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我国是铜消费大国和铜矿贫乏国,大部分铜精矿依赖进口。废杂铜作为矿产铜的补充,其回收利用具有资源和环境双重意义。综述了我国废杂铜特别是铜废料的回收现状和问题,展望了铜废料回收的方向。

  • 标签: 纯铜废料 废杂铜 电解 回收
  • 简介:采用金属催化的气相合成法制备高纯度单晶纳米线材料,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拉伸模拟计算,分析〈100〉、〈110〉、〈111〉3种典型晶向下单晶纳米线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及其微观变形结构,揭示晶向对单晶纳米线拉伸破坏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晶向均具有弹性、损伤、屈服、破坏等4个阶段,其中〈100〉晶向还具有独特的屈服后强化阶段和两次应力突降阶段。晶向对单晶纳米线弹性模量的影响较小,对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展性的影响较大,主要取决于不同的原子表面能和主滑移面。计算得到的单晶纳米线的弹性模量值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 标签: 晶向 应力-应变曲线 破坏机理 分子动力学 单晶钨纳米线
  • 简介:用AAS法测定铼中的痕量元素K。通过优化原子吸收测量条件,研究了硝酸用量以及基体铼对测定K含量的影响,建立了AAS法测定铼中痕量元素K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AAS法测量K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9.04%,测定范围为0.0001%~0.001%,方法检出限为0.0035μg/mL。本检测方法不仅准确可靠,而且简便快速。

  • 标签: AAS法 纯铼 痕量元素 标准偏差
  • 简介:采用等离子转移弧堆焊技术制备高碳化含量的镍基复合材料(Stelcar65合金),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Stelcar65合金的堆焊参数。堆焊电流、送粉率和堆焊速度等参数均对碳化的分解有显著影响。正交试验优化后的最佳堆焊电流、最佳送粉率和最佳堆焊速度分别为100A、25g/min和40mm/min,堆焊层无裂纹、无分解。并对优化后的堆焊层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进行分析。

  • 标签: 等离子转移弧堆焊 镍基复合材料 显微组织 堆焊参数优化
  • 简介:为了研究由剧烈塑性滚柱滚压在铜表层诱导出的梯度纳米/微米结构特征及其晶粒细化机制,采用SEM、TEM、XRD、OM等方法观察样品距表面不同深度的组织特点和材料特性。结果表明,滚压所引入的纳米/微米结构层厚度超过100μm。近表层的硬度有显著的提高,这归因于晶粒尺寸的减小,所生成的等轴纳米晶为随机晶粒取向且绝大多数晶界为小角度晶界。粗晶通过位错运动细化至几微米;变形孪生是形成亚微米晶的主要机理;纳米结构的形成由位错运动主导并伴随局部区域的晶粒旋转。

  • 标签: 滚压 纯铜 梯度纳米 微米结构 表面纳米化
  • 简介:建立凝固过程的数学模型来揭示自由晶核的迁移行为。模拟结果表明:在脉冲电流作用下,大多数形成于熔体上表面的晶核将往下迁移并随机分布于Al熔体内部,提供更多的形核质点,进而细化凝固组织晶粒。同时,研究在施加脉冲电流(ECP)时晶核尺寸对晶核分布和细化的影响。小尺寸的晶核同周围熔体一同运动,迁移距离较短;而大尺寸的晶核在脉冲电流作用下以较快的速度相对于周围熔体运动,有利于熔体内部晶粒的细化。该研究有利于加深对脉冲电流细化凝固组织机理的认识。

  • 标签: 脉冲电流 凝固 细化机制 晶核迁移 数值模拟
  • 简介:研究镁在1.0%NaCl中性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及其相应的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极化曲线,探讨不同时间段EIS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腐蚀过程及相应的EIS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初始阶段,EIS由2个重叠的容抗弧组成,相应的极化电阻及电荷转移电阻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快速增加,而腐蚀速率则降低。而后,EIS图谱上出现2个容易辨认的容抗弧,电荷转移电阻及腐蚀速率基本保持稳定。长时间浸泡后,EIS图谱中低频部分出现感抗成分,电荷转移电阻降低,而腐蚀速率增加。EIS分形维数与材料表面形貌直接相关,将是分析腐蚀形貌极有用的工具。

