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手术患者麻醉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的效果。方法:本院于2017年6月~2021年3月纳入100例老年手术患者开展研究。采用抛硬币方式进行分组,正面的50例患者选用常规麻醉方式(A组),反面的50例患者在A组基础上开展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其术后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B组患者T2、T3、T4节点的MAP及HR波动幅度均低于A组;B组患者术后注意与集中、计算与定向以及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评分显著高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手术患者采取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对其血流定力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囊括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老年手术患者1002例,根据辅助麻醉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实验组基于此接受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就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认知功能进行组间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MAP、CVP指标均降低,其指标波动较小,且术后1d、3d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对老年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能保障其神经功能,减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

  • 标签: 老年人群 右美托咪定 血流动力学 术后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M1段慢性闭塞后血流动力学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本院脑病科及康复科收治的单侧MCA M1段慢性闭塞患者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54.3±11.5)岁;同时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2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53.1±10.8)岁。患者均行CDFI及MRI[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序列]检查,分析入组患者CDFI所测闭塞侧颈内动脉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及血流量差异,并将闭塞组前后循环脑血流量、全脑血流量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闭塞组患者闭塞侧颈内动脉血流量、舒张末期流速、血管内径分别为(201.15±52.43)ml/min、(16.87±4.46)cm/s、(0.50±0.08)cm,均低于对侧颈内动脉的(260.36±41.22)ml/min、(20.86±4.81)cm/s、(0.55±0.07)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闭塞组患者闭塞侧颈内动脉与对侧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阻力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闭塞组患者全脑血流量、前循环脑血流量分别为(672.82±83.29)ml/min、(460.37±80.17)ml/min,均低于健康对照组(729.29±62.58)ml/min、(567.68±61.36)ml/min,后循环脑血流量为(216.57±35.72)ml/min,高于健康对照组(164.73±25.65)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DFI技术通过脑血流量动力学数值测量和分析,能够精准评估单侧MCA M1段慢性闭塞后脑灌注状态及侧支循环建立。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脑血流量 侧支循环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孕期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LHS)胎儿双顶径、头围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41例HLHS胎儿(HLHS组)的双顶径、头围、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MCA-PI)、脐动脉搏动指数(UA-PI)、MCA-PI/UA-PI(CPR),并与同期82例孕周匹配的正常胎儿(对照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HLHS组头围、MCA-PI和CPR的Z值低于对照组(均P<0.05);HLHS组头围与MCA-PI和CPR呈弱正相关(r=0.385、0.416,均P<0.05)。结论中孕期HLHS胎儿头围和脑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改变,且头围与MCA-PI和CPR呈弱正相关,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超声检查 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头围 大脑中动脉 脑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比较超声测量颈动脉校正流动时间(carotid artery corrected flow time, cFT)和颈动脉峰值流速变异度(respirophasic variation in carotid artery blood flow peak velocity, ΔVpeak)对剖宫产产妇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upine hypotensive syndrome, SHS)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择期剖宫产单胎产妇60例,年龄18~4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孕37~42周。根据产妇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是否发生SHS分为两组:发生SHS组(S组,28例)和未发生SHS组(W组,32例)。记录两组产妇蛛网膜下腔麻醉前后的SBP、DBP、心率,超声测量蛛网膜下腔麻醉前后的cFT、ΔVpeak和颈动脉直径(diameter, D)。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cFT、ΔVpeak与蛛网膜下腔麻醉后SBP的关系,绘制cFT和ΔVpeak判断容量变化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计算临界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及其95%CI。结果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有28例(46.7%)产妇发生SHS。与W组比较,S组蛛网膜下腔麻醉后SBP明显降低、心率明显增快(P<0.05);S组蛛网膜下腔麻醉前cFT明显较小、ΔVpeak明显较大(P<0.05);两组蛛网膜下腔麻醉前后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蛛网膜下腔麻醉前cFT和蛛网膜下腔麻醉后SBP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r=0.563,P<0.05),蛛网膜下腔麻醉前ΔVpeak和蛛网膜下腔麻醉后SBP呈明显的线性负相关(r=-0.461,P<0.05),蛛网膜下腔麻醉前D和蛛网膜下腔麻醉后SBP无相关(P>0.05)。蛛网膜下腔麻醉前cFT和ΔVpeak预测蛛网膜下腔麻醉后SHS的临界值分别为310.4 ms、10.5%,敏感度分别为85.2%、75.9%,特异性分别为80.4%、90.1%,AUC分别为0.879(95%CI 0.763~0.994)、0.793(95%CI 0.642~0.943)。结论蛛网膜下腔麻醉前超声测量cFT和ΔVpeak可以作为预测产妇蛛网膜下腔麻醉后SHS的可靠指标,且cFT准确更高。

