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晚明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批取材当代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大社会新闻的作品,我们称之为"时事"小说。这些小说那些反映社会一般生活场景的世情小说不同,也有别于取材历史,描述其他朝代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历史小说。由于它们直接表现刚刚过去的、还对目前的政治、人民的情绪、现实的生活发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和新闻,因而不仅题材上和艺术技巧上在古代小说流派中别树一帜,而且成为贴合当代生活、追踪时代风云的

  • 标签: 小说流派 世情小说 历史小说 政治事件 艺术技巧 时代风云
  • 简介:本文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新小说作家向自传体写作的转变过程及其相关言论的梳理,解释“新自传”传统自传的距离,探讨新自传对新小说的吸纳和变异,说明对“新自传”中的“主体”需要在“我”“他人”、真实虚构、建构解构之间进行辩证的解读。

  • 标签: 新自传 新小说 主体 真实 虚构
  • 简介:杜甫在京十年之诗,经历了一个较为明显的转变。杜诗之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化,其中包括诗风"正变"、视界转换以及诗歌"怨"功能的深化。以儒学为哲学思想,杜甫十年之旅京诗歌不再是一个单由机械时间划出的封闭场域,而是因小见大,与日后之创作,乃至诗歌史呼应,做出意义深远的反馈,最终形成一个以"沉郁顿挫"之气为中心的,囊括其一生诗作在内的大结构体系。

  • 标签: 杜诗 正变
  • 简介:吕本中义,都是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词数量不多而质量颇高,其绝大部分词作,都是宋词中的精华。还有一些所谓“精绝”之作,至今广为传诵。对于并世同一流派诗人的词,做个比较研究,彰显其艺术个性,或能较准确地评定他们在词史上的地位。

  • 标签: 吕本中 陈与义 江西诗派 中国诗史 艺术个性 诗人
  • 简介:2013年1月,在北京房山地区新发现唐代墓葬。墓主刘济(757—810)为幽州(今北京)人,在唐德宗、顺宗、宪宗时,出任幽州卢龙节度使。此墓葬规模较大,形制特殊,四壁砖墙绘有人物及花鸟图案的壁画。在墓葬的前甬道内,出土大型彩绘浮雕描金墓志。该墓志为正方形,四周浮雕彩绘十二生肖图案,间以浮雕彩绘牡丹花图案(见图一)。

  • 标签: 唐代墓葬 十二生肖 唐德宗 节度使 图案 浮雕
  • 简介:加缪的《堕落》是作家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自认为是一个审判者一忏悔者。本文力图从基督教的视点出发分析其内在的心理结构矛盾,从而揭示出主人公精神悲剧的根源。

  • 标签: 加缪 《堕落》 忏悔 负罪感
  • 简介: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学探索和诗歌创作已经成为诗歌传统的一部分,他在现代派诗人中独树一帜的风格和他的诗人观密切相关。他坚持精英主义的诗人观,认为诗人的功用即唤醒和扩展人们的想象力,为社会创造和保存审美价值,而且诗人的功用只能通过诗歌实现。以《哈瓦那的学术谈话》为例,可见史蒂文斯对诗人“功用”的探讨是围绕对现实、神话、宗教以及诗歌传统的反思进行的,并始终着眼于具体创作问题。

  • 标签: 华莱士·史蒂文斯《哈瓦那的学术谈话》 诗人观
  • 简介:福楼拜通过描绘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流变轨迹,暗示了包法利夫人悲剧的成因:包法利夫人的爱慕虚荣、耽于幻想铺垫了出轨的温床,修道院教育和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损害了其正常的心理发展,庸俗社会环境冷漠人情导致了她的毁灭.包法利夫人敢于追求女性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的情况下的人格和感情独立,可谓是挑战男权社会制度的脂粉英雄.

  • 标签: 包法利夫人 爱情 追求 男权社会制度
  • 简介: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莫马迪的小说《日诞之地》再现了三个印第安部落近80年的历史,可视为印第安语言历史命运的文本表征,揭示了美国的语言政策和相关教育政策对印第安人的影响。小说人物弗朗西斯科、阿韦尔和托萨马可分别解读为部落语言传承者、部落语言英语世界夹缝中的失语者,和英语世界的挑战者;面对政府的语言同化政策和二战后部落语言被削弱甚至被消灭的危机,三者分别以传承、挣扎和反抗的形式表现对部落语言的坚持,维护部落传统,努力保存部落语言的生命力,其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整个印第安群体传承和坚持部落语言的选择。

  • 标签: 美国印第安文学 莫马迪 《日诞之地》 美国印第安语言政策
  • 简介:蒲松龄笔下的婴宁身具狐、鬼、人三性,独具"撄而后宁"的性格,被描述为"容华绝代",令人暇思绵绵。而影视作品对于婴宁故事的改编只是关注到了其外在的"笑",并未真正触及其内在的"哭",这正体现了读图时代文学接受的形象确定化、固定化、媚俗化倾向。

