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扶贫复明手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白内障扶贫复明手术活动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人工晶体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后房型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方式,对照组采用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裸眼视力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且P<0.05;观察组裸眼视力分布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方式相对于后房型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方式在白内障扶贫复明手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人工晶体中效果更为显著,有助于白内障患者更好地恢复视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白内障扶贫复明手术 后囊膜破裂 人工晶体
  • 简介:摘要目的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在我院2015年6月~2015年12月实施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90眼),均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比治疗前后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最佳校正视力以及眼压控制均有显著提升,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视力及眼压,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人工晶体植入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分离肝素表面处理折叠型人工晶体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3例7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分离(I/A超乳头机械型分离+粘弹剂钝性分离),并随机植入两种折叠型人工晶体(IOL)(A组人工晶体表面肝素处理组;B组人工晶体表面未经肝素处理组),观察两组手术前及1天、7天、14天、30天、90天后的视力、眼压、房角、前房深度、人工晶体表面细胞沉积数、角膜内皮计数变化情况。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术后所有手术眼眼压平均下降(12.68±2.34mmHg),比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24.31±10.64mmHg)明显降低,手术前后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房角均增宽。A组术后1天、7天人工晶体表面细胞沉积数低于B组,而术后14天、30天、90天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角膜内皮功能稳定。结论超声乳化房角分离并植入肝素表面处理折叠型人工晶体,能有效地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减轻白内障术后短期内的炎症反应,增加手术安全性。

  • 标签: 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 肝素处理人工晶体 青光眼并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直肠癌在外科治疗中运用加速康复的计划模式产生的影响,并对其治疗效果与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0.09.-2012.09.的直肠癌患者454例,220例加速康复组在治疗的时候进行加速康复;对照组234例在治疗的时候用传统的方法。结果两组相比较,加速康复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的降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比较好,能够较快的接受一些固体食物;住院的时间变短。两组的病死率、感染与非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这些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在直肠癌的外科治疗中,加速康复计划的应用疗效好,安全性高。

  • 标签: 结直肠癌 外科治疗 加速康复 计划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常住居民直肠癌初筛结果及相关因素,为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上海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危险度评估表》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2次粪便潜血试验。分析2015至2016年数据。结果共完成直肠癌初筛2172人。其中男895人,女1277人;直肠癌危险度评估阳性241人,阳性率11.10%;大便潜血检查阳性191人,阳性率8.79%;直肠癌初筛试验阳性411人,阳性率,18.92%。结论居民中直肠癌初筛试验阳性率较高,提示有一定比例的高危人群,应对高危人群进一步检查、随访,及时排除或诊断疾病。需加大宣传力度及健康教育和政府的经费投入、加强信息化管理、利用“3-2-1”模式,完善与三、二级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防治网络,提高高危人群积极参与直肠癌筛查的依从性,进而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 标签: 常住居民 危险因素 高危人群 结直肠癌初筛试验 结直肠癌危险度评估 大便潜血检查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高龄直肠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对2010年01月—2017年07月间收治并经手术治疗的55例年龄≥80岁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高龄直肠癌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常有便血、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不畅等表现,其中便血发生率高达50.9%,绝大多数伴随有其他疾病。手术证实绝大部分患者肿瘤处于进展期(74.6%),早期患者占10.9%。手术切除病灶49例,其中根治性切除47例(85.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7.3%,无围手术期死亡。42例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6个月及1年生存数分别为42、38例,2例姑息性切除术患者的6个月及1年生存数分别为1,0,6例仅行造口或短路手术患者的6个月及1年生存数分别为2,0。47例根治性切除患者中11例(23.4%)同期行预防性肠造口术。结论超高龄直肠癌临床表现多样,应尤其重视血便症状,力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超高龄本身并非手术禁忌,经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可望获得较好疗效。术中应适当放宽预防性肠造口指征。

  • 标签: 超高龄 结直肠癌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不断升高,目前CRC居于我国癌症死亡率的第五位,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糖脂代谢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MS尤其是糖脂代谢异常与CRC发病密切相关,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糖脂代谢异常和CRC之间关系的的探讨。关于糖脂代谢异常与CRC发生的相关性,本文结合国内外一些研究进展就两者的相关性加以综述,希望为我国CRC的预防与诊治提供临床依据。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结直肠癌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脂代谢紊乱
  • 简介:摘要自临床提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至运用以来,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该理念能够减缓患者的身心应激反应,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缩减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及死亡风险。笔者对近些年腹腔镜直肠癌治疗,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腹腔镜结直肠癌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室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的34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以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手术室强化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肠道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肠道恢复时间为(20.46±3.91)小时,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5.88%)低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给予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有效的手术室护理配合方法,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的肠道恢复时间,且并发症更少。

  • 标签: 腹腔镜 结直肠癌 手术室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氟尿嘧啶(5-FU)类药物治疗直肠癌(CRC)所致的心脏毒性。方法将7个肿瘤中心2015年7月—2018年6月接诊并需要化疗的CRC患者179例,采用含5-FU类药物方案进行化疗,并在化疗的不同周期采用12导联心电图(ECG)、心肌酶、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来监测其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发生心脏毒性时的化疗周期数。结果可评价患者154例,化疗后ECG异常发生率和心肌酶的升高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而升高;而LVEF减低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而降低。ECG异常主要表现为ST-T改变(25.3%)、心律失常(23.4%)和QT间期延长(15.6%)且多发生在化疗的第3周期后,常表现为多种ECG异常同时出现。5-FU相关心脏毒性在严重程度上主要为Ⅰ级和Ⅱ级。结论5-FU类药物治疗CRC相关心脏毒性多为轻度,主要表现为ECG异常,引起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病变,其发生率可能与5-FU的累积量有一定关系。