  • 标签: 超声 产妇 颈动脉校正流动时间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盐酸戊乙奎醚对老年胸、腹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于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行择期外科胸、腹手术的81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27例。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分别于术前静脉注射剂量为0.005、0.010、0.015 mg/kg的盐酸戊乙奎醚,三组患者手术麻醉方式及诱导剂均相同。记录患者术中气道分泌物情况,记录患者用药前(T0)、用药后10 min(T1)、用药后30 min(T2)和手术结束时(T3)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口干程度。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72 h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患者术中气道分泌物的量依次为(8.27±3.47)、(7.34±2.91)、(5.63±3.24)ml,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气道分泌物的量依次降低,且高、中剂量组气道分泌物少于低剂量组(P<0.05)。三组患者T2时的心率和MAP均低于T0时(P均<0.05),T1、T2及T3时SpO2与T0时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用药后各时点口干程度VAS评分与用药前比较均有明显上升,其中高剂量组在各时点VAS评分均为最高,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36 h MMSE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72 h,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MMSE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MMSE评分低于术前(P<0.05)。结论对老年胸、腹手术患者术前应用中、低剂量盐酸戊乙奎醚能有效抑制气道腺体分泌,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

  • 标签: 血流动力学 盐酸戊乙奎醚 老年患者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冲封管前持续泵入0.9%氯化钠溶液对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泵入去甲肾上腺素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外ICU56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冲封管;观察组冲封管前先用2 ml0.9%氯化钠溶液按原始泵入速度继续泵入,再按照常规方法冲封管。比较2种方法对患者冲封管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冲封管后30 s、1 min、2 min、3 min、5 min观察组收缩压分别为(105.4 ± 17.4)、(106.3 ± 21.3)、(102.1 ± 14.5)、(100.6 ± 16.9)、(101.0 ± 14.3)mmHg(1 mmHg=0.133 kPa),平均动脉压分别为(81.1 ± 8.6)、(82.4 ± 9.9)、(78.6 ± 7.3)、(76.9 ± 6.7)、(75.7 ± 6.5)mmHg,低于对照组的(150.6 ± 26.7)、(151.8 ± 30.1)、(139.7 ± 29.8)、(125.3 ± 25.3)、(114.4 ± 21.6)mmHg和(107.4 ± 11.6)、(106.1 ± 11.5)、(98.1 ± 11.1)、(88.9 ± 9.6)、(79.5 ± 8.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432~31.133,P<0.01)。冲封管后30 s、1 min、2 min、3 min观察组舒张压为(69.0 ± 10.5)、(70.5 ± 10.7)、(66.9 ± 8.3)、(65.1 ± 6.2)mmHg,低于对照组的(85.9 ± 11.6)、(83.3 ± 8.7)、(77.3 ± 7.4)、(70.7 ± 7.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0.199~18.464,P<0.01)。结论冲封管前,先抽取2 ml 0.9%氯化钠溶液按原始泵入速度继续泵入,再用常规方法冲封管,可降低泵入去甲肾上腺素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波动的风险。

  • 标签: 低血容量休克 去甲肾上腺素 血流动力学 冲封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Z字形"屈氏位对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患者手术体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行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根治术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头低足高截石位,试验组采用改良"Z字形"屈氏位。分别记录2组患者气腹前10 min(T0)、气腹即刻(T1)、气腹后5 min(T2)、气腹后10 min(T3)、气腹后30 min(T4)、气腹后60 min(T5)、恢复水平体位后1 min(T6)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体循环阻力和心排出量,并于术后24 h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肩部和下肢疼痛程度。结果T0~T6时,2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体循环阻力和心排出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2~T6的每个时间点试验组的中心静脉压分别为(9.86 ± 1.95)、(10.94 ± 1.53)、(11.33 ± 2.24)、(11.14 ± 1.54)、(7.75 ± 1.59)cmH2O(1 cmH2O=0.098 kPa),均低于对照组的(18.83 ± 2.82)、(16.81 ± 2.93)、(16.27 ± 3.56)、(15.76 ± 2.33)、(8.92 ± 1.68)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057~15.736,均P<0.05)。试验组肩部疼痛和下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48 ± 1.10)、(2.35 ± 0.66)分,低于对照组的(4.16 ± 1.32)、(2.99 ± 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04、3.228,P<0.05)。结论改良"Z字形"屈氏位能有效减少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幅度,降低术后下肢和肩部疼痛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手术安全。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子宫内膜癌 屈氏体位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冲封管前持续泵入0.9%氯化钠溶液对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泵入去甲肾上腺素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外ICU56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冲封管;观察组冲封管前先用2 ml0.9%氯化钠溶液按原始泵入速度继续泵入,再按照常规方法冲封管。比较2种方法对患者冲封管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冲封管后30 s、1 min、2 min、3 min、5 min观察组收缩压分别为(105.4 ± 17.4)、(106.3 ± 21.3)、(102.1 ± 14.5)、(100.6 ± 16.9)、(101.0 ± 14.3)mmHg(1 mmHg=0.133 kPa),平均动脉压分别为(81.1 ± 8.6)、(82.4 ± 9.9)、(78.6 ± 7.3)、(76.9 ± 6.7)、(75.7 ± 6.5)mmHg,低于对照组的(150.6 ± 26.7)、(151.8 ± 30.1)、(139.7 ± 29.8)、(125.3 ± 25.3)、(114.4 ± 21.6)mmHg和(107.4 ± 11.6)、(106.1 ± 11.5)、(98.1 ± 11.1)、(88.9 ± 9.6)、(79.5 ± 8.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432~31.133,P<0.01)。冲封管后30 s、1 min、2 min、3 min观察组舒张压为(69.0 ± 10.5)、(70.5 ± 10.7)、(66.9 ± 8.3)、(65.1 ± 6.2)mmHg,低于对照组的(85.9 ± 11.6)、(83.3 ± 8.7)、(77.3 ± 7.4)、(70.7 ± 7.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0.199~18.464,P<0.01)。结论冲封管前,先抽取2 ml 0.9%氯化钠溶液按原始泵入速度继续泵入,再用常规方法冲封管,可降低泵入去甲肾上腺素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波动的风险。

