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城市经济联系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要前提,选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长春市与吉林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节点分析、可达性分析、联系强度分析与地域系统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长-吉地区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节点城市等级差异明显,且空间分布不均,长春市中心性职能最强。时间特征上,1995--2012年长-吉地区经济联系总量不断增加;空间格局上,经济联系强度呈以长春市和吉林市为双核的“中心-外围”式圈层结构。从提升中心城市职能、完善交通网络体系、促进产业关联互动与建立合理城镇体系等方面提出加强长一吉地区经济联系的对策。

  • 标签: 经济联系强度 时空格局 长-吉地区
  • 简介:大丰位于江苏沿海中部,是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苏北唯一城市盐城的滨海新城区,也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城市区。大丰是麋鹿故乡、黄海港城、长寿之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首批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大丰区以落实土地共同监管责任为总抓手,构建起“党政主导,部门联动,重心下移,综合施治”的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为麋鹿故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资源保障。

  • 标签: 土地执法 机制建设 盐城市 江苏省 故乡 麋鹿
  • 简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城市是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因此智慧城市建设是建设智慧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时空大数据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的基础支撑。为进一步做好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我部修订完成了《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19版)》(简称2019版技术大纲),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标签: 自然资源部 智慧城市 平台建设 大数据 时空 技术
  • 简介:由于土地利用矛盾突出和地理位置独特,城市边缘区是中国目前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区域,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规划的科学制定上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典型的亚热带城市边缘区——福州市仓山区为研究对象,引入Tietenberg资源分配模型改进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CLUE-S土地利用动态模拟模型的非空间需求模块,在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参数回溯了研究区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模拟了2020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拟合精度良好(Kappa指数为0.72).研究结果表明:以Tietenberg资源配置模型作为CLUE—S模型的非空间需求计算方法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同时,模拟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城市边缘区以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为主的用地矛盾.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发展合理的用地空间布局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该方法和成果可以作为城市边缘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管理政策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城市边缘区 CLUE—S模型 Tietenberg模型 仓山区
  • 简介:以北京市典型再生水利用河流(清河、北小河、坝河和通惠河)及其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2000年和2008年3期LandsatTM数据,借助于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参数、景观聚集度、景观斑块密度等指标,在流域和河岸带尺度上,分析1989~200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变化轨迹。基于流域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主要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和林地减少;与1989~2000年间相比,2000~2008年的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率相对减小。基于河岸带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8年期间,因城市化发展导致沟渠、库塘等水域面积减小;耕地主要分布在100~500m河岸缓冲带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500~800m河岸缓冲带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由1989~2000年间的分散扩张转变为2000~2008年间的有序优化整合,扩张范围趋向远离河道的河岸缓冲带区域;2000~2008年间,新增林地密集分布在100~200m和700~800m河岸缓冲带区域。内河流域生态廊道功能主要体现在沿河道200m的河岸缓冲带范围内,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内河流域生态廊道效应在增强。

  • 标签: 城市河岸带 土地利用 景观聚集度 斑块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