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肱骨近锁定加压钢板和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效果比较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82例,按治疗方法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1例,分别比较各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总有效率75.61%;观察组总有效率97.56%,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肱骨近锁定加压钢板和解剖钢板应用到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中,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BI总分与FMA总分,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和解剖钢板 治疗效果 对比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对比股骨近髓内钉治疗与关节置换治疗在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接诊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5例为临床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关节置换组16例,股骨近髓内钉组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肺复作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干预措施,对改善氧合和降低病死率都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肺复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但复效果的评估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已有多种手段可用于评估肺复效果和预测复能力,包括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超声、电阻抗层析成像技术(EIT),以及呼吸力学参数。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CT和EIT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局部组织变化,但存在转运风险、量化过程复杂等缺点;肺部超声对复效果的敏感性较高,但准确性不如CT;而各种呼吸力学参数可以用于总体肺功能的评估,但无法监测局部组织的变化。因此,为实现准确有效的肺复评估,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 肺不张 呼吸功能试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与建筑技术的进步,大跨度建筑已经成为建筑结构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体育类建筑大空间大跨度,一直是设计师们思考和追求的方向。本文以某体育中心为例,阐述预应力拉索施工过程中的控制要点。

  • 标签: 张拉索 工艺流程 提升 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了解决群众的温饱,促进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从超群种植专业合作社购买晋薯12号进行栽培,采取切块育芽,微耕机耕种,地膜覆盖,上足有机肥和适量复合肥,浇3次水,封垄,中耕,上土,病虫害防治,及时上市,起到一定的种植效果,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 标签: 脱毒马铃薯 腐熟有机肥 封土 浇水 病虫害及时收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问号钩螺旋体溶血素Sph2经高迁移率组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放大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一定浓度的rSph2与小鼠J774A.1巨噬细胞共孵育一定时间,乳酸脱氢酶(LDH)量的变化检测细胞的膜结构损伤情况;冷冻电镜观察细胞结构的改变;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MGB1的含量变化。商品化的HMGB1与小鼠J774A.1巨噬细胞共孵育一定时间,Western blot检测NF-κB、p38-MAPK及JNK炎症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磷酸化水平;ELISA检测IL-1β、IL-6、KC(IL-8)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重组问号钩螺旋体溶血素rSph2可导致J774A.1细胞明显的细胞核消失、细胞膜结构损伤、细胞裂解、膜泡胀;LDH释放量及HMGB1的含量明显增加;HMGB1增加NF-κB、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HMGB1上调J774A.1细胞IL-1β、IL-6、KC的表达且该上调作用可被3条通路抑制剂所抑制。结论重组问号钩螺旋体溶血素rSph2诱导小鼠J774A.1巨噬细胞产生损伤并释放大量的HMGB1,HMGB1经NF-κB、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调控下游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放大rSph2造成的炎症效应。

