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采样过程中出现误差的原因,且就一系列原因制定了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其目的在于促进我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贯彻落实,减少职业病危害,防治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 标签: 职业病危害因素 现场采样 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科护士长现场追踪控制护理人员工作状况,对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8个护理单元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点突出问题及环节,制定现场追踪控制的流程、形式,每周对2~3个护理单元进行追踪督查,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或偏差,为调整或修改工作流程提供依据,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结果实施科护士长现场追踪控制前后的病区管理、危重症护理、基础护理、护理安全管理、操作规程执行等方面的质量得分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护士长现场追踪检查,能及时发现隐蔽的护理过程中的护理质量问题,现场指导协调,提出整改建议,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控制的效果。

  • 标签: 护理质量 追踪 控制 科护士长
  • 简介:摘要本文对一起农村突发特大群体性食物中毒的现场急救进行了分析研究。患者人数为374人,接受现场救治101人,动用120救护车15车次,公安车辆、乡卫生巡回车等10次,历时7个小时,全部将中毒患者安全送达相关医院。其中现场救治过程及转运过程中无任何差错事故发生。

  • 标签: 群体性食物中毒 现场救治
  • 简介:摘要通过对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车祸现场处理及护理措施的探讨,去对车祸现场的急救措施进行分析以及总结。一般,在车祸的现场护理处理以及前期护理的安全隐患很复杂,这时候救护人员必须要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急救,从而最大限度的拯救患者的生命。

  • 标签: 车祸 院前 处理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高海拔对急性高原病的现场急救。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急性高原肺水肿,脑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4例在治疗后病情明显缓解,症状、体症基本消失时间4h—3d,明显缓解率100%,126例在现场治愈,38例脑水肿并肺水肿或病性笃重反复者,在病情稳定后转入低海拔医院治疗(经治疗3—7d全愈出院),治愈率100%,无后遗症和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在高原现场及时予以持续高流量吸氧、使用足量莨菪碱类药物、地塞米松、脱水剂及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是挽求患者生命的关键环节;加强高原病知识培训和注重巡诊是早发现、治轻防重的日常措施;就地治疗为主与必要的转运治疗有机结合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途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在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中的现场管理措施及病情观察。方法2015年1月—2016年5月本科室18例气管切开患者的在护理人员的全程陪同下进行高压氧治疗前评估,治疗中,及治疗结束出仓时各环节的现场管理,病情的观察及护理。结果16病人顺利拔管,2例未能拔管,1例死亡。结论护理人员在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中的干预措施及观察效果好。

  • 标签: 高压氧治疗,现场管理,病情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护生对交通事故伤员实施现场救护的态度以及影响护生实施现场救护的因素。方法采用问卷对198名护生对交通事故伤员实施现场救护态度的调查。结果分别有21.1%、62.2%、15.3%、0.01%的护生表示肯定会、可能会、可能不会、肯定不会对交通事故伤员实施现场救护。结论护生对交通事故伤员实施现场救护的意识较差,在急救护理学习中,护生应该注重急救意识和急救态度的培养,参与有效的现场救护实践,体验救护经历,增强角色意识和心理护理水平,成为交通事故伤现场救护的积极参与者。

  • 标签: 护生 交通事故伤员 现场救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级创伤救治(PTC)方法现场急救联合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中心2013年1月—2018年12月救治的400例多发伤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观察组采用PTC方法现场急救与损伤控制外科技术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体征指标恢复时间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00%)高于对照组(73.00%),体温恢复时间、剩余碱(BE)恢复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多发伤救治中应用PTC方法现场急救损伤控制外科技术联合可有效提高预后效果。

  • 标签: 外科 PTC 损伤控制 多发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变异指数得分法(VIS)和临床化学能力对比试验(PT)两种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找出既适合现代医学发展需要又符合我国基层乡镇卫生院实际的评价标准。方法收集某县17所乡镇卫生院的ALT检测现场调查结果,对其运用上述两种标准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7家乡镇卫生院实验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采用PT法合格率为70.6%,VIS法合格率达88.2%。结论VIS法和PT法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结合CLIA’88中PT可接受范围和CCV计分法,使两个标准合二为一,以CLIA’88的PT最大可接受范围限值确定为新CCV法的及格限,即确定新的CCV值为13.3,使用CCV法的计分法直观、传统的表示,这样两法合一,发挥各自的优点,并使两法的判断结果统一到一个标准上来,利于临床的解释和合理使用。

  • 标签: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现场调查 VIS法 PT法
  • 简介:摘要为了动态了解我区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依据国家健康素养监测工作安排,雨花台区于2013年和2016年分别开展了居民健康素养调查评估工作。现场调查阶段,将《江苏省健康素养监测技术规范》作为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OP)1,在调查前工作培训、被调查区域情况摸底、现场问卷填写、后期问卷审核、数据录入及复核等环节坚持全程监督,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2,加大全程工作中的组织管理,采取社区集中调查和上门调查相结合的现场调查工作方式,高效、规范地完成现场调查问卷的填写工作。

  • 标签: 健康素养 标准操作规程(SOP)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复苏现场对心搏骤停患者采用冰帽进行头部保存性低温治疗的可行性以及对患者复苏成功率及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取2009年10月-2011年9月在我院符合心搏骤停的患者。患者根据发病日期单双日随机分组早期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早期低温治疗组患者在确定发生心搏骤停后即刻立即予以冰帽低温治疗。对照组按常规于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后给予冰帽治疗。两组均接受心脏按压、人工通气、电除颤等复苏、复苏药物使用等复苏措施。结果早期低温治疗组16名患者自主循环恢复12例,占75%,对照组则仅4例,占25%。早期低温治疗组16名患者中有6名(37.5%)存活出院,对照组16名患者中则仅有2名患者存活出院(12.5%),低温治疗组存活患者神经功能好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通过复苏现场进行头部保存性低温治疗,预期可提高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和改善复苏后存活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

  • 标签: 现场头部保存性低温治疗 心搏骤停 复苏成功率 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