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综述了细胞骨架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骨骼肌细胞骨架在维持骨骼肌肌小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性。重点叙述了骨骼肌细胞骨架蛋白desmin、dystrophin、sarcoglycan、titin和nebulin在运动中的变化,对细胞骨架蛋白在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细胞骨架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 综述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大鼠卫星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后下肢腓肠肌钝挫伤的大鼠随机分为即刻组、针刺治疗组、自然愈合组。针刺治疗组采用阿是穴针刺疗法,自然愈合组不治疗。结果:针剌治疗组肌卫星细胞核数在大鼠伤后第2天时达高峰,而自然愈合组在伤后第4天达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在损伤后第1天、第2天、第4天,针刺治疗组大鼠肌卫星细胞核数目均比自然愈合组多,且在损伤后第2天显著高于自然愈合组。结论:大鼠骨骼肌损伤后,针刺能促进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并促使活跃期提前出现,促进肌肉再生,加速损伤愈合的进程。

  • 标签: 骨骼肌 损伤 针刺 卫星细胞增殖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MyoD和卫星细胞(SC)在骨骼肌再生和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和变化,以及不同负荷运动和云南白药干预在骨骼肌损伤和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04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S)、无负荷组(N)、中等负荷组(M)和大负荷组(H),然后将不同负荷组随机分成治疗(T)组和非治疗(n)组。建立大鼠损伤模型1d后,模型大鼠左侧后肢为治疗侧,右侧为非治疗侧,损伤后0、1、4、7、10d取大鼠后肢腓肠肌做HE染色,观察SC数量及形态学变化,用RT-PCR法测定损伤后骨骼肌MyoD表达。结果:骨骼肌形态学变化在损伤后0d、1d最严重;所有分组MyoD表达除MT、Mn组和NT、Nn组在10d时与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它各组与S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MyoD表达在不同组别T组与n组中,HT组较Hn组在4、7、10d均显著降低,MT组较Mn组无统计学差异,NT组与Nn组比较只有在4d时显著降低;所有分组SC数量在4、7、10d时与S组比较均有显著增加。SC数量在不同组别T组与n组中,4d时不同负荷T组与n组比较有所增加,7、10d时不同负荷T组与n组比较显著增加(P<0.01)。结论:云南白药在损伤过程中缩短炎症反应时间,加快了SC的激活与损伤修复,同时下调MyoD表达。MyoD和SC可以作为骨骼肌损伤后恢复程度的一个间接指标。

  • 标签: MYOD 卫星细胞 云南白药
  • 简介:目的:观察太极拳练习对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以及对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例及IL-17A、IL-35和TGF-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药物对照组、太极拳练习组、跑步练习组。药物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每日10mg,口服;太极拳练习组药物常规治疗同药物对照组,同时进行太极拳练习;跑步练习组常规治疗同药物对照组,同时进行跑步运动练习。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细胞和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血清中IL-17A、IL-35、TGF-β的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治疗90天后,太极拳组有效率84.62%,跑步组有效率56.00%,对照组有效率56.52%。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较正常健康组明显增加(P<0.05);而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较正常健康组明显下降(P<0.05)。完成治疗后,太极拳练习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且Treg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跑步练习组与药物对照组患者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太极拳组患者血清IL-17A、IL-35、TGF-β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健康组(P<0.05),治疗结束后,太极拳组患者以上细胞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跑步练习组患者与练习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A、IL-35、TGF-β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17A水平与患者症状积分呈正相关关系,而IL-35、TGF-β水平与患者症状积分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太极拳练习可以提高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外周血CD4+T细胞中Treg细胞和Th17细胞的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来实现的。太极拳练习是老年人治疗慢性荨麻疹较为理想的运动方式。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太极拳 TH17细胞 TREG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