  • 标签: 问号钩端螺旋体 溶血素Sph2 HMGB1 促炎细胞因子 炎症放大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老年复杂肱骨近骨折患者进行半肩关节置换术(HA)与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RSA)的优劣。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等数据库,查找2000~2020年国内外发表的HA和RSA治疗老年(>60岁)肱骨近骨折的文献。根据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过滤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放射学和功能结果的数据,采用Stata 14.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11篇研究77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RSA组在前屈活动范围(SMD=-1.043, 95%CI: -1.551~-0.534, P<0.001)、外展活动范围(SMD=-0.811, 95%CI: -1.470~-0.153, P=0.016)、Constant评分(SMD=-0.699, 95%CI: -1.118~-0.280, P=0.001)、美国肩肘外科评分(SMD=-0.931, 95%CI: -1.256~-0.606, P<0.001)、肩关节简明测试评分(SMD=-0.598, 95%CI: -1.181~-0.016, P=0.044)等方面优于HA组。HA组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RR=2.14, 95%CI: 1.11~4.14, P=0.024)、关节僵硬率(RR=6.467, 95%CI: 1.923~21.755, P=0.003)以及翻修率(RR=5.796, 95%CI: 1.927~17.434, P=0.002)。在结节愈合率(RR=0.850, 95%CI: 0.669~1.080, P=0.182)、内旋活动(SMD=0.536, 95%CI: -0.394~1.466, P=0.259)、外旋活动(SMD=-0.366, 95%CI: -0.916~0.184, P=0.192)、内置物感染(RR=1.550, 95%CI: 0.330~7.286, P=0.579)、肩、臂及手上肢功能评价量表(SMD=0.286, 95%CI: -0.278~0.850, P=0.320)、视觉模拟评分(SMD=0.440, 95%CI: -0.113~0.993, P=0.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RSA组的Constant疼痛评分优于HA组(SMD=-1.101, 95%CI: -2.090~-0.112, P=0.029)。结论对于60岁以上的复杂肱骨近骨折患者,RSA是一种更有效的外科干预。与HA相比,RSA的早期到中期随访拥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肩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生活质量 半肩关节置换 反式全肩关节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近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6例老年内翻型肱骨近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60~84岁[(71.9±5.7)岁]。均为新鲜骨折。25例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髓内钉组),21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固定(接骨板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及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术后1,3个月及1年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术后2 d及1年的颈干角,判断有无颈干角丢失。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19.7±6.6)个月]。髓内钉组切口长度[(7.1±0.6)cm]、手术时间[(60.8±5.2)min]、术中出血量[(64.4±8.4)ml]及骨折愈合时间[(10.0±1.0)周]均显著短于或少于接骨板组[(13.6±0.9)cm、(80.2±8.1)min、(151.0±15.2)ml、(11.0±1.5)周](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VAS均显著降低,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周及1个月髓内钉组VAS[(2.8±0.2)分、(1.1±0.2)分]均显著低于接骨板组[(4.0±0.2)分、(1.5±0.1)分](P<0.05);术后1,3个月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59.9±6.9)分、(79.1±6.8)分]均高于接骨板组[(50.1±8.5)分、(73.6±8.4)分](P<0.05),但术后1年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89.1±5.3)分]与接骨板组[(86.4±6.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优10例,良15例,优良率为100%;接骨板组优8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1%(P>0.05)。髓内钉组术后2 d及1年颈干角[(140.2±2.9)°、(139.6±2.3)°]与接骨板组[(139.6±3.2)°、(138.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后1年颈干角均较术后2 d略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1例肩峰下撞击,并发症发生率为4%(1/25);接骨板组1例出现螺钉切出,2例肩峰下撞击,2例骨折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4%(5/21)(P<0.05)。结论与锁钉接骨板相比,交锁髓内钉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近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快、疼痛减轻、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骨水泥髓内支撑技术治疗老年肱骨近骨折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骨水泥髓内支撑技术治疗13例老年肱骨近骨折患者资料。男5例,女8例;年龄60~84岁,平均71岁。所有患者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采用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4例,三部分骨折5例,四部分4例。术后第6、12、18、36周及术后1年摄肩胛骨正、侧位X线片,末次随访时根据患者肩关节Constant评分及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分评定功能。结果术后13例患者获3~12个月(平均6个月)随访。13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其中2例术后1年出现肱骨头局部坏死变形,螺钉部分穿出,余患者无肱骨头内翻或螺钉穿出,无内固定物松动。末次随访时患者的Constant评分平均为82.6分(71~95分),DASH评分平均为19.2分(9.2~48.1分)。结论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骨水泥髓内支撑技术治疗老年肱骨近骨折有助于骨折复位,增加固定强度,防止复位丢失,早期疗效较好。