  • 标签: 低血容量休克 去甲肾上腺素 血流动力学 冲封管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水囊压迫结合欣母沛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68例产后出血患者,时间选自2019年2月-2020年5月,随机分组,每组34例;对照组实施水囊压迫治疗,观察组结合水囊压迫与欣母沛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2h出血量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少,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DBP和SBP水平比对照组低,而HR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

  • 标签: 产后出血 水囊压迫 欣母沛 血流动力学指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支架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连续纳入2017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科住院65例症状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或急性闭塞支架治疗的患者,其中男 38例,女27 例。根据MCA支架术后第 1 天MCA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将65例患者分为高流速(PSV较术前狭窄远端或闭塞处增加100%以上)组和血流速度异常(PSV较术前狭窄远端或闭塞处增加100%以下)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烟酒史进行比较。采用 TCD 监测并记录术后第 1 天、第3天、第5天、第 7 天、术后 1个月MCA收缩期峰值流速(PSV)。结果 (1) 高流速组和血流速度异常组在基本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 MCA支架术后,高流速组23例中有3例(发生率13.0%)发生脑出血,9例(发生率39.1%)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脑高灌注现象[3];血流异常组42例均没有出现脑出血,有1例(发生率2.4%)仅出现头痛,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其中高流速度23例中,MCA的PSV升高2倍12例均无脑出血,其中2例(发生率16.7%)仅出现头痛;升高3倍7例中有1例(发生率级14.3%)出现脑出血,3例(发生率42.9%)仅出现头痛;升高4倍4例中有2例(发生率50.0%)出现脑出血,3例(发生率75.0%)仅出现头痛。MCA支架术后PSV升高的倍数越高,出现脑出血和头痛的机率越高。但两组预后无统计学意义( P>0.05)。(3) MCA支架术后,高流速组和血流速度异常两组不同时间PSV比较,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和第3天PSV最快,术后第5天、7 天、术后1个月 PSV 均明显下降,1个月左右接近MCA的正常血流速度。其中高流速组中有4例患者MCA的PSV在术后1个月复诊时未见明显下降,均大于180cm/s,对此4例患者3个月后复诊TCD显示MCA的PSV仍未见恢复,但患者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TCD 可以作为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支架术后MCA血流速度监测、随访,避免术后出现脑高灌注现象和高灌注综合征。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大脑中动脉支架 血流动力学 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机械通气治疗高龄重症急性左心衰并发症的护理效果及对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38例高龄重症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研究组(综合护理干预)各19例,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干预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心律失常、低血压、肺部感染、酸碱失衡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机械通气 高龄重症急性左心衰 并发症护理效果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Z字形"屈氏位对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患者手术体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行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根治术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头低足高截石位,试验组采用改良"Z字形"屈氏位。分别记录2组患者气腹前10 min(T0)、气腹即刻(T1)、气腹后5 min(T2)、气腹后10 min(T3)、气腹后30 min(T4)、气腹后60 min(T5)、恢复水平体位后1 min(T6)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体循环阻力和心排出量,并于术后24 h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肩部和下肢疼痛程度。结果T0~T6时,2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体循环阻力和心排出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2~T6的每个时间点试验组的中心静脉压分别为(9.86 ± 1.95)、(10.94 ± 1.53)、(11.33 ± 2.24)、(11.14 ± 1.54)、(7.75 ± 1.59)cmH2O(1 cmH2O=0.098 kPa),均低于对照组的(18.83 ± 2.82)、(16.81 ± 2.93)、(16.27 ± 3.56)、(15.76 ± 2.33)、(8.92 ± 1.68)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057~15.736,均P<0.05)。试验组肩部疼痛和下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48 ± 1.10)、(2.35 ± 0.66)分,低于对照组的(4.16 ± 1.32)、(2.99 ± 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04、3.228,P<0.05)。结论改良"Z字形"屈氏位能有效减少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幅度,降低术后下肢和肩部疼痛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手术安全。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子宫内膜癌 屈氏体位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对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40例)与实验组(40例),对照组选择并部分符合瑞芬太尼治疗,实验组则采用右美托咪定辅助镇静镇痛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在T2、T3、T4时段,实验组的MAP、HR均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的MAP、HR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T2、T3、T4时段的MAP、H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不会明显影响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能让其血流动力学保持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丙泊酚 右美托咪定 腰椎间盘切除术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将其根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37例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中37例患者在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氧状态、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病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状态、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病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数据比较P<0.05。结论 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行治疗,能够帮助改善血氧状态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使治疗总有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 标签: 急性心力衰竭 呼吸衰竭 无创机械通气 血氧状态 血流动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气管插管前应用瑞芬太尼预处理对胸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1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0例患者气管插管前静脉注射瑞芬太尼预处理,对照组68例患者注射等量生理氯化钠溶液。检测并比较两组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参数及应激水平。术后第1、2、3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插管置入后,观察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肾上腺素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皮质醇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2、3天,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7.14%,5/70)低于对照组(19.12%,13/68),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前给予瑞芬太尼预处理可降低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缓解机体应激水平和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胸腔镜 瑞芬太尼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血流动力学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临床缺血性卒中事件的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脑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计算流体力学能直观地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文章就计算流体力学在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周围血流动力学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配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修复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就诊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男28例、女19例,中位年龄69岁;对照组男27例、女20例,中位年龄68岁。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应用针灸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神经功能修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各个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提升(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脑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血流量、基底动脉血流量、右侧椎动脉血流量提升更为显著(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均P<0.05),FAC、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升(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下降更为显著,FAC、FMA量表评分上升更为显著(均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62%(44/47)显著高于对照组74.47%(35/47)(P<0.05)。结论针灸配合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于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能够更快促进脑血流动力学恢复,患者步行能力、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更为迅速,临床疗效更优。