  • 标签: 氟尿嘧啶 结直肠癌 化疗 心脏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32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护理,观察组根据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制定护理方案,行循证护理,根据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心理状况、术后下床时间、住院费用、住院天数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并发症更少(P<0.05),抑郁自评表分数得分更低(P<0.05),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患者行循证护理后,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加快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结直肠癌 腹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全面分析在针对老年直肠癌术后患者进行近期随访时,对其随访结果产生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随访的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老年直肠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术后6个月时间内我院相关人员进行回访的相关资料,通过统计回访频率,对影响回访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通过资料分析可知,相关医疗人员的随访次数和随访频率受到患者的居住地点、手术时造口状况、手术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情况这些因素的影响,各项数据相比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余资料例如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相比均不存在差异。结论目前我院对于老年直肠癌患者的术后随访工作受到较多因素的干扰,导致随访效果目前难以使人满意。相关人员应该适当的增加随访次,提高随访工作质量,为术后老年直肠癌患者提供更好的随访服务。

  • 标签: 老年患者 结直肠癌 门诊随访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肿瘤干细胞是直肠癌中的一小部分与其增殖与耐药等有着十分紧密联系的细胞亚群,其中干细胞标记物Lgr5在直肠癌的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前研究明确显示Lgr5的高表达对于直肠病人病情的恶化和不良预后有着直接的相关性。故加深对癌症干细胞标记物lgr5的研究对于减少大肠癌的转移、复发以及新的靶向治疗方案有着积极的意义。以下将从Lgr5干细胞标记物的细胞生物学、临床统计学调查、靶向治疗新方案及当前面临的研究难点做一综述。

  • 标签: 结直肠癌 干细胞标记物 Lgr5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治疗Ⅲ、Ⅳ期老年直肠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纳入的病例91例按1∶1∶1比例分成中医组、中西医组以及西医组,其中中医组30例,中西医组33例,西医组28例。主要观察指标为瘤体大小、ECOG评分、体重、不良反应等。结果3组瘤体缓解率分别为10%、45.5%、32.1%(P<0.05)。稳定率分别为66.7%、78.8%、71.4%(P>0.05),中医组与中西医组行为状态评分(ECOG评分)均优于西医组(P<0.05)。中医组和中西医组均能较好的维持体重的稳定,西医组治疗后体重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中医组在乏力、纳呆和便秘的症状改善率较高,中西医组在腹痛、腹胀、便血、乏力的改善方面有优势。不良反应观察,与西医组比较,中医组和中西医组发生Ⅲ、Ⅳ度血液学毒性的几率显著下降。结论中医药治疗老年晚期直肠癌在提高身体机能状态、稳定体重和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有一定优势。

  • 标签: 中医药疗法 中西医结合疗法 晚期结直肠癌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方法对本科收治的26例复发性直肠癌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良好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对复发性直肠癌患者术后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结肠癌 直肠癌 围手术期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肠梗阻导管在直肠癌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6例直肠癌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各23例。其中,观察组采用肠梗阻导管辅助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肠梗阻缓解率与Ⅰ期手术率分别为18/78.3%、19/82.6%,对照组分别为7/30.4%、6/26.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χ2=7.142、8.096,P<0.05;此外,两组患者在腹部胀痛缓解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肠梗阻导管进行直肠癌性肠梗阻治疗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肠梗阻导管 结直肠癌性肠梗阻 治疗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香菇多糖可以有效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和机体调节能力,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本文将对此做出研究讨论。方法本次研究选择了2015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54例直肠癌术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直肠癌术后常规化疗方案进行化疗。而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观察组进行每周两次的香菇多糖药物治疗。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93%,低于观察组96.3%,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菇多糖联合化疗治疗直肠癌术后患者疗效与常规化疗方案差异不显著(P>0.05),需加大样本量继续观察。

  • 标签: 香菇多糖联合化疗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BRMS1)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BRMS1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BRMS1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直肠癌组织中BRMS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BRMS1的降低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检测BRMS1的表达有助于判断直肠癌的侵袭转移情况及预后。

  • 标签: 结直肠癌 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 表达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直肠癌(CRC)仍然是全球性癌症和癌症相关性死亡的主要类型之一。临床上正在致力于寻找能早期诊断CRC的非侵入性的敏感生物标志物,以帮助CRC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方案和提高其生存率。微小RNA(miRNAs)最近被确定为重要的肿瘤调节因子,可能代表新型的癌症生物标志物。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血清miR-29a在CRC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无转移的直肠癌患者50例和存在肝转移的患者48例,同时募集5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按类似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队列组合。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29a水平。分析miR-29a表达与直肠癌患者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判断血清miR-29a在直肠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结果直肠癌患者的血清miR-29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血清miR-29a相对定量值(临界值为0.135)进行直肠癌诊断时的灵敏度为71.35%,特异度为83.96%,该生物标志物可产生最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6;miR-29a的AUC>0.7,与AUC=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血清miR-29a水平显著高于未转移的CRC患者(p<0.05)。该生物标志物的AUC为0.855。在临界值为0.151时,鉴别转移性与非转移性CRC患者的敏感性为79.38%,特异性为85.26%。结论血清miR-29a可能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指标用于直肠癌患者的早期诊断,血清中的miR-29a水平升高与直肠癌患者预后有关,该新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直肠癌筛查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 标签: 结直肠癌 血清 微小RNA 生物学标记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