  • 标签: 老年人 肱骨骨折,近端 骨折固定术,内 骨水泥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脉络膜前动脉(AChA)起始动脉瘤与AChA的位置关系,提出新的分型方法,针对不同分型采用个体化的介入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34例AChA起始动脉瘤患者资料。新分型将不涉及AChA的动脉瘤归为Ⅰ型(无关型),涉及AChA归为Ⅱ型(有关型),再将后者细分为Ⅱa(瘤颈型)、Ⅱb(瘤体型)和Ⅱc(直接型)。除4例无症状微小动脉瘤予随访外,30例患者行介入动脉瘤栓塞。术后即刻以及在DSA随访中,利用Raymond分级评定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3 d内常规行MRI或CT检查;术前、术后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状态。采用χ²检验比较3组间的差异。结果AChA起始动脉瘤Ⅰ型9例,Ⅱa型15例,Ⅱb型10例,无Ⅱc型。4例(Ⅰ型2例,Ⅱa和Ⅱb型各1例)无症状、微小动脉瘤予随访,30例(Ⅰ型7例,Ⅱa型14例,Ⅱb型9例)接受个体化介入治疗。12例(Ⅰ型4例,Ⅱa型5例,Ⅱb型3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5例(Ⅰ型3例,Ⅱa型7例,Ⅱb型5例)行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Ⅱa型2例,Ⅱb型1例)单纯置入支架(其中密网支架2例)。6例(6/7)Ⅰ型动脉瘤术后即刻达到Raymond-Ⅰ级栓塞(致密栓塞),Ⅱ型均为Raymond-Ⅱ~Ⅲ级(部分栓塞),3组间栓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43,P<0.001)。6例患者术中出现AChA显影不佳(Ⅱa型1例,Ⅱb型5例),Ⅱb型动脉瘤患者术中出现AChA损伤风险最高(χ2=10.308,P=0.006)。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与术前相比,mRS评分2例改善,1例下降,其余无变化;DSA随访15例,动脉瘤稳定10例,加重3例,好转2例。结论AChA起始动脉瘤新分型有助于指导选择个体化的介入策略,Ⅰ型动脉瘤应尽量致密栓塞,Ⅱ型动脉瘤应在保留AChA基础上部分栓塞,Ⅱb型术中AChA损伤风险最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放射学,介入性 脉络膜前动脉 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腓骨近截骨术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的时间区间在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以我院收治的10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选其中50例患者应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并设为常规组,剩下50例患者应用腓骨近截骨术治疗,并设为研究组,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更少,p<0.05。结论: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采用腓骨近截骨术治疗后的效果显著,能够明显降低疼痛,缩短治疗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膝关节骨关节炎 腓骨近端截骨术 治疗效果 疼痛
  • 简介:【摘要】农村小学线上英语教学有效开展我首先精研深谋,现云计划出发;再者精心组织,聚焦实效,运用线上流程三环节、线上课程三个点、线上评价三步骤,进行了小学英语线上教学辅导;最后三方合心,其利断金;以家长尽心尽力、学生一心一意、老师同心同德,开展线上家校互动来共同帮助学生,让学生在家进行有效的英语学习。

  • 标签: 疫情下 农村小学 英语 线上教学 有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标准化手术护理配合对腹腔镜近胃癌根治术治疗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近胃癌根治术患者86例,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给予参照组常规干预,而研究组患者则接受标准化手术护理配合,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10-2019.10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全部患者均采取股骨近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2-12个月随访,观察失效情况,对失效原因进行分析,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使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60例患者失效率为6.67%(4/60),对失效原因进行分析: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1例,螺旋刀片退出伴随髋内翻急性脑梗塞2例,股骨头短缩1例。全部患者术后8-14周(平均10周)能够完全负重行走。通过髋关节Harris评估对患者髋关节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其中优36例,良13例,中7例,差4例,优良率为81.67%(49/60)。结论:股骨近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确切,但是具有一定的失效风险,因此临床医师需要充分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操作水平,掌握正确的复位方法,保证骨折复位效果理想,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充分发挥股骨近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的作用。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 失效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