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口服药治疗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76例,根据患者治疗情况将其分为华法林组56例、达比加群酯组64例、利伐沙班组56例。三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三组患者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后血糖以及肝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华法林组、达比加群酯组、利伐沙班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14%(4/56)、1.56%(1/64)、3.57%(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457,P>0.05)。华法林组、达比加群酯组、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07%(9/56)、3.13%(2/64)、1.79%(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090,P<0.05),其中华法林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达比加群酯组及利伐沙班组(χ2=6.012、7.028,均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以及肝肾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型口服药物达比加群酯以及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相比较,在预防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及血栓栓塞方面具有相似的效果,而达比加群酯及利伐沙班服用期间发生出血事件的风险更低,提示新型口服药物治疗具有着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药 华法林 达比加群酯 利伐沙班 安全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索冠状动脉分期杂交技术围手术期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2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接受分期杂交冠状动脉治疗.按照制订的治疗计划,患者首先接受微创不停跳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搭桥,5d后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非前降支血管.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mg/d连续5d以上;手术中使用肝素1~3mg/kg,维持活化凝血时间>300s,术毕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比例为1∶2.手术后第一日起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直至第5日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完成冠脉介入治疗之后终身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及1年硫酸氯吡格雷75mg/d.评价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统计出血并发症,总结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本研究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20例患者均按计划顺利接受冠状动脉分期杂交治疗.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患者出血风险未增加.结论冠状动脉分期杂交治疗所采用的围手术期血小板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杂交技术 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口服华法令治疗期间出血的相关原因。方法收集27例因口服华法令治疗期间合并出血的急诊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在不同PT—INR值范围内导致出血的相关病因。结果27例服用华法令合并出血的病例中,13例(48.1%)所测PT—INR在2.0—3.0的目标值内,4例患者INR〈2.0;进一步检查发现这17例患者基本都合并有不同的易促使出血的疾病。结论老年患者服用华法令治疗期间发生出血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PT—INR值,还决定于自身潜在的疾病等相关原因;临床应用华法令时应因人而异地调整剂量并决定其强度。

  • 标签: 华法林 抗凝药 出血 凝血酶原时间
  • 简介: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 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使得人 们的生活以及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导致近年来房 颤的发病率不断的呈现上升趋势发展,而一旦无法 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则会引起一系列的并 发症出现,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方面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故此寻求形成房颤的主要病因以 及较好的防治方式,帮助病患减轻痛苦改善病症,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病患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心内科,房颤,抗凝
  •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检验前质量指标识别检验前过程中的问题,根据问题制订改进措施,并评估其实施效果。方法  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统计分析检验前质量指标标本凝集率,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对质量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改进效果。结果  结果显示2020年8月至9月标本凝集率与2020年6月至7月相比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抗凝标本凝集数 质量指标 持续改进
  • 简介:摘要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导致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原因。血栓通常位于门静脉主干或分支,同时可能影响肠系膜静脉及脾静脉。妊娠期血液高状态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PVT风险升高。是妊娠合并急性PVT的基础治疗,不仅可以抑制门静脉系统血栓进展,还可促进管腔再通,改善患者预后。指南推荐妊娠合并急性PVT需进行至少6个月的治疗。低分子肝素在妊娠期过程中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因此是妊娠期间的首选用药。而维生素K拮抗剂和新型口服药则不推荐用于妊娠合并PVT的治疗。

  • 标签: 门静脉血栓形成 妊娠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吸附(PA)治疗肝衰竭时合理的肝素剂量与方案。方法回顾性收集PA治疗的肝衰竭患者,根据方式分为首剂肝素组和首剂加维持肝素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正态分布者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2017年10月至2020年9月PA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38例,其中首剂肝素组83例,首剂加维持肝素组5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治疗前实验室资料可比。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PA治疗,血浆分离器凝血等级判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5,P=0.216);两组均存在不同程度出血并发症,其中首剂肝素组中心静脉导管渗血2例(2.4%)、鼻腔出血1例(1.2%),首剂加维持肝素组中心静脉导管渗血5例(9.1%)、皮肤出血点2例(3.6%)、鼻腔出血1例(1.8%)、上消化道出血1例(1.8%),首剂肝素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首剂加维持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PA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PA治疗前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首剂肝素组:t=3.850,P=0.022;首剂加维持肝素组:t=6.733,P=0.007)。首剂加维持肝素组患者下机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首剂肝素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两组患者PA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明显变化(首剂肝素组:Z=-2.455,P=0.017;首剂加维持肝素组:Z=-2.307,P=0.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2);两组患者PA前后血小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首剂肝素组:Z=-0.529,P=0.480;首剂加维持肝素组:Z=-0.276,P=0.362)。结论对于治疗前20%≤凝血酶原活动度≤4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87 s(正常上限值2倍)、血小板≥50×109/L的肝衰竭患者(排除肝素禁忌证),人工肝PA治疗采取0.2 mg/kg首剂肝素给药,不维持用药的方案是可行的。

