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髌骨粉碎性骨折为临床较常见的下肢骨折,属关节内骨折,以中壮年常见,多由于直接暴力引起[1]。骨折后应尽可能地进行修复,不满意的复位或髌骨切除可导致膝关节生物力学紊乱和关节功能障碍。

  • 标签: 髌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髌骨爪 荷包缝合
  • 简介:摘要针对UGL15型不落轮镟床卸载时控制系统无法准确检测压位置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设备设计缺陷,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消除了压与地铁列车刮擦的安全隐患。

  • 标签: 压爪 控制系统 设计缺陷 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髌骨粉碎性骨折应用记忆合金髌骨+克氏针治疗,探讨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本院2007-2011年应用记忆合金髌骨+克氏针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62例患者。结果41例获随访,术后随访6-12个月,骨折均愈合,Bostman功能恢复评定优良率95%。结论记忆合金髌骨+克氏针髌骨粉碎性骨折是一种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的治疗方式之一。

  • 标签: 克氏针 记忆合金髌骨爪 髌骨粉碎性骨折
  • 简介:目的:评价伸试验是否为一种客观评价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慢性神经功能变化的方法。方法:在伸试验盒内,训练小鼠通过0.5cm窄缝用左侧前肢抓取食物;3周后,以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诱导局灶性脑缺血,继续观察4周内伸抓取食物的成功率,并与经典的转角试验、神经症状评分和斜板试验比较。实验结束后,观察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元密度。结果:小鼠脑缺血后,抓取食物的成功率下降,转角试验的右转百分率增加,神经症状评分增加.斜板滞留角下降.斜板滞留角在脑缺血后5天恢复,其他3个指标在4周内都有娩著变化。脑缺血4周的脑梗死体积增加,皮层、海马CA1区以及纹状体神经元密度下降。结论:伸试验是一种客观、稳定的指标,可用于评价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慢性神经功能变化。

  • 标签: 小鼠 局灶性脑缺血 慢性损伤 症状 神经功能 伸爪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5例髌骨骨折手术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诊3~10个月平均6个月钢丝环扎加张力带联合固定组30例中依据[1]陆裕朴等膝关节功能评定法29例优良,有1例发生退钉导致伤口感染,再次手术治疗,术后优良。髌骨固定组5例中采用记忆合金固定3例优良,采用分体式髌骨+克氏针钢丝2例术后均出现伤口不愈合,再次手术。结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法是髌骨骨折合适的固定方法。

  • 标签: 髌骨骨折 切开复位 张力带 固定 髌骨爪
  • 简介:[目的]木薯单螨是新入侵我国的重要检疫性害螨,主要危害木薯,也可危害橡胶。近年来,该螨种群数量迅速增多,扩散范围不断增大,目前已在海南、云南、广西、广东等重要木薯产区发生并加重危害,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木薯减产40%-60%。湿度是影响木薯单螨发育和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有关该方面的研究较少。[方法]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比较了不同湿度条件下木薯单螨发育及繁殖情况。[结果]当湿度为75%和85%时,卵孵化率均达100%,平均每雌产卵量分别达49.22和43.67粒,雌成螨寿命分别为21.00和22.00d;当湿度为55%和95%时,卵孵化率和后代产卵量显著降低,雌成螨寿命显著缩短;当湿度为65%时,卵孵化率、平均每雌产卵量以及成螨寿命均与75%和85%湿度处理无显著差异,但其发育历期显著延长。[结论]75%和85%是木薯单螨发育与繁殖的适宜湿度条件。

  • 标签: 木薯单爪螨 湿度 发育 繁殖 生态适应性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调式髌骨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可调式髌骨治疗24例髌骨下极骨折。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20周,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5%。结论可调式髌骨操作简单、方便,固定牢固,损伤小,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低弹性模量,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髌骨下极骨折 可调式 髌骨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记忆合金髌骨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西脉记忆合金髌骨治疗32例各型髌骨骨折患者,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6-24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11周,平均8周,无术后感染、排斥反应、骨块移位、髌骨断裂、松脱等并发症发生,优良率95%。结论记忆合金髌骨治疗髌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早期活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很实用的内固定材料。

