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清代广泛的田宅交易中,除了交易当事人以外,几乎整个交易过程都伴随着各色各样的第三方群体的存在。之所以要牵涉如此众多的第三方,可以说正是对官方缺乏必要的所有权确认制度的一种自发的反应。由于清代国家没能为民间的田宅产权移转提供高效且成本低廉的登记公示服务,民间为了交易安全考虑,自然是引进的第三方人数越多,对交易的合法性的证明功能就越强。

  • 标签: 田宅交易 第三方 确认 公示
  • 简介:滋贺秀三和黄宗智教授围绕清代州县审断问题所引发的学术讨论,[2]打破了中国法律史学界的研究格局,这不仅反映在研究方法上,也反映在问题意识上。以前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侧重通史,现已逐渐开始向“具体问题”转移;在研究材料方面,也逐渐从以典章转向档案材料为基础;在表述层面,以一定的理论基础展开的宏大叙事研究,也逐渐让位于“把事情说清楚”的具体论述。

  • 标签: 法律史研究 中国法律 档案材料 州县 清代 学术讨论
  • 简介:清代“家长奸家下人有夫之妇”例源于满族法,在康熙时期才应用于汉人。满人设立此例的本意可能是限制主人对奴仆的人身权,而汉人社会则基于主仆名分强调家长与仆妇发生性关系是自甘堕落,应当予以惩罚。乾隆以后,清廷处理主婢之间性关系时更注重妇女贞节,逐步赋予仆妇反抗家主强奸的“权利”。

  • 标签: 主仆名分 满族法 贞节 家下人有夫之妇
  • 简介:梳理并思考中国法律史学科的材料运用与研究、写作方法,对深度认知本学科的整体研究现状和前景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上的意义。在法律史研究中方法与材料是不可分割的,二者具有密切的相互作用性,对于材料与方法的探讨亦可以窥见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的问题。所讨论上述问题并非是单纯的史料处理、操作层面的问题,更有着历史哲学层面的问题,如史料的"分级"、史学内的客观性标准、研究成果的判断准则等。因而作为史学与法学交叉领域的法律史学,进行历史哲学层面的思考有助于学科内研究的推进。

  • 标签: 材料 方法 调处 法律史 思想史
  • 简介:在当今时代,人地关系已成为人类重新审视自身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的一对关系,青年学者郑维宽所著的《清代广西生态变迁研究——基于人地关系演进的视角》一书,系统地对清代广西生态环境变迁的时空过程进行了梳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清代广西生态变迁研究》 郑维宽 评价
  • 简介: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大陆清代州县司法档案的日渐开放,相关研究受到学界瞩目,并逐渐成为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显学”。不过,其间一些问题亦值得再思考,以推动该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深化。清入关至覆灭,时间长达两百多年(1644-1911),空间广及蒙古、西藏、新疆及内地十八省等地。在不同时间与空间,清帝国的法制有某些一以贯之之处,同时也呈现极大差异,法制风景线多姿多彩。但是,长期以来,有关清帝国司法领域的诸多研究,往往忽视上述时间与空间差异。

  • 标签: 时间与空间 司法档案 帝国 州县 清代 参与者
  • 简介:《大清律例》盗律各门中的例文涉及颇多特别人群与特别地域,对特别人群的盗行为及在特别地域发生的盗行为制定特别的处理规范,并在实践中加以施行。这些规范呈现出处罚加重、规则复杂、轻重失衡三个特点。我国当代亦存在类似的立法模式(广义而言包括法律、司法解释、刑事政策等),尽管古今立法并不同源,且具体规则相差甚远,但由于立法意旨之相通一因人、因地制宜,遂亦呈现出类似的规则复杂、轻重失衡的特点(但并未加重处罚)。这类立法模式一定程度冲击了国家法制的统一与协调,故应对其采更加克制、谨慎的态度。

  • 标签: 大清律例 盗律 特别人群 特别地域
  • 简介:近年,法律史的研究焦点,日益从外法史的研究转向中法史的研究,而对中国法律史的研究动向,也逐渐由对古代法律史的考据研究趋向于对近代法律史的档案实证研究,并业已成为法律史学界研究的热点。李艳君博士的《从冕宁县档案看清代民事诉讼制度》一书,即为诸多研究成果之一,其为我们全面了解清代民事诉讼制度,提供了又一重要窗口。

