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随着CT图象清晰度的增加,诊断正确率的提高,CT扫描使用范围的日益扩大,增强扫描为CT检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自1986年以来,我院对大部分增强扫描病人采用静脉推注造影剂同时加入地塞米松5至10mg,并辅以心理护理,以减少其不良反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发碘 CT增强扫描 过敏性休克 中速 CT扫描 造影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7月在本院接受手术的甲状腺结节者88例,分别进行MRI扫描及MRI联合DWI扫描,通过图像观察分析结节大小、数目、形态、平扫及强化信号特点、病变周围组织侵犯情况、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等病症.结果本研究8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良性甲状腺结节者59例,恶性甲状腺结节者24例,良恶性混杂甲状腺结节者5例;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图像特征具有显著差异(P<0.05);MRI联合DWI扫描技术的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MRI扫描(P<0.05).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202-01

  • 标签:
  • 简介:摘要分析60例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的具体原因,提出相应合理的护理对策。碘对比剂外渗与病者年龄、其它疾病、合作性、导管留置的位置、导管与流速配置等因素相关。护理对策为重视对病者的评价和宣讲,提高护士操作技能,使导管型号与碘对比剂注射速率的选择工作能做好,以最大化减少碘对比剂外渗发生次数。

  • 标签: CT 对比剂外渗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脏增强 CT扫描与 MRI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58例肝癌患者,均采用增强 CT和 MRI检查,同时比较二者在临床检查中的准确性。结果: MRI检出率明显高于 CT检查,且 MRI对大小不同的肝脏肿瘤患者诊断的准确性相对较高,可诊断出直径在 3cm以内的肝脏肿瘤病变,二者对直径在 3cm以上的肿瘤诊断准确性无明显差异。结论: MRI对肝癌诊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 CT增强扫描, 3cm以内的肿瘤诊断优势尤其明显,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脏 增强 CT MRI 肝癌诊断 准确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容积cT增强扫描观察活体状态下胃结肠静脉干及其属支的解剖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67例,年龄19~75岁,平均50.5岁。所有受检者行腹部CT三期增强扫描,容积重建门静脉期图像。观察胃结肠静脉干位置、走行,测量胃结肠静脉干长度、管径;观察胃结肠静脉干各属支的分型、走行以及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的汇入点;参照国内动脉血管显示效果评价标准对各属支血管显示效果进行评级。结果124例患者中,117例(94.3%)形成胃结肠静脉干。胃结肠静脉干位于横结肠系膜内,紧贴胰头前缘走行,均于胰头下缘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其中,胃结肠静脉干向肠系膜上静脉右侧走行者占61.54%(72/117),右前方走行者占36.75%(43/117),前方和右上方走行者各占0.85%(1/117);胃结肠静脉干长度为2.6-21.9mm,平均(8.64-3.7)mm;管径为3.2~7.0mm,平均(5.1±0.9)mm;胃结肠静脉干属支中胃结肠干型16例、胃胰干型23例、胃胰结肠干型78例。124例中显示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101例,其中汇入胃网膜右静脉40例,汇入右结肠静脉43例,汇入胃网膜右静脉与右结肠静脉合干4例,直接汇入胃结肠静脉干14例。胃结肠静脉干各属支血管显示效果评定:胃网膜右静脉、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显示效果均达N3级,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显示效果1级33例、2级61例、3级7例。结论容积增强CT能够在活体状态下较清晰显示胃结肠静脉干的解剖细节,对于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价值。