  • 标签: 人工肝 血浆吸附 肝素 抗凝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7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凝指标APTT、PT、TT及FIB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PTT、PT、TT、FIB等指标均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对照组治疗后APTT、FIB较之前有显著差异(P<0.05),PT、FIB虽有所好转但差异不显著(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各项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差异不显著,治疗后两组均有所降低,相比而言观察组治疗后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治疗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能够改善凝血指标,降低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抗凝 心绞痛 不稳定型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本院心内科收治的房颤病患开展治疗方面的治疗效果的评估。 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100名心房颤动病患为研究对象,入选病患均被按照相关标准检测并确诊。把他们平均分为两组,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名,参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试验组口服华法林进行治疗,经过研究讨论两种内科治疗方法的施行情况,评定病患病情治疗效果。 结果 试验组50名发生医疗事故有脑卒中百分比是2.00%、脑血栓百分比是4.00%、死亡百分比是2.00%,参照组50名发生医疗事故脑卒中百分比是18.00%、脑血栓百分比是20.00%、死亡百分比是16.00%,试验组治疗情况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抗凝治疗 房颤 治疗效果 华法林
  • 简介:摘要:本文选用冰性能更好的缓释冰剂,使冰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低温稳定性以及经济性,总结出冰技术的配合比设计、铺装施工工艺,以期对今后冰沥青路面的施工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抗凝冰 沥青路面 施工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治疗在心源性脑梗塞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心源性脑梗患者共70例,依据患者的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5例,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一般常规性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35例患者在接受联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5.71%。观察组患者在显效例数与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治疗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心源性脑梗塞时,可以采用联合的方法,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强预后质量,缩减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效的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治疗效果,应当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联合抗凝治疗 心源性脑梗塞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了解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治疗的现状。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间620例心房纤颤住院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情况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在民族地区基层医院中对于心房纤颤患者能受采用正规治疗的较少。本地区长期正规化口服华法林者占0.48%,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者10.68%,脑卒中的发生率36.9%。结论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患者治疗的现状急需改善。

  • 标签: 基层医院 心房纤颤 抗凝治疗
  • 简介:枸橼酸钠是目前对高危出血患者血液净化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对枸橼酸钠技术做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使之日趋简化和成熟。本文就枸橼酸钠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枸橼酸钠 血液净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对急性肺栓塞患者应用溶栓和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为临床肺栓塞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经增强CT和肺动脉造影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40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低分子肝素疗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溶栓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对比,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由此可见,和溶栓综合应用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治疗效果,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和溶栓联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副作用少,临床意义突出,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溶栓 抗凝 急性肺栓塞 临床观察
  • 简介:本文基于药物治疗管理(medicationtherapymanagement,MTM)的服务理念和方法,参考国内外抗门诊工作内容,结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患者特点,从个人药物记录、药物相关计划、提出参考建议及记录随访4个方面,探索门诊和住院患者MTM服务模式。门诊以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及依从性为重点,住院患者以用药重整和患者用药教育为重点。初步建立了药师主导的MTM模式,该模式分为门诊患者管理和住院患者管理,包含标准服务流程、标准MTM记录表单、患者档案,同时建立用药安全性、依从性、患者满意度、药物经济性等信息的数据库。目前,基于MTM的药师服务工作各项条件已初步形成,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记录将有利于该项工作的持续开展。

  • 标签: 药物治疗管理 抗凝 药师 服务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在儿童肺炎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D=聚体升高的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5天后凝血指标D=聚体的变化。结果观察组D=聚体下降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可降低肺炎儿童D=聚体水平,改善高状态,预防血栓事件的发生,且安全性高。

  • 标签: 肺炎,低分子肝素钙,D=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华法林治疗的健康教育。结果患者对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要终身口服华法林治疗有正确的认识和掌握。结论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和对抗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治疗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机械瓣膜置换术抗凝治疗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