  • 标签: 记忆合金髌骨爪 髌骨骨折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克氏针与髌骨固定联合用于髌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开封市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147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根据固定物将全部147例患者分为3组:A组(51例)行克氏针内固定;B组(50例)行髌骨内固定;C组(46例)行克氏针联合髌骨内固定。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3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随访结束时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于术后1、2、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手术部位疼痛情况;分别于术后1、2、4、12周,检测并比较各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随访期间观察并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结束时,C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比较,C组术后各时点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组随访期间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克氏针联合髌骨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在不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失血量、增加并发症风险、增加手术部位疼痛感的情况下,较克氏针或髌骨单用更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关节屈曲度的恢复,安全可靠。

  • 标签: 髌骨骨折 克氏针 髌骨爪 固定
  • 简介:设G是一个图,G的独立集Y称为本质集,如果存在{y1,y2}包含于Y,使得dist(y1,y2)=2。本文利用插点方法,给出了关于k或(k+1)-连通(k≥2)无图G是哈密尔顿的或1-哈密尔顿的统一的证明。2个结果的充分条件是关于k∑i=0|N(Yi)|与n(Y)的不等式,这里Y是图G的任一本质集,对于i∈{0,1,…,k},Yi={y1,y-1,…,yi-(b-1)}∈Y(yj的下标将取模k+1);b是一个整数,且0

  • 标签: 哈密尔顿性 无爪图 邻域并 插点方法 本质集 k-连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髌骨骨折经分体式髌骨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并观察疗效。方法对31例采用分体式髌骨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护理干预治疗,包括疼痛及心理护理、指导功能锻炼等,并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31例患者,骨折愈合率100%,其中优27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96.8%。结论分体式髌骨作为一种新型的骨科材料,固定牢固,对采用分体式髌骨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实施术后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髌骨骨折 分体式髌骨爪 康复护理 干预
  •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型硅烷改性聚合物防水涂料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兴材料。本研究旨在通过合成和表征遥型硅烷改性聚合物,探索其在防水涂料中的应用潜力。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接触角测试等方法对合成材料的特性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遥型硅烷改性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水化学稳定性、耐候性和抗紫外线能力。此外,该涂料在各种基底材料上展示出优异的附着力和防水性能。综上所述,遥型硅烷改性聚合物防水涂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在建筑、交通和航空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遥爪型 聚合物 防水涂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5,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氯吡格雷 不稳定型心绞痛 疗效
  • 简介:收集3003年12月~2005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92例,其中初发劳累性心绞痛50例,恶性劳累性心绞痛15例,自发性心绞痛21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7例。患者中伴有高血压病45例,伴有糖尿病23例,伴有陈旧性心肌梗死15例,伴有高脂血症42例。所有患者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葛根素加常规治疗)48例,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39—70岁,

  • 标签: 不稳定心绞痛 葛根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红花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UAP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均进行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及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加用红花注射液20ml,静滴,每天1次,连用14d。对照组采用极化液加硝酸甘油5~15mg静滴每天一次,连用l0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l.67%,对照组69.44%(P<0.05);治疗组血液高凝状态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UAP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

  • 标签: 红花注射液 心绞痛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6年8月—2017年1月收治的64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心内科护理措施,研究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方案。结果研究组有效31例,有效率96.8%,对照组有效27例,有效率85%,研究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满意32例,满意率100%,对照组满意26例,满意率81%,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够促进患者预后康复,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可增强护患关系,提升护理满意度,实现医院与患者的双赢效益。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临床疗效 不稳定心绞痛
  • 简介:有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与高脂血症、吸烟和高血压一样是一个强有力的独立的导致不稳定心绞痛(UAP)的危险因素。近几年,人们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相关因素及它的危害性了解相对较少。为此,本文通过对2004年2—12月在我院治疗的54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以整体护理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并随访,旨在提高患者对HCY、叶酸与维生素B族等知识水平,合理改善饮食习惯,预防不稳定心绞痛不良事件即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健康教育 事件相关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急性心肌梗死 维生素B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