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以OSCC系SCC-9为研究对象,用IL-1β与其体外共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IF-1α、VEGF、CXCR1的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IL-1β刺激对SCC-9细胞的增殖能力无影响;IL-1β与SCC-9细胞共培养8h可显著增强其细胞侵袭能力(P<0.05);IL-1β可以显著地提高CXCR1和HIF-1α的转录水平(P<0.05);SCC-9细胞经600ng/ml的IL-1β刺激后,VEGF的mRNA表达出现上调(P<0.05)。结论IL-1β可以增强SCC-9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并可能与HIF-1αVEGF、CXCR1等基因的上调有关。

  • 标签: 口腔鳞状细胞癌 白细胞介素1Β 细胞侵袭
  • 简介:目的探讨纯钛不同形貌表面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黏附、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制备抛光纯钛(MP)、纳米管(TNT)、喷砂酸蚀(SLA)表面,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试件表面形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表面接触角分析仪分析表面水接触角。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不同钛表面MSC形态,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早期黏附数量,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ALP)检测试剂盒检测ALP活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TNT组表面见排列有序、管径约为80nm的纳米管,SLA组呈微米-亚微米二级孔洞结构。SLA组表面粗糙度(Sa=1.39μm、Sq=1.75μm)最高,TNT组(Sa=1.15μm、Sq=1.48μm)其次,MP组(Sa=0.87μm、Sq=1.14μm)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Sa=28.54、FSq=24.70,P〈0.01)。TNT组表面接触角(8.11°)最小,亲水性最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2,P〈0.01)。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MP组MSC呈方形,TNT组MSC呈长梭形,SLA组MSC呈多角形。TNT和SLA组接种30min后的细胞黏附量(132.45、176.90个/视野)高于MP组(64.80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5,P〈0.01),接种60min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K-8结果显示,接种1、7d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3、5d后,MP组细胞增殖活性最高,TNT组其次,SLA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d=175.44,P3d〈0.01;F5d=6.329,P5d=0.02)。细胞分化结果显示,7、14dTNT组ALP活性(ALP7d=156.34U/gprot、ALP14d=153.48U/gprot)均显著高于MP(ALP7d=68.21U/gprot,ALP14d=102.73U/gprot)和SLA(ALP7d=65.30U/gprot、ALP14d=86.53U/gprot)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d=4.93,P7d=0.04;F14d=6.49,P14d=0.02)。结论与微米级SLA表面相比,纳米级TNT表面呈高度亲水性,并更利于MSC的黏附、增殖和骨向分化。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行为 形貌
  • 简介:目的研究PI3K/AKT信号通路对人牙髓细胞(hDPC)体外增殖作用和成牙本质向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DPC,采用PI3K通路抑制剂LY294002(LY)处理hDPC,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blot蛋白印记检测PI3K/AKT通路下游蛋白AKT、磷酸化AKT(p-AKT)水平在6、12、24、48、72h的改变,检测成牙本质向分化指标DSPP的蛋白水平变化;设立空白对照组、矿化诱导组、LY组、矿化诱导+LY组共4组,成牙本质向矿化诱导14d,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CCK8结果显示,LY294002在24、48和72h可抑制hDPC的增殖(24h:Z=-0.358,P<0.05;48h:t=11.674,P<0.05;72h:t=10.832,P<0.05);Westernblot显示,LY294002抑制PI3K/AKT通路下游蛋白p-AKT活性,在24h时作用最明显,成牙本质向分化指标DSPP蛋白水平降低;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矿化结节的数量B组最多、C组最少.结论PI3K/AKT信号通路可促进hDPC的增殖和成牙本质向分化能力.

  • 标签: PI3K/AKT信号通路 人牙髓细胞 增殖 成牙本质向分化
  • 简介:目的观察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口腔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口腔鳞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人舌鳞癌TSCCa细胞系和人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GNM细胞系中的表达.结果两个细胞系在翻译和转录水平上均可表达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浆.结论口腔鳞癌细胞可以通过自分泌形式产生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进一步证实了一氧化氮可能促进肿瘤发生的观点.

  • 标签: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口腔鳞状细胞癌
  • 简介:目的: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体外多潜能性及成骨分化的生物学调控作用。方法:用离心和贴壁培养相结合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四肢骨BMSCs,分别用含JMJD3-shRNA的绿色荧光蛋白(GFP)慢病毒干扰载体(实验组)及含无关序列的GFP慢病毒载体(对照组)转染BMSCs,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两组BMSCs中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上三甲基化(H3K27me3)及干细胞多潜能转录因子Oct4、Nanog、Sox2的表达,并比较两组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实时定量RT-PCR、Westernblot、茜素红染色检测两组细胞的体外成骨分化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BMSCs的H3K27me3表达水平升高,具有更强的克隆形成能力,且表达更强的Oct4、Nanog、Sox2等多潜能因子;体外成骨诱导7d后,实验组BMSCs中RUNX2等成骨分化基因表达下降,诱导14d后,钙结节形成较对照组少。结论:抑制JMJD3表达可增强BMSCs的干性特征,抑制其成骨分化。

  • 标签: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 JMJD3 表观遗传修饰 干性 成骨诱导 JMJD3
  • 简介:目的:评价老年人根管充填应用改进的连续热牙胶根充法的充填质量和效率。方法:213名需要根管治疗的老年口腔患者,共计238颗患牙,按照根管充填方法的不同分为热牙胶组和冷侧压组,并对两组间根管充填恰填率、侧支根管充填情况、根充所用时间、术中疼痛四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改进的连续热牙胶组根管恰填率高达89.92%,而冷侧压组仅为79.82%,热牙胶组优势明显;另外在侧支根管充填情况和根充所用时间的对比中,热牙胶组依然强于冷牙胶组(P〈0.05);两组术中疼痛并没有差别(胗0.05)。结论:改进的连续热牙胶根管充填法应用于老年口腔患者优点突出,易于接受,能有效提高老年人根管治疗的质量和效率。

  • 标签: 老年口腔医学 老年人 根管充填 连续波热牙胶根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