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7 个结果
  • 简介:作为当代艺术学领域活跃的批评家和理论家,陈旭光一直置身中国艺术研究的前沿。他关注中国影视艺术生产和影视文化研究,为影视艺术生产、消费提供重要的批评方法和阐释理论,展现了批评家始终“在场”的敏锐和影视文化“瞭望者”的前沿性。他还把目光投向艺术批评史的研究与写作,展示了批评史论写作宽阔的历史视野、融通的历史意识和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整体现。他也积极参与艺术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把自己影视艺术批评的前沿成果,及时导入一般艺术学理论之中,深化着当代中国艺术理论基本范畴的内涵,重构着艺术批评方法的体系与标准。他在艺术(影视)批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三个方面的实践与理论建构,充分展现了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的理论自觉和使命担当。

  • 标签: 陈旭光 艺术研究 前沿性 整体性 体系性
  • 简介:近年来,有些文章把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普遍习用的方法"阐发法"或"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的一种方法,并把它说成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进而总结出了一套"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这些"理论"未能摆脱"西方中心"观念的束缚,未能显出比较文学应有的世界文化的全面视野,暴露出了理论概括上的狭隘性.

  • 标签: 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20世纪中国文学 虚构 文章 中心
  • 简介:摘要从2004—2009年,国内传播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争议是展开路径的不同一是从心理学视角看传播;二是从传播学视角看心理。

  • 标签: 2004&mdash 2009年 传播心理学 研究综述
  • 简介:<正>人物创造是小说艺术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历来的小说家、评论家都对这一问题做过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理论探讨。英国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就说过:“我相信所有的小说都得与人物打交道,都要去表现人性——小说的形式之所以发展到如此笨重、累赘而缺乏戏剧性,如此丰富、灵活而充满生命力的地步,正是为了表现人物,而不是为了说教,讴歌式颂扬不列颠帝国。”我这篇论文的写作力图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从小说中的人物理论角度切入,来分析、研究中国20年代小说理论。为我们探索20年代小说创作的精神结构找到一条理论途径。同时,对于我来说,这样的研究过程,也是一次对自我灵魂的理解、反省的理性批判的过程。一20年代小说理论的建构是认同于现代启蒙主义思想的。从理论内涵上看,小说艺术开始做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样式采加以探

  • 标签: 20年代小说 《小说月报》 郁达夫 小说理论 人物创造 理论研究
  • 简介:在目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创意”正日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方兴未艾的知识经济浪潮。无疑,在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创意”愈益成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

  • 标签: 创意产业 主体研究 中国电影 “创意” 知识经济 世界范围
  • 简介:对于学生就业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和处理都是需要根据个体的能力和现实状况做好最优化的选择。面对所需要解决的矛盾也是需要采取相应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首先需要学生本人冷静思考,首先把自身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然后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排列,看哪些问题对学生本人来说是最重要的,然后再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划分。

  • 标签: 教育工作者 心理分析 最优化 学院辅导员 思想状态 英语四六级考试
  • 简介:我的学术历程是从研究占代文论,进而研究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学的。在研究占代文论、比较诗学及比较文学的每一个阶段,我都深切感受到一个巨大的困惑,即:中国古代文论的确博大精深,极有理论价值,但在现当代中国却成了博物馆里的秦砖汉瓦,成了学者案头的故纸堆。作为理论,它不但无法参与现当代文学与文论的言说,甚至无法表述自身。而学界只能借用西方的理论来研究“凤骨”、“意境”、“文气”。例如用“内容与形式”来研究“风骨”,将“风骨”解说得面目全非:有人认为“风”是内容,“骨”是形式,有的反过来,

  • 标签: 比较诗学 《中国文论思辨思维研究》序 中国 古代文论 理论价值
  • 简介:一元明之际在历史上确是一个十分微妙的时代,不单是朝代更迭,更是汉族把政权从元蒙手中夺回之际。按一般道理来说,汉族文人对此应该是欢欣鼓舞的,但仍有一部分士人,通过隐居等方式拒绝与新朝合作,他们用特殊的方式宣扬自己的主张.

  • 标签: 文学思想 山东时期 心态 戴良 汉族文人 元明之际
  • 简介: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对文艺意识形态论的质疑乃至否定出自两种情况:一是政治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敌视,二是学术认识上的错误与片面.把意识形态简单地等同于统治阶级的虚假意识,是造成某些激进理论家错误地以艺术的审美性对抗与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一个原因,而文艺存在现象和文艺本质问题的复杂性、多方面性,也是造成诸多以“片面的深刻”为理论呈现姿态的多种非意识形态文艺本质以产生的重要根源.在文艺意识形态论研究中应申明两个前提性认识:其一,迄今为上,人类仍是在意识形态的网络中展开自己的历史创造活动包括文艺活动;其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一个真问题.也是面向未来的中国文艺理论建设需要认真加以对待的一个基础性、核心位理论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文艺意识形态论 文艺本质 文艺理论研究
  • 简介:网络、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的兴起使得文学的存在方式发生变化,大众媒介为文学作品提供了多元化的创作与传播模式。六六小说通过与媒介合作得到广泛的推广与传播,早期创作深受网络媒介的影响,后期又主动迎合影视媒介进行创作,在与媒介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小说表达的El常化、小说结构的开放化等文本特征。