  • 标签: 胃结肠静脉干 解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容积
  • 简介:摘要目的对CT增强检查中造影剂外渗至局部皮肤组织的患者,进行不同方法护理,以观察其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CT室行CT增强检查发生造影剂外渗的14例患者,采取先回抽残余造影剂,再予10%浓氯化钠湿纱布外敷,并当天予水胶体敷料贴敷,造影剂静脉外渗肢体予抬高制动的策略,作为干预组与前期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CT室行CT增强检查发生造影剂外渗的15例患者进行对照,对照组仅在外渗后先回抽残余造影剂,再用50%硫酸镁纱布湿敷,造影剂静脉外渗肢体予抬高制动。对两组外渗情况、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外渗局部皮肤组织疼痛程度明显降低,发热肿胀时间、外渗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满意度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投诉率降低。结论CT增强检查造影剂外渗的14例患者,采取先回抽残余造影剂,再予10%浓氯化钠湿纱布外敷,并当天予水胶体敷料贴敷,造影剂静脉外渗肢体予抬高制动的策略,效果显著。

  • 标签: 患者 CT增强 造影剂外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 医院 2016 年 1 月 -2016年 6月收治的 2 00例磁共振增强扫描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100 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 SAS与 SD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 9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磁共振增强扫描 护理干预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CT诊断术前结肠癌以及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5例结肠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增强CT诊断与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参考计算增强CT诊断准确率。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有65例结肠癌患者,术前增强CT诊断准确率为96.92%(63例);手术治疗后6个月进行复查,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有25例患者结肠癌复发,增强CT诊断准确率为92.00%(23例)。结论增强CT诊断术前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操作简便,诊断准确率高,且能有效判断结肠癌分期,提高治疗效率,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及使用。

  • 标签: 增强CT诊断 结肠癌 术后复发 临床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脏增强CT扫描与MRI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8例肝癌患者,均采用增强CT和MRI检查,同时比较二者在临床检查中的准确性。结果MRI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且MRI对大小不同的肝脏肿瘤患者诊断的准确性相对较高,可诊断出直径在3cm以内的肝脏肿瘤病变,二者对直径在3cm以上的肿瘤诊断准确性无明显差异。结论MRI对肝癌诊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CT增强扫描,3cm以内的肿瘤诊断优势尤其明显,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脏 增强CT MRI 肝癌诊断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CT平扫、CT增强对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现随机选取2015年8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84例,分成实验组42例,对照组42例,实验组给予CT平扫进行辅助诊断,对照组采取CT增强进行辅助诊断,对两组诊断的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61.9%,最小种植灶为(2.4×1.7)cm,平均宽为(5.0±1.9)cm,平均长为(5.9±1.7)cm;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0.4%,最小种植灶为(1.1×0.8)cm,平均宽为(3.6±1.7)cm,平均长为(3.9±0.8)cm,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采取增强CT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更加准确,对小种植灶的诊断更加准确,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和使用。

  • 标签: CT 增强CT 碘海醇 腹部肿瘤 腹腔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CT增强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CNP)标准的效果。方法筛选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进行CT增强检查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抽签法平均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图像质量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组间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增强护理中使用临床护理路径(CNP)标准,能够提高患配合度,提高图像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率,值得全方位推广。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CT增强护理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与增强CT在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2月期间确诊治疗的98例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分析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CT检查,研究组采用增强CT检查,依照手术病理学确诊结果核实两组CT检查肿瘤转移部位诊断准确率及患者病灶诊断结果,并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与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核实显示,研究组增强CT检查患者的肿瘤转移部位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诊断最小种植灶面积、长和宽度均比较符合,其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增强CT检查可准确检查出腹部肿瘤腹腔转移部位及病灶情况,其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为医生治疗提高准确诊断依据,使患者能够尽早得到有效治疗,该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CT检查 增强CT 腹部肿瘤腹腔转移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CT增强扫描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标准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提高CT增强护理水平、促进诊断效率的提高提供参考。方法将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CT检查的68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观察范围,采用抽签的方法将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34例)与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在此基础上将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应用于对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中,对两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标准的观察组患者造影剂渗漏及护理差错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增强扫描检查时间明显更短(P<0.05),由于注射故障而中断检查的患者例数显著更少(P<0.05)。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应用于CT增强护理中可有效提高CT增强护理水平,促进诊断效率的提高,值得推广。

  • 标签: CT增强 临床护理路径标准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