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一次性输注持续静脉输注5-氟尿嘧啶(5-FU)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护理体会。方法留置周围静脉导管针,连接一次性输注持续静脉输注5-FU化疗48-96h。结果10例患者共计32次均顺利完成一次性输注持续静脉输注的化疗药物5-FU,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一次性输注持续化疗可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 标签: 输注泵化疗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T型连接管结合输液用于气管插管病人气道湿化的研究。方法实验组常规采用500ml灭菌用水,将输液瓶连接输液器,然后将头皮针针头直接插T型连接管的一头并固定牢靠。再将输液器接上输液调整好速度后持续泵入。T型连接管另一头与氧气连接,再将T型连接管的最后一端口与剪掉针头的头皮针接头连接,将头皮针软管直接插入气管套管内5㎝—6㎝,并用透明贴固定于外周。实验组给病人泵入的湿化液以氧气为动力,使得湿化液成为气雾,持续进入呼吸道。对照组采用500ml生理盐水,用10ml空针根据病人的痰液粘稠情况间断进行气管插管内滴注,每次5ml—8ml。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是否有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病人发生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方面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吸痰次数、吸痰时与吸痰后2minSpO2均值、吸痰后5minSpO2均值等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结论T型连接管结合输液用于气管插管病人的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且操作简单,取材方便,便于临床应用。

  • 标签: T型连接管 输液泵 气管插管 气道湿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布地奈德固体分散体增容型渗透片的研制及释药机制。方法利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成布地奈德聚氧乙烯N750固体分散体,此为含药芯片,促进难溶性药物溶解;利用包衣膜处方及单因素试验优化片芯处方,制成布地奈德渗透片;通过试验分析包衣膜内外渗透压差对于制剂稳态释药速率产生的影响,对释药机制予以分析。结果布地奈德渗透片体外释药行为与增塑剂用量、药物溶解度和促渗透剂用量及种类有关,主要受到包衣膜内外溶液渗透压的控制,占69.6%。结论布地奈德渗透片的渗透机制占重要地位,其体外释药与零级动力学基本相符。

  • 标签: 布地奈德 固体分散体 渗透泵片 释药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控控制高血糖对重症脑外伤及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重症脑外伤合并高血糖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和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给予胰岛素控控制高血糖,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输液中胰岛素激化或无特殊处理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结局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治疗率为90.0%,对照组为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血糖水平、颅脑出血水平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控控制可以提高高血糖对重症脑外伤治疗效果,并且减少该患者脑部出血等,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高血糖 重症脑外伤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胰岛素进行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和常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应用胰岛素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组(观察组)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比分析两组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血糖达标后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血糖达标后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胰岛素连续皮下胰岛素注射比常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具有见效快,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疗效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胰岛素泵 2型糖尿病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胰岛素联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到2016年收治的共32例糖尿病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把相关病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包含16例患者。观察组应用胰岛素联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检测,观察组应用血糖仪进行手指检测,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之后,对比两组的实际效果。结果在血糖达标的实际时间层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症状低血糖事件数量多余观察组,P<0.01,这种现象在夜间会出现显著的差异。对照组的实际平均血糖漂移度要远远高于观察组的患者。结论应用胰岛素联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治疗糖尿病患者,安全性更好,控制血糖时间更短。

  • 标签: 动态血糖 胰岛素泵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压力抗栓预防老年骨科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护理进行探讨。方法资料随机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骨科患者116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8例。给予对照组在术后采用常规的抗凝治疗和护理,给予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压力抗栓进行辅助治疗和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骨科患者经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后,研究组DVT发生率为1.72%,低于对照组的13.79%,髋关节的功能恢复的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压力抗栓可以有效的降低骨科患者在术后形成DVT的几率,且配合良好护理,能够使患者的关节功能尽快的恢复,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压力抗栓泵 老年骨科患者 下肢静脉血栓 效果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型糖尿病患者共100例,上述患者为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病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胰岛素输注诺和锐,实施短期强化治疗。对照组患者每天餐前皮下注射诺和灵R和睡前皮下注射诺和灵N,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调整剂量。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饮食指导、嘱咐患者适当运动。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血糖改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对照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能够显著控制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效果显著。

  • 标签: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2型糖尿病 初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不同给药途径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排尿的影响。方法选择骨科在连续硬膜外麻下行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给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照组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两组患者术后排尿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排尿时间,经X2检验,X2=11,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镇痛不同给药途径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排尿的影响,静脉自控镇痛(PCIA)比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效果明显。

  • 标签: PCA 给药途径 排尿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葡胺联合多巴酚丁胺微量治疗肺心病顽固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吸氧、抗炎、化痰平喘、利尿、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环磷腺苷葡胺180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并予多巴酚丁胺4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ml中微量推维持,5ml/h,5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为58.3%,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环磷腺苷葡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有明显疗效,使用方便、经济、安全。