  • 标签: 针灸 黄芪桂枝五物汤 脑卒中 后遗症期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6年7月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纳入标准调整后报告的HIV/AIDS首次随访后的跨省流动及其抗病毒治疗和病毒抑制情况,了解其流动特征及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的HIV/AIDS报告及治疗数据,采用描述分析和χ2检验探讨HIV/AIDS流动与治疗和病毒抑制的关系。结果首次随访后跨省流动HIV/AIDS占7.8%(22 426/289 218)。男性(8.3%,18 557/223 713)、高中(9.6%,4 317/44 877)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9.5%,4 792/45 858)、未婚(11.5%,10 538/91 572)、发现方式为羁押人员检测(16.0%,1 268/7 927)、通过同性性传播感染(11.4%,9 069/79 735)的HIV/AIDS跨省流动的比例较高。发生跨省流动的HIV/AIDS诊断1年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77.1%,17 296/22 426)和达到病毒抑制的比例(70.7%,15 858/22 426)均低于未发生跨省流动的HIV/AIDS(分别为86.7%,231 293/266 792和78.6%,209 760/266 792)。首次随访为非户籍省份的HIV/AIDS有41.4%(18 887/45 570)发生了跨省流动,其中,流动返回户籍省的占92.9%(17 538/18 887)。首次随访后发生病例流出人数在前5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和四川,病例流入人数在前5位的省份分别是四川、贵州、广东、安徽和湖南。结论HIV/AIDS跨省流动影响其接受抗病毒治疗及病毒抑制。需要进一步关注户籍地与现住址分离的流动人口中HIV/AIDS的发现和管理,消除政策壁垒,确保抗病毒治疗的及时和有效

  • 标签: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病毒抑制 随访 跨省流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对老年糖尿病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匹配的原则,将我院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121例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术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60例予以硬膜外麻醉,观察组61例予以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观察两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较对照组长,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T0时间点两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及心率(H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1~T4 DBP、SBP及HR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4 DBP、SBP及HR较T0明显降低且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64%)较对照组(13.33%)低(P<0.05)。结论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可通过稳定老年糖尿病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提高麻醉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糖尿病 胫骨横向骨搬移术 外周神经阻滞 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