎明总编辑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对各位专家学者、参会教师的热烈欢迎诚挚谢意。本次论坛采取专家讲座与互动交流的形式,邀请了六位国内英国文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讲座嘉宾。专家学者理论视野开阔,研究功底深厚。

  • 标签: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研究方法 高校教师 外国语学院 课程教学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