  • 标签: 民事诉讼制度 法律史研究 冕宁县 清代 档案 历史语境
  • 简介:一、引言也许又是某种“因缘际会”,〔2〕早已被“文化失忆”〔3〕的近代庙产兴学运动及其相关案件在今日又渐成学界关注的热点,这场运动及其中的庙产纠纷案件也因此得到不同的理论重述,兹举其荦荦大端:就研究内容而言,既有研究已涉及庙产兴学运动的诸多方面。

  • 标签: 庙产兴学 纠纷案件 南部县 档案 清代 法律
  • 简介:自秦汉家天下帝制体系确立以来,政府官员的角色常摆于私家臣仆和国家公务员之间。两种角色既有交叉重合又时时产生矛盾冲突。以《未能信录》所收清人张五纬在嘉庆年间办理江西各州县司法及政务的若干案例为例证,探讨清代地方官如何在这两种角色定位之间寻求调和。虽然清代地方官之勤惰、廉贪、仁苛、正邪各有不同,因而促成其履行公共职能的动因也不一而足,单以张五纬所记录之个案来看,参之其它旁证材料,张氏勉力追求司法公正及推进地方公益事业之根本思想动因乃源于儒家思想之浸润,而非清代官僚体制自身。

  • 标签: 张五纬 儒家思想 司法公正 社会公益 地方政府
  • 简介:清代州县衙门的组织架构与制度安排,以及牧令缺乏行政技能和法律知识的状况,导致了"官箴书"和幕友的大量出现。清代著名幕友和循吏汪辉祖撰写的《佐治药言》和《学治臆说》被幕友和牧令视为"官箴书"中的典范。这两本书在清代中国流传广泛,影响巨大,其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口传、抄本和刊印;而他人的引述、摘录与汇编,也对书籍的传播和阅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推荐、赠予和购买情况来看,这两本书在当时应该得到了很好的传播、阅读与接受。严格说来,清代"官箴书"是特殊意义上的总结和阐述州县实务知识的书籍,具有经验性与实践性的特征。"官箴书"的广泛传播与阅读,也导致了州县牧令在处理行政事务和司法问题上形成了相对的一致性。

  • 标签: 《佐治药言》 《学治臆说》 传播 州县 法律知识
  • 简介:佛教四波罗夷罪是“性罪”,有杀、盗、淫、妄四种,在佛教中意为断除僧侣的“法命”之罪,是佛戒中的第一重罪,危害极大。自唐以后历代法律大都对僧侣犯此四罪有成文的规定,也有僧侣犯此四种罪的相关案例。以清代的案例作为视角探讨法律对佛教僧侣犯四波罗夷罪之规范,厘清僧侣犯此四罪的常见情形,并以此论证佛教戒律与世俗法律在对四波罗夷犯罪进行规范的内在契合性。

  • 标签: 四波罗夷罪 《驳案汇编》 《刑部比照加减成案》
  • 简介:前清两朝,统治阶级从稳固政权的目的出发,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文化反抗实施围剿,反映在文化政策上,曾以高压为主,迭兴文字冤狱。康熙亲政后不久,考虑到政策的效率,决定奉行羁縻之道,以养用避免失职之祸,求取安靖,逐步改变了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与学术志向,最终诱迫学问由经世之用大面积地转向考据之实。

  • 标签: 文化政策 汉族知识分子 清朝 怀柔政策 高压政策 顺治时期
  • 简介:婚姻诉讼是人们解决婚姻矛盾的一种方式。在诉讼过程中,个体、家庭、家族、乃至地方官为代表的各方力量在矛盾空间之中进行着相互较量,男女之别也因之更加表面化。妇女的地位、身份在法律制度、风俗习惯、伦理规范等社会资源之中进一步凸显,其社会性别也在宗法制度与社会关系的框架中被建构起来。

  • 标签: 妇女 婚姻诉讼案件 社会性别
  • 简介:一、提出问题中国传统王朝走向灭亡,是阶级斗争的结果,这无疑是正确的.传统王朝末期大规模的、疾风暴雨的农民战争,导致旧王朝灭亡、新王朝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已屡见不鲜.有学者进而指出,导致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原因是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官僚的贪污腐败、地主的大规模土地兼并和过度剥削.

  • 标签: 大规模 官僚 土地兼并 剥削 土地 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