  • 标签: 环磷腺苷葡胺 多巴酚丁胺泵 心力衰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以提高两病并存的治愈率。方法对我科2013年收治的30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结果胰岛素的使用给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带来良好而稳定的血糖控制,同时有利于肺结核的治愈,从而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更加复杂,需要兼顾两种病的不同特点,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特别是做好胰岛素的护理,可在短时间内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缩减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愈时间并且提高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肺结核 糖尿病 胰岛素泵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使用PICC联合化疗进行持续化疗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行常规静脉穿刺化疗,实验组行PICC联合化疗持续化疗,两组均进行对应的护理操作,比较两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ICC联合化疗持续化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同时置管过程中应严格注意采取护理措施,避免和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消化道恶性肿瘤 PICC 化疗泵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胰岛素(CSII)与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SII)治疗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初诊T2DM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SII组与MSII组,每组33例。CSII组用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重组人胰岛素优必林R,MSII组予三餐前优必林R,睡前注射长秀霖;治疗2周后,改为门诊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空腹血糖、空腹血清C一肽(C.P)、餐后2h血清C一肽(C-P2h)、HbA1C。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住院治疗2周、门诊治疗6个月后两组HbA1c均下降(P<0.05),空腹血清C—P、C—P2h均升高(P均<0.O5);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P<0.05。结论胰岛素(CSII)与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SII)均可改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但两者相比较,早期应用CSII能更好的解除高糖毒性,使受损的胰岛B细胞功能逆转,减轻胰岛素抵抗,对患者残余胰岛功能尽早起到保护作用,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2型糖尿病 新发 胰岛素泵 强化治疗 远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新生儿静脉血与末梢血常规的结果。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病房的新生儿70例,年龄为3-5天,应用东亚1000i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每一个新生儿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检测,检测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静脉血检测的白细胞及分类、红细胞低于末梢血测定值,血小板高于末梢血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血测得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低于末梢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新生儿来讲末梢血采集方便,血常规与静脉血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但是能否完全取代静脉血还需要更多数据研究

  • 标签: 新生儿 静脉血 末梢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营养恒温持续喂养应用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营养恒温持续喂养)和对照组(分次注入)。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类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在腹胀、腹泻、呛咳、返流及误吸方面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或P<0.01)。结论营养恒温持续喂养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是较为理想的喂养法。

  • 标签: 营养泵 输液恒温器 危重症患者 肠内营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住院病历质子抑制剂点评分析,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每个月每个科室使用PPIs的出院病历随机抽取一本进行点评,并按8类不合理因素分类统计并计算所占比例。结果预防用药不适宜所占的比例最大,尤以手术预防应激性溃疡不合理为主。同时也存在用药疗程过长、适应症不适宜及给药途径不适宜等问题。结论药师的点评工作对质子抑制剂的临床应用起到了一定的干预作用。

  • 标签: 质子泵抑制剂 点评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量输注多巴胺及速尿治疗肺心病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48例肺心病难治性心理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微量输注40~60mg的多巴胺与速尿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呼吸、尿量、水肿等的变化情况进行有效的观察。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P<0.05);观察组24小时尿量存在显著的增加,水肿、肝脏回缩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微量输注多巴胺及速尿对肺心病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使用。

  • 标签: 多巴胺 速尿 肺心病难治性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出血气管切开术患者应用不同药物进行气道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氨溴索组及а-糜蛋白酶组,沐舒坦组应用盐酸氨溴索经微量持续气道湿化,а-糜蛋白酶组应用а-糜蛋白酶经微量持续气道湿化,比较通过两种不同的药物气道湿化方法,对比痰痂形成、痰的粘稠度、呼吸道感染、气道损伤、护理工作时数。结果采用盐酸氨溴索持续微量注射持续湿化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痰痂形成、气道损伤、刺激性咳嗽的概率小于а-糜蛋白酶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氨溴索持续气道湿化能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率,效果明显优于а-糜蛋白酶。

  • 标签: 气管切开 盐酸氨溴索 气道持续湿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10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两组分别有50例。为常规组患者注射胰岛素,而研究组接受胰岛素治疗。结果研究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胰岛素治疗方案,是临床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且疗效突出,对低血糖有着良好的预防作用,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胰岛素泵 初诊2型糖尿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取胃苏颗粒结合质子抑制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4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0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其中51例患者采取埃索美拉唑作为单药组,另51例患者采取埃索美拉唑结合胃苏颗粒作为联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看出,联合组总有效率有90.20%,比单药组总有效率76.47%高(P<0.05);且治疗前两组患者胃蛋白酶原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均高于单药组(P<0.0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取胃苏颗粒结合质子抑制剂效果更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标签: 胃苏颗粒 功能性消化不良 质子泵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