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ARDS患者81例(A组)与同时间段体检的健康人69例(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A组治疗前与B组体检时血清G-CSF、GM-CSF水平及氧合指数(OI);比较A组治疗前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血清G-CSF、GM-CSF水平,分析血清G-CSF、GM-CSF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及诊断ARDS的价值。结果治疗前,A组血清G-CSF、GM-CSF分别为(201.89±19.44)ng/L、(48.95±6.03)ng/L,均高于B组的(38.13±5.22)ng/L、(7.71±0.92)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889、56.228,均P<0.001)。A组OI为(159.09±16.81)mmHg,低于B组的(385.13±20.3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19,P<0.001)。A组患者中,重度病情者(13例)血清G-CSF、GM-CSF分别为(271.99±23.15)ng/L、(65.07±8.38)ng/L,中度病情者(30例)分别为(203.14±18.36)ng/L、(50.91±7.18)ng/L,轻度病情者(38例)分别为(176.92±15.98)ng/L、(41.89±6.02)ng/L,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3.201、57.116,均P<0.05)。ARDS患者血清G-CSF、GM-CSF水平与OI值均呈负相关(r=-0.819、-0.824,均P<0.05)。血清G-CSF、GM-CSF及两者联合检查对ARDS诊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95% CI:0.628~0.933)、0.752(95% CI:0.590~0.913)、0.912(95% CI:0.835~0.989),约登指数分别为0.686、0.696、0.739,两者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及约登指数均最高。结论与健康人相比,ARDS患者血清G-CSF、GM-CSF水平高,且血清G-CSF、GM-CSF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G-CSF联合GM-CSF对ARDS具有较理想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 集落刺激因子类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OC曲线 病人病情 诊断
  • 简介:摘要经颅磁刺激(TMS)近年来的发展已逐渐成熟,并被中国脑瘫康复指南推荐为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在儿童神经康复治疗中广泛应用。目前,对TMS的了解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对TMS的相关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仍在深入研究中。本文旨在通过TMS治疗脑瘫的理论基础、诊断、评估和治疗应用等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TMS的相关临床应用和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经颅磁刺激 脑性瘫痪 儿科康复
  • 简介:目的:探讨盐酸黄酮哌酯治疗膀胱刺激征、解除膀胱痉挛的疗效.方法:口服盐酸黄酮哌酯200mg,每日两次.结果:总有效率85.9%.结论:盐酸黄酮哌酯治疗膀胱刺激征,解除膀胱痉挛,安全有效.

  • 标签: 盐酸黄酮哌酯 膀胱刺激征 膀胱痉挛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心理护理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9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施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于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程度变化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总分(92.34±3.5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5.17±4.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经颅磁刺激治疗过程中能有效减轻患者抑郁程度,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心理护理 经颅磁刺激 抑郁症
  • 简介: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强迫症的辅助效。方法将4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氯丙咪嗪药物治疗及假性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组采用氯丙咪嗪药物治疗配合真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观察并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89%,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复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于强迫症的治疗具有明显的辅助效果;联合药物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适合于临床应用。

  • 标签: 强迫症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自主神经张力改变对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低强度经皮迷走神经刺激不仅可以拮抗肾上腺素能效应和胆碱能效应,还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房颤的发生,缩短房颤的持续时间。经皮迷走神经刺激的方法具有无创、经济和不良反应少的优点,为临床治疗房颤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迷走神经刺激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直接皮层电刺激(DES)在定位前庭功能相关皮层中的应用价值及前庭功能皮层区域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20日收治的17例已置入立体定向电极(SEEG)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资料。根据患者DES功能定位结果,将引起前庭症状的刺激位点在MNI标准空间中进行重建并对其解剖位置进行精准定位,从而在群组中获得精准的前庭功能皮层图。结果引起17例患者前庭症状的DES位点共有33个,其中9个(28%)位于缘上回,6个(18%)位于楔前叶,6个(18%)位于后岛,1个(3%)位于前岛,4个(12%)位于颞上回,2个(6%)位于颞中回,4个(12%)位于中央前回,1个(3%)位于扣带回。位于岛叶皮层的电刺激强度最小(平均强度2.43 mA),其中6个位于岛后的刺激位点的平均刺激强度为2.17 mA。结论本研究采用DES技术进一步证实了人类存在涉及前庭信息处理的特异性皮层区域,该区域集中位于岛叶皮层、颞上回、颞中回、缘上回、楔前叶、中央前回及扣带皮层。

  • 标签: 前庭症状 直接皮层电刺激 前庭功能皮层
  • 简介:摘要原发性震颤(ET)也称特发性震颤,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上肢4~12 Hz动作性震颤,可伴或不伴头部、口面部、声音或下肢震颤。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皮质-脑桥-小脑-丘脑-皮质环路的节律性震荡是ET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ET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口服药物和注射A型肉毒毒素)、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约1/3的ET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目前,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已成为药物难治性ET的首选治疗方法,我国已有多个中心开展DBS治疗药物难治性ET患者,但国内外尚无专门针对性的指南或共识。为进一步规范我国DBS治疗ET的适应证和流程,进一步加强神经内、外科之间的密切配合,提高诊疗水平,相关领域的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制订了本共识。

