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立足于对中国现代教育家陶知的新教育观,联系当前教育现状,进行学理上的探讨。首先是概括了陶知教育成就的特色,其次是从他本人关于"新教育"的多次论述的比较中确立新教育观的人文品质并展开详细阐述,即作为平民的教育、知行合一的教育和不弄虚作假让学生受用的真教育。

  • 标签: 新教育 新教育观 人文品质 知行合一 真教育
  • 简介:本文以嘉兴教育学院组织的"科学减负"专题调研为基础,对海宁市鹃湖学校科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经验总结,使以"一单二型三层四步"为特征"自主三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逐渐由模糊走向清晰,该校高效课堂形成以"自主学习+系统学习"为特色的新授课和以"自主学习+知识融会贯通"为特征的展示课,以分层学习理念为基础,学生以呈现者、纠错者和点评者的角色参与"自主三人"小组学习,课堂教学流程体现"多元呈现""尝试纠错""互动改错"和"点评激励"层层递进的四步,最终实现了高效课堂的六大转变,分层角色的错位发展,培育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文化。

  • 标签: 教学改革 初中科学 高效课堂 模式变革
  • 作者: 罗玉山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5-15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5期
  • 机构:〔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人民教育家,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树,并留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名言,对中国的近现代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对今天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方式,以及对学生的教学实践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 简介: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教材就体现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辩证地论述陶知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教育学教材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展现了多方面的陶知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学教材在陶知相关内容编排上实现了创新。师范院校教育学教材所积累的对陶知“奉献、民主、爱国和创新”教育品质的把握,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的使用等值得未来教育学教材在评价陶知中借鉴和发扬。

  • 标签: 陶行知 教育学教材 师范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 简介:针对传统教育弊端,陶知提出“三力论”“常能说”,旨在培养具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常能”和大丈夫精神的健全个体以改造社会。“三力论”“常能说”在构建层级化、结构化的体系,确定立足点和原则,细化活动规定,凸显能力品格,实现知识技能价值观之综合超越以及提供具体可资借鉴的内容等方面为我国构建21世纪核心素养体系带来诸多启示。

  • 标签: 三力论 常能说 核心素养 启示
  • 简介:〔摘要〕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化学。本文阐述了陶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分别从合理用活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等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了论述。

  • 标签: 〔〕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化 学教学主动探究
  • 简介:创新是一切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一个民族要强盛不衰,必须要增强全民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整体创新意识与能力,就应从娃娃抓起。陶知先生高瞻远瞩,在世纪之初就提出许多关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精辟论述。其中,有关“解放孩子”的论断,至今读来仍发人深省,仍有指导当前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 《陶行知文集》 教育思想 教学模式
  • 简介:纵观陶知一生所办教育,没有哪一次是以赚钱营利为目的、或是为少数有钱人办的贵族学校,没有哪一次是弄虚作假的。针对现实某些教育却因过度功利而发生异变,我们应该向知先生学习,学习他对人民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

  • 标签: 陶行知为学 “不带半根草去”教育异变
  • 简介:2015年12月7日,电教馆建馆30周年之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炜一3人莅临电教馆调研工作,陪同贾主任调研的有市教委基教处处长郑方贤、副处长焦小峰。上海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道玲、副校长王宏出席调研座谈会。

  • 标签: 教育委员会 电教馆 副主任 上海市 调研 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