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前瞻性比较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74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前瞻性分为手术夹闭组(44例)和血管内栓塞组(30例)。术后对65例随访3~28个月,夹闭组38例、栓塞组27例(失随访9例)。结果:术中动脉瘤破裂:手术夹闭组6例,血管内栓塞组2例;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夹闭组4例,血管内栓塞组0例;下视丘反应:手术夹闭组11例、血管内栓塞组4例。转归良好:手术夹闭组26/38例,血管内栓塞组25/27例(P=0.03);转归不良:手术夹闭组11/38例,血管内栓塞组2/27例(P=0.03)。随访:手术夹闭组1例死亡,血管内栓塞组1例再生长、1例再通。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操作安全、疗效优于开颅夹闭术,特别是对Hunt—HessⅣ~Ⅴ级的患者可增加生存和治愈机会,但不能完全替代夹闭术,两者的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手术夹闭 血管内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囊状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71例应用LVIS支架行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术后即刻图像及复查DSA图像,评估LVIS支架在动脉瘤支架辅助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7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破裂动脉瘤20个(28.2%),未破裂51个(71.8%);前循环动脉瘤56个(78.9%),后循环动脉瘤15个(21.1%);术中血栓事件4例(5.6%)。栓塞后即刻改良Raymond分级:1级39个(54.9%),2级13个(18.3%),3a级11个(15.5%),3b级8个(11.2%);其中破裂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14个(70.0%),未破裂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25个(49.0%),前循环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33个(58.9%),后循环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6个(40.0%)。术后半年DSA复查29例(40.8%),其中改良Raymond分级较栓塞后即刻造影级别改善7个,占2级、3级动脉瘤(32个)40.6%(3b级→1级4个,3a级→1级1个,2级→1级2个),变差2个(2级→3a级1个,2级→3b级1个)。术中发生血栓事件共4例(5.6%),术后复查DSA发现载瘤动脉狭窄2例,占复查例数6.8%。结论LVIS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安全、有效,但术中血栓事件及术后载瘤动脉再狭窄亦应引起重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栓塞术 LVIS支架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冠切双额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及早期颅骨修补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冠切双额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56例重型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伴难治性高颅内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以格拉斯哥预后量表(COS)评分判定患者的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恢复良好33例,轻残12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恢复良好的患者中早期行自体或塑形钛网颅骨修补术28例。结论双额冠状切口大骨瓣减压术能有效解除或减轻双额颞叶脑挫裂伤患者的颅内高压,在重型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的抢救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冠状切口 双额大骨瓣减压术 额颞叶脑挫裂伤 早期颅骨修补
  • 简介:目的探讨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三结合教学法(典型病例、文献复习、临床运用)对临床神经病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处理脑血管病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11级、2012级神经病学专业学位研究生26名,分为试验组(14名)和对照组(12名),分别在神经科临床轮转阶段接受以三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授课式教学培养,比较两组研究生出科考核时的临床运用技能。结果两组学生的基线成绩及受教育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接受三结合教学法培养的研究生较传统授课式教学培养的研究生在病例总结分析、信息整合、诊疗思路、临床思维及表达、英文文献的提炼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三结合教学法(典型病例、文献复习、临床运用)可提高临床神经病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研究生教学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典型病例 脑血管病 临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