  • 标签: 纯镁 腐蚀 电化学阻抗谱(EIS) 分形维数
  • 简介:研究了不同轧制路径对工业钛板机械各向异性及成形性的影响。路径A和路径B是分别沿原始轧向和横向的单向轧制,路径C是交叉轧制,即每次轧制之后旋转90°继续轧制。测试了不同轧制路径获得板材的显微织构、力学性能(强度、伸长率)和各向异性。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从路径A到路径C,轧制板材的织构逐渐减弱。与路径A和路径B相比较,路径C轧制的板材的平面各向异性系数更小。拉深实验显示交叉轧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制耳的产生;杯突实验表明交叉轧制可以提高钛板成型能力。

  • 标签: 工业纯钛 交叉轧制 各向异性 织构 拉深
  • 简介:矽卡岩作为湖南柿竹园矿集区的主要蚀变岩石类型,对该区成矿作用以及找矿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对矽卡岩的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矿集区的矽卡岩以石榴子石矽卡岩为主,其次为硅灰石石榴子石矽卡岩、透闪石斜黝帘石矽卡岩,少量含白石榴子石矽卡岩、符山石石榴子石矽卡岩以及硅灰石矽卡岩等。矽卡岩通常具有粒状变晶结构、粒状片状变晶结构,且表现为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梳状构造以及条带状构造等。岩石主要由石榴子石、萤石、绿泥石、角闪石、绿帘石、透闪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石英、符山石以及方解石等组成。矽卡岩的主量成分主要包括SiO2、Al2O3、Fe2O3、MgO以及CaO等,微量以及稀土元素组成主要为Li、Be、V、Co、Zn、Ga、Rb、Sr、Y、Ce、Nd、Pb以及Bi等。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具有十分明显的分馏现象,且表现出南岭锡多金属矿床成矿花岗岩的典型特征。矽卡岩的主要原岩为沉积岩,包括灰岩、泥岩、泥质岩以及少量的泥质条带等,岩石成岩过程中主要受佘田桥组地层以及千里山花岗岩体的共同影响,且为强烈的还原环境。矽卡岩岩石产状与成矿作用和找矿预测密切联系,岩石形态突变部位常常更加有利于矿化富集。

  • 标签: 矽卡岩 岩石成因 地球化学 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床 湘南地区
  • 简介:研究石墨烯微片(GNPs)的添加对AZ31镁合金纳米颗粒增强活性极氩弧焊(NSA-TIG)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活性化焊接(A-TIG)相比,NSA-TIG接头熔合区的α-Mg晶粒明显细化,且活性剂为TiO2+GNPs的接头融合区的α-Mg粒径最小。此外,与涂覆TiO2+SiCp活性剂的接头相比,涂覆TiO2+GNPs活性剂接头的熔深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其力学性能(显微硬度和极限拉伸强度)都明显提高。且涂覆GNPs后接头在拉伸时出现了颈缩现象。

  • 标签: 石墨烯微片 纳米颗粒增强活性钨极氩弧焊 AZ31镁合金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 简介:采用动电位和电化学阻抗谱技术研究了Ti(2级)和Ti-Pd合金(7级)的耐腐蚀性能。实验温度为36.6℃,实验溶液包括模拟的健康人体条件的pH7.4的PBS溶液和添加了H2O2(0.015mol/L)的pH5.2的炎症状态的PBS溶液。Ti-Pd合金(7级Ti),在含H2O2的PBS溶液中,其耐腐蚀性能比Ti的好(较低的腐蚀电流密度),表明其是一种很好的骨科植入材料。

  • 标签: TI Ti-Pd合金 生物材料 腐蚀 炎症 电化学阻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