  • 标签: 媒介革命 六六小说 创作与传播
  • 简介:本文对20世纪西方先锋派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历史性考察,着重讨论了先锋派理论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艺术形式问题、艺术的自主性问题,艺术与技术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力图说明先锋派是一个极为复杂矛盾的现象,但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先锋派及其理论往往展示的是矛盾的一个方面。在现代性状况下,先锋派及其理论都强调的是先锋派坚持高雅艺术传统、否定和批判现实的一面,而在后现代状况下,则更为关注先锋派的另一面,即先锋派与技术和市场的同谋关系,先锋派也由此被宣告终结了。本文的分析表明,由于商品化和多元文化的并存,先锋派以艺术之名的反叛是终结了,但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先锋派文化则可能随着各种边缘文化运动的掀起而找到自己存在的空间。

  • 标签: 先锋派 先锋派理论 现代性 艺术自主性 后现代性
  • 简介:摘要新课标倡导我们对教学要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参与者。作业,是了解教学质量和了解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作业的评价的探索。有效的作业评价,可以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其学习的信心,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注重对作业过程的评价,引入多方参与评价机制;其所追求的不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而是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并且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认清自己优势所在,以强项弥补弱项上的不足,使他们今后的学习更顺利。

  • 标签: 作业 发展性评价 初中英语
  • 简介:1980年代至今,蒙古族女性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作为“论证环节”的研究存在,抑或是作为“独立现象”的研究形态,都呈现出其独有的意义和特点,但仍存在碎片化、对民族性的过分倚重、西方理论接受的滞后等明显缺失。

  • 标签: 蒙古族 女性文学研究 “论证环节”研究 “独立现象”研究
  • 简介:2015年是《宋元戏曲史》首个单行本发行的第100个年头。1913年初,王国维完成了《宋元戏曲史》的撰写,并于当年在《东方杂志》上连载,直至1915年,商务印书馆才首次将其结集出版。书中,王国维引入“意境”来探析元曲之美,历来颇受赞誉。一百多年以来,王氏所建构的“戏曲意境”理论也已深入人心,且影响深远,但也曾一度在特殊时期遭受忽视,甚至被批判、被利用,直到新时期之后,才得到重新认识和公正评价。在这一百年的研究过程中,学界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王国维“戏曲意境”说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不断丰富和延展,但依然在许多方面存在空白,许多问题依然值得继续深入。兹将百年来学界关于王国维“戏曲意境”说的研究按照时间线索进行梳理,分三个时间段——回顾、评述,以期对近百年的王国维“戏曲意境”说研究有一个良好的整体把握。

  • 标签: 戏曲意境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述评 《东方杂志》 时间线索
  • 简介:摘要校园网络已经和水、电一样成为学校日常运营的基本要素,在校园网络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买到一流的设备,但是我们没办法买到具有一流管理理念的网络管理队伍,要想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转,网络管理队伍的建设是十分必要。

  • 标签: 网络管理队伍 建设 机制 管理
  • 简介:本文将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之早期传教士译本《马赛勒斯》作为研究宗教与翻译文学关系的模板,以此考察传教士翻译文学中的普遍现象和规律。译者亮乐月受制于美以美会传教士的身份.通过改写、增删、刻意误读等方式强化作品的基督教色彩.与原著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很大出入,体现了宗教对文学翻译的操控。译者甚至不惜为抬高自身所属差会地位,进行与原著背道而驰的改写。该译本还对儿童给予了女性特有的关注.显示了性别意识与宗教因素对翻译的双重干预。译著凸显了女婴的形象及其对灵魂的救赎作用,以基督教的儿童观重新定位儿童的社会地位,有助于推动近代中国儿童观念的转变。译著强化了小说的宗教寓言性质,具有明显的现实指向性。它反映了近代来华传教士试图借助文学翻译传播宗教思想.对处于剧变中的中国近代社会进行基督教的引导,以确立基督教信仰的有效性,促使其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

  • 标签: 《织工马南》 翻译 基督教 《马赛勒斯》
  • 简介:知行之辨在宋明时期是重要的哲学话题,文章从知与行的内涵、诚意与致知、良知与良能等三个方面比较了王船山与王阳明知行观的不同。阳明和船山知行观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是'心本体'与'气本体'哲学思想的差异。阳明的良知在践履的过程中虽然有扩充,但这种扩充虽范围有扩大、内容有充实,但良知在本质上孩提之时与成年之时并无区别。秉持着'性日生日成'说,船山认为作为起点的心、性,抑或良知,在人生的各种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变化。这种变化,在船山看来应该不仅仅是用强弱大小等词汇描述的外在形态改变,而且应该是二气?缊神化后的性质改变。

  • 标签: 王船山 王阳明 知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