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PDCA循环理论在药品采购供应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1年3月起对我院药品采集流程行使PDCA循环理论管理,而本次研究对象为1000件药品样本,分析实施PDCA循环理论管理后,药品标本的有效使用率、药品不合格率、药品不明去向率。结果实施PDCA循环理论管理后药品标本的有效使用率(97.00%)明显高于对照组,药品不合格率(0.80%)、药品不明去向率(1.00%)、药品供应不及时率(5.00%)、药效失效率(2.60%)、配发不及时率(2.80%)、配送不及时率(2.4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理论在药品采购供应管理中效果显著。

  • 标签: PDCA循环理论 药品采购 供应管理 应用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药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因此出现了较多的医药安全问题,这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需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不断加强对其的生产的风险管理,有效的避免其造成严重的医疗安全纠纷。同时,加强对于药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对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而言,也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可以对GMP进行有效的补充,从而更好的保证药品质量的安全,更好的促进GMP现场检查中质量风险管理的有效应用。

  • 标签: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现场检查 质量风险管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临床急诊药品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电脑抽取2016年9月—2017年7月自愿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36例患者进行观察,以2017年2月为时间截点,2月前我院临床急救药品行常规管理(n=68),2月后我院临床急救药品施行PDCA循环管理(n=68),对比施行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及护理人员急救意识考核评分情况。结果启用后患者满意度为95.58%,启用前患者满意度为79.41%,启用后满意度明显优于启用前P<0.05;应用PDCA循环管理前护理人员急救意识考核评分平均为(74.0±9.5)分,应用后护理人员急救意识考核评分平均为(89.0±6.5)分,应用PDCA循环管理后护理人员急救意识考核评分与应用前相比有显著提升P<0.05。结论在临床急救药品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可有效提升临床处方使用合格率的同时改善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 患者满意度 急救意识 急救药品管理 管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通过品管圈活动规范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的效果。方法成立“共进圈”品管圈小组,通过现况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对策实施、效果查检及巩固措施等十大步骤实施活动降低高危药品放置不规范率。结果通过开展QCC,使高危药品的放置不规范从56%下降至3%(P<0.05)。结论品管圈互动减低了高危药品的放置管理不规范性,为用药安全奠定基础。

  • 标签: 品管圈 高危药物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的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收集到的298例ADR报告分别从ADR分级情况、性别与年龄分布、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结果298例ADR中,主要与患者年龄偏大、抗感染药物使用,中成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ADR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结论医务工作者在临床用药时一定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以达到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目的。

  • 标签: ADR 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分析医院冷藏药品流通环节冷链管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对目前医院的冷藏药品流通环节冷链管理的状况进行相关的分析,对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结果对医院冷藏药品流通各个环节做好管理,可有效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论冷藏药品具有一定特殊性,对药品进行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由于温湿度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药品出现变质等情况,进而诱发毒性反应,产生医疗事件。所以,针对医院冷藏药品流通环节冷链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有效提高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药品流通环节 医院冷藏 冷链管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入及药品行业的持续发展,关于临床用药的医疗事故常有发生,因此加强药品安全监测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已成为各医院医疗管理的重点工作。药剂科作为药品供应的直属部门,应不断的找寻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

  • 标签: 药剂科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管理 对策
  • 简介:摘要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于2002年被提出,其是以评估和回顾的方式在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内审核、评估、控制可能发生的质量风险。风险管理的实质是将系统性的管理程序应用于目标任务,以期对其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而将质量风险管理应用到药品生产GMP管理过程中不仅可使药品质量得到保证,同时也能保障人民服用药物的安全性。

  • 标签: 质量风险管理 药品生产管理 运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公司药品不良反应特点及监测管理基本情况,总结在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工作中的体会,为临床用药提供客观、正确的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公司2010年至2011年上报的14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查找报告特点、不足之处,提出有效改进方法。结果上报14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老年人为主要高发人群;抗感染药物(40.4%)、作用循环系统药物(10.5%)为主要原因;对皮肤(45.95%)、消化道系统(14.19%)影响较大;病情较严重者8例,严重者1例。结论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工作及监测管理,可有效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更有效的指导临床工作者合理用药,提高药品安全性。

  • 标签: ADR 监测 管理 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规范手术室基数药品管理。方法运用5S管理法加强手术室基数药的管理,完善药品管理的制度和流程,加强药品管理知识学习。结果手术室基数药的数量较开展5S活动前明显减少,减少了药品积压,药物的专柜放置、高危药的单独放置、药品的账物符合率大大提高,杜绝了药品的变质和过期。结论5S管理法有效提高了手术室基数药品管理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

  • 标签: 手术室 药品 5S管理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院静脉给药出现的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和相关因素,提高ADR警戒意识,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某院2013-2015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报告中,静脉给药导致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例静脉给药引起的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老年人(≥45岁)发生率最高,占59.18%;不良反应类型以新的一般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主,共84例(85.74%);中药注射剂和抗感染药物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0.77%和29.81%;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占31.28%,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占21.23%。结论临床应重点监测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医院应积极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管理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 标签: 静脉给药 新的/严重的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做好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反馈工作,促进临床用药合理、安全、有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6年—2017年共314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314例不良反应中,男女之比为1.041,男性略多于女性;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190例,占60.5%;其中以静脉给药的方式为主,占75.2%;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30.3%,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占24.8%;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35.7%,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占32.8%。结论应提高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水平和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宣传,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统计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近两年年我院门诊常用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为精神药品的合理使用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医院2015年至2016年第二类精神药品的用药总量,用药金额并进行排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计算DDDs值,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第二类精神药品用药频度增长平稳。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苯二氮草类药物的用药频度均较高。结论我院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基本合理。

  • 标签: 精神药品 合理用药 用药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探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外用药制剂生产管理阶段中的应用结果。方法选择从药品生产企业所生产的外用药100个作为探究对象,这里以外用药市场上较为多见的乳膏制剂为例。分析采用先进的产品质量管理模式先后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由于质量造成的损失率。结果经探究表明,在采用产品质量管理模式之前,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与企业因质量造成的损失率分别为(68.00%)、(88.00%);在采用产品质量管理模式后,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与企业因质量造成的损失率分别为(96.00%)、(36.00%),两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结论企业在采取先进的产品质量管理模式后,提高企业管理外用药产品的水平,并且提高药品市场占有率,极大降低企业由于质量所导致的损失基本成本,因此只有对药品生产管理基本模式进行有效完善,才可以确保整个生产药品过程安全且有效。

  • 标签: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药品食品生产机制 生产设施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药学干预对其用药依从性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8例,采用分段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用药干预,实验组行药学干预,对比2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不良反应几率以及治疗后的血糖水平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学干预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几率,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2型糖尿病 用药依从性 不良反应 药学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