  • 标签: 读图 读文 性格变化
  • 简介:自进入互联网时代,草根博客的兴起在我国掀起一股创作民主之风。本文通过研究近年来中国网络草根博客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追寻新传媒平台下的文学样式传统文学的关系,即草根博客文学在传统文学基础上的发展转变和对文学本源的回归。在互联网的媒体时代中,文学出现了新的元素和发展,而新媒体文学形式必将与传统文学汇成一支,对文学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 标签: 媒体文学 草根博客 传统文学 创新发展 本源回归
  • 简介:格列佛对失明的焦虑让我们关注斯威夫特对“肉眼”和“心眼”的区分。斯威夫特把生理眼光从理性认知的视觉修辞中剥离出来,否定视觉相对于其他感官的优越性,质疑“眼见为实”的真实性,藉此破坏殖民话语自我合法化的基础并揭露了英国游记(考察报告)对爱尔兰“生蛮”的他者化叙述。在斯威夫特看来,“客观”叙述下掩盖的冷漠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苦难的“视而不见”都是“人性弱点”的体现,更是一种“道德败坏”。

  • 标签: 《格列佛游记》 视觉隐喻 爱尔兰问题
  • 简介:肯明斯是20世纪著名的诗人,但他的诗歌创作颇受非议,认为他的诗歌形式离奇,晦涩难懂。这种观点只强调到他诗歌中的偏离因素,而忽略了其中的连贯因素。本文拟从“偏离”“连贯”的理论出发,探讨诗歌语言偏离的空间以及内在连贯的体现手段,分析肯明诗歌中的偏离连贯,揭示肯明斯诗歌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肯明斯 诗歌 文学评论 创作模式 价值观念 语言风格
  • 简介:自古杭赴苏州泊船平望,晓起望雪[1]一夜白如此,小舟犹未行。野花飞不断,春在树无声。山影依天尽,沙光射橹明。篙师打篷背,始信客囊轻。[2][校记][1]此诗见《诗集》卷七,题略异为《自杭州赴苏泊船平望,晓起望雪》。[2]尾联《诗集》为:"是谁扫篷背?冰玉响琮琤。"阻风五日[1]雪似北军毒矢射[2],船如西域贾胡留。篙工半老更加懒,游子不眠时复愁。柔橹拗风虚揖让,板床支骨难绸缪。[3]古杭距苏三百里,肯信我行五日不?

  • 标签: 诗集 异文 手稿 袁枚 尾联 游子
  • 简介:综合材料作为绘画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以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艺术冲破了传统绘画材料的展现格局,为现代艺术提供了更新颖的观念,扩展了绘画创作的展现空间,当代绘画艺术创作中,综合材料受到越来越多艺术家的认可和应用。本文就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形式和语言的价值进行分析,望对我国当代绘画创作提供相应的借鉴。

  • 标签: 综合材料 绘画创作 形式语言
  • 简介:<正>鲁迅的小说名篇《药》作于1919年4月15日,曾长期入选大学、中学教材,学术界也对这篇小说给予了持久的关注,认为这是一篇反思辛亥革命社会思想关系的作品。这篇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以精巧的结构线索,

  • 标签: 鲁迅小说 《药》 叙事功能 夏瑜 华小栓 故事结构
  • 简介:书籍史家及文化史家认为,十八世纪的英国是近代意义上印刷文化日渐进入社会日常生活的历史时期。这引起了近代书写生产机制文本文化的兴起。论文从关于“情感”这个在十八世纪非常关键的关于身体的美学观念出发,探讨在休谟的书写体系中,作为主体间性的情感如何契合了近代印刷文化逻辑,以及休谟在近代知识生产的意识下是如何发展自己文人职业生涯的。论文侧重于从物质性的讨论出发,探讨近代书写机制、剧场性个体感官和知觉情感史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印刷文化情感 剧场性 休谟 十八世纪
  • 简介: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农民进入城市成为重要的社会现实。关注这个题材的优秀作品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贾平凹的《高兴》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文化对比论析价值。"骆驼祥子""刘高兴"逃离乡村、进入城市、在城市中游荡,最终被拒绝的悲剧历程,无疑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反思含义。无论早期的"骆驼祥子",还是当代的"刘高兴",均无法摆脱物质生存价值伦理坚守这个巨大的文化宿命式的矛盾,于是"骆驼祥子"们"刘高兴"们的城市生存悲剧成为了一个沉重的文化命题。

  • 标签: 农民 物质追求 悲剧 价值伦理 文化反思
  • 简介:索尔·贝娄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贝娄达到了创作的第一个高峰。1975年《洪堡的礼物》出版后,贝娄荣获普利策文学奖,次年(1976)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从处女作《晃来晃去的人》到《洪堡的礼物》的长篇小说创作,发掘《洪堡的礼物》一书中贝娄创作思想的沿袭积淀,并通过"诗人之死"的批判分析窥探其思想的突破。

  • 标签: 《洪堡的礼物》 积淀 突破 生存本质 诗人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