  • 标签: 特发性震颤 脑深部电刺激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迷走神经刺激(VNS)、深部脑刺激(DBS)等神经调控技术在既往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近些年来以闭环刺激为主的反应性神经刺激系统(RNS)也逐渐投入临床,并在2013年作为难治性癫痫的辅助疗法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使用。本文现围绕RNS的发展历程、临床应用、抗癫痫作用机制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综述如下,以期加深临床工作者对这一技术的了解。

  • 标签: 神经调控 反应性神经刺激 难治性癫痫
  • 简介:摘要脑神经刺激已成为多种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有效疗法,目前多采用开环方式。闭环式脑神经刺激技术实现了监测和治疗同时进行的自动闭环化诊疗,刺激系统主要由信号接收、信号处理、输出干预3部分组成。闭环式脑神经刺激已在癫痫、帕金森病等疾病治疗上取得进展,而对精神疾病的初步探索提示其是一种有价值、有前景的治疗手段。本文重点介绍了闭环式脑神经刺激技术的组成与发展情况及临床应用,并对该项技术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深部脑刺激法 闭环式脑神经刺激 神经调控 反应性神经刺激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3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rTMS组及对照组,每组11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干预,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健侧M1区低频(1 Hz)rTMS治疗,对照组则辅以伪磁刺激治疗,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6周后随访时分别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rTMS组、对照组患者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分别为(9.76±2.10)分和(7.75±2.07)分]、BBS评分[分别为(40.22±8.67)分和(29.08±9.92)分]以及MBI评分[分别为(72.12±8.51)分和(65.89±8.7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上述疗效指标结果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频rTMS刺激健侧皮质M1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平衡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卒中患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经颅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TMS)等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NIBS)发展迅速,通过电/磁刺激调节皮质兴奋性来改善神经功能,但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仍难以达到理想水平。成对关联刺激(PAS)结合了TMS和周围神经电刺激的双重刺激模式,通过重复低频配对刺激对大脑的皮质兴奋性进行调控。PAS作为一种安全、无痛、无创的NIBS新技术,其诱导的神经可塑性具有治疗潜力,且可能有助于阐明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恢复过程中的可塑性特征,为神经康复提供新的临床诊疗策略,从而改善脑卒中的预后,提高脑卒中后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PAS调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作用机制,以及PAS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临床应用进展和治疗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PAS在脑卒中后运动障碍康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成对关联刺激 脑卒中 运动障碍 神经可塑性 经颅磁刺激
  •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肌萎缩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其发生运动障碍、跌倒、骨折甚至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给患者个人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抗阻训练能对抗肌萎缩,但老年人常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有效进行抗阻训练,亟待改进康复手段。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可作为抗阻训练的替代疗法来预防、减轻因衰老导致的肌肉质量及力量下降,但其确切作用机制仍需探讨。本文拟对近年来采用NMES预防老年肌萎缩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便利,为临床应用NMES防治老年肌萎缩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物理治疗 老年 肌萎缩
  • 简介: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electricalstimulation,TES)技术是近年来用于脑功能研究与治疗的新方法,它通过头部表面电极引入电流(脉冲或直流),对颅内中枢神经系统施加刺激以达到影响和改善脑功能的目的。具有无痛、无创,易于操作,效果显著等特点,

  • 标签: 经颅电刺激 脑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患者护理过程中的运用。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部住院的患者50例,随机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症状,观察组不良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患者的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且不良症状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注射用盐酸丁卡因的安全性。方法将注射用丁卡因配成适当浓度,观察豚鼠注射后有无过敏反应;对家兔肌肉有无刺激性;体外溶血试验中是否具有溶血和血球凝聚作用。结果注射用丁卡因对红血球无溶血和凝聚作用,家兔肌肉无刺激性,豚鼠肌肉注射后也无过敏反应。结论注射用盐酸丁卡因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标签: 注射用盐酸丁卡因 刺激性试验
  • 简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是在促排卵过程中发生的常见的医源性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其中中、重度约为1%-10%。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促排卵药物使用越来越普遍,OHSS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2001年3月-2006年3月我院因药物诱发排卵而并发OHSS患者26例,我们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 标签: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临床特点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失眠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的影响,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失眠患者分为rTMS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每晚口服安定5mg,rTMS组行经颅磁刺激治疗,疗程均为14d,通过PSQI进行治疗前后的自身以及组间比较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rTMS组与对照组相比,睡眠时间增加,睡眠结构趋于正常。结论经颅磁刺激对失眠患者有明显疗效,不仅能够提高失眠患者的夜间睡眠质量,而且能够改善失眠患者白昼的机能状态,从而提高失眠患者的昼间生活工作质量。

  • 标签: 原发性失眠 重复经颅磁刺激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脊髓电刺激术(spinalcordstimulation,SCS)治疗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omplexregionalpainsyndrome,CRPS)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CRPS病例,其均经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疼痛转归。结果病人术后VAS评分平均降低5.4,3例病人疼痛缓解大于50%,无手术并发症。结论SCS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CRPS。、

  • 标签: 疼痛 神经病理性 脊髓电刺激术 疼痛综合征 复杂性区域性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