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巴托克《小宇宙》中第79首《献给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对精密逻辑的把握、对传统的关注和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笔者通过布鲁姆的"诗歌理论"、申克分析、莱尔达尔和杰肯多夫的"树形标记"、音乐符号学分割方法对作品进行了一番新的解读,认为音乐的意义来自文本自身和它音乐文本。

  • 标签: 文本批评 互文性 “树形标记” 音乐符号学
  • 简介:音乐作品中作为精神内涵的形而上意义,既不是音响实体,也不是音乐的形式结构。如果仅仅从形式结构本身去追究音乐的意义,几乎难以企及。问题是,如何才能"听"见那些由声音引发的形而上意义?本文试图以不同观念与概念的"听"作为理论基础,并创用专门针对音乐形而上意义的新概念"内在谛听"为研究重点,辅以三部不同体裁的西方音乐作品为例,来阐明如何透过在场的声音"听"见到不在场声音。

  • 标签: 内在谛听 音乐作品 《哥德堡变奏曲》
  • 简介: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并不是两个独立或矛盾的实体,也是孕育于音乐教育的各种"关系",成长于音乐教育的实践,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同时呈现,并作为音乐教育价值理论形态的两个方面,辩证地统一于音乐教育实践之中。音乐教育的价值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即"三重关系"体系,其呈现形态就是围绕人之音乐性的生成与和谐,从无序向有序,从混乱向和谐的不断生成过程。

  • 标签: 音乐教育 哲学 价值关系
  • 简介:歌剧作为舞台音乐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其表演需要一个“舞台制作”环节。21世纪以来,歌剧的制作无论在手段还是观念上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导演不再束囿于“忠于原作”的信条,开始在“视域融合”这一潜在理念的支持下广泛试验全新的、个性化的甚至颠覆性的诠释方案,歌剧制作俨然已成为歌剧表演的重大“看点”。本文梳理了对经典歌剧采用“现代制作”的四种代表性方式(抽象化、现代化、本土化、简约化),并以若干实例举证并剖析了“现代制作”背后的人格声音与心理诉求。

  • 标签: 歌剧 经典 本土化 现代版 人格声音
  • 简介:在宋代俗字谱体系中,"一唱字对应一谱字",即"一字一音"的外在特征是鲜明的,该记谱方式可以从《白石道人歌曲》《小品谱》中直观归纳,也可以从《愿成双》谱词曲组合中间接推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宋代俗字谱"一字一音"记谱法隐含着更为具体的旋律、节拍节奏信息,其内在含义并非"一唱字配唱一音符""每一唱字时值皆为一拍"那么简单。宋代俗字谱"一字一音"记谱法的确立及其隐含信息的找寻,是再现宋代音响的一项基础性研究。

  • 标签: 宋代音乐 俗字谱 一字一音 词曲组合 明拍 暗拍
  • 简介:音乐既不能像绘画艺术那样表现物质对象,也不可能像文学艺术那样描写物质对象。但是,音乐艺术却超越了绘画与文学中的时空限制,用它特殊的语言形式唤起了人类基本情感的反应和本身所固有的联想,本文通过分析了贝多芬《英雄》交响乐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充分说明了我们在进行第三度欣赏的创作时,特别是哲理性构思的作品,更不应该事先给所要欣赏的作品作时空的定位,否则,将会局限我们的想象空间。

  • 标签: 严肃音乐 超越时空概念 《英雄》听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