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基于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目标,设计了“北碚缙云山植被调查”的研学活动,确定了“观察植被的基本方法”、“了解植被分类方法”、“分析常见的植被特征”、“认识保护植被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研学内容,并展示了研学实施过程和多维评价方式,并反思总结了研学实践启示。

  • 标签: 核心素养 研学实践 多维评价
  • 简介:城市的生态化是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向,建立生态城市很有必要.我国在城市向生态化方向发展方面应采取一些措施.

  • 标签: 生态城市 城市生态化 环境
  • 简介:在当前的语文基础教育中,对于“生态阅读”内质的不同理解,导致具体的生态阅读实践存在着重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存在又加剧了教育者在生态阅读理念上的分野。因而.在今天.对于生态阅读的适度的深层辨析与探讨也就成为了一种必要。作为生态语文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生态阅读关乎的是生命的和谐成长与发展。在最为根本的意义上,它是一种生命教育。在当下的教育语境中.生态阅读实践者需要以此为认知基础,从而力图形成更大范围内的共识,以共同推进生态阅读实践的合理开展、深度开展。

  • 标签: 生态阅读 生命的和谐成长与发展:生态语文
  • 简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提出的又一重要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新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既往文明特别是传统工业文明反思的结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现实国情的迫切需要,同时吸收、借鉴了国际社会关于发展问题的新鲜经验和实践探索的有益成果。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正确的消费观、正确的政绩观。

  • 标签: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 生态伦理观 消费观 政绩观
  • 简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青年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发展成了学校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针对本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问题,构建了“五课”系统.“五课”系统有利于发扬教学学术,搭建教学与科研的桥梁;有利于创设合作氛围,构建教师合作网络;有利于发挥积极影响,构建终身学习的群体文化.

  • 标签: 公开课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合作
  • 简介:生态学的视野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应依据生态学的整体性原则,建立诚信教育与其他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横向协同机制:依据持续性原则,建立诚信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纵向协同机制;依据自组织性原则,建立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控机制:依据有序调控性原则,

  • 标签: 诚信教育体系 生态学 大学生 系统架构 学生自我教育 协同机制
  • 简介:生态文化”(ecologicalculture)近年已成为文学/文化界广为使用的一个新关键词。但是,《中国百科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Webster'sNewTwentiethCenturyDictionary(WilliamCollinsPublishers.Inc1979)等权威工具书中都没有收录这个词,更遑论给出明确定义。那么“生态文化”一词是如何衍化生成的?其语源和内涵是如何延展的?其文化学的重要意义何在?生态文化学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有何启示?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辩正梳理。

  • 标签: 生态文化学 《中国百科大辞典》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WILLIAM
  • 简介:1概述本专题的主要内容为生态工程的原理、生态工程的实例及应用。近年高考大多以生态工程原理的考查为主,结合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一般在非选择题中安排1个一2个问题。但由于当前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人类对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预计今后该部分内容考查的可能性和比例将会增大。在复习本专题内容时,

  • 标签: 生态工程 环境保护 专题内容 非选择题 经济发展 原理
  • 简介:生态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并于近些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语言学科。由于它涉及生态学和语言学这两个极其重要的学科领域,所以很多人常常徘徊于二者之间而倍感扑朔迷离,对其中的生态内涵更是见仁见智。通过对生态语言学的生态内涵进行系统的疏理,可知生态语言学的生态与传统生态学的生态表现出四个方面的不同内涵:语义逻辑的生态,自然的生态,社会的生态,天人互动共生的和谐生态。旨在为该学科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多维的视角和有益的参考。

  • 标签: 生态语言学 生态内涵 诠释
  • 简介:生态德育是一种体验性、实践性很强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新型价值观的培育,即通过自然、社会、个体、审美和实践等具体价值观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总目标。生态德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价值支点和实然价值支点,因此,必须以培育生态道德意识、完善生态道德规范和提高生态道德素质等为抓手,并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大力推动生态德育,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支撑和依托。

  • 标签: 生态文明 生态道德 生态德育
  • 简介:摘要:随着蓝天保卫战顺利收工、退耕还林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污物治理效能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国的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逐渐引起更多的人重视,保障生态安全关系国家和人民以及子孙后代的福祉。森林作为陆地上面积分布最大、结构组成最复杂、生物总量最高的生态,在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碳汇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维持陆地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安全具有根本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生态的复杂性、调节性和稳定性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森林生态安全既指森林生态的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又指受到外界干扰和影响时保持安全的状态。森林生态安全是区域生态安全的主体和基础,是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具体体现.

  • 标签: 森林生态 价值核算
  • 简介:摘要:秦岭作为我们的“父亲山”,有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为充分发挥环保社团在秦岭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推动社团成员的践履能力和责任担当,社团要强化组织机构、责任明确,活动形式要丰富、有内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立德树人这一任务贯穿于社团活动始终。该文以秦岭生态书屋建设例,阐述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环保社团发展现状,分析了环保社团对增强大学生爱国意识、责任担当的重要意义,探讨大学生环保社团内涵式发展机制,并结合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大学生环保社团服务秦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服务秦岭 生态书屋
  • 简介:基于美国Landsat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ArcGIS10.0与ENVI5.1软件,提取并分析了玛沁县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总体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2010年、2015年的平均植被覆盖度依次为72.53%、65.76%、68.27%,植被覆盖度fc〉0.65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达到60%以上,植被覆盖总体情况良好;植被覆盖变化面积转移矩阵表明,近10年来植被覆盖度呈现出下降趋势,各级植被覆盖度减少面积近4000hm^2,自然生态环境退化程度明显;玛沁县植被覆盖度减少区面积占比20.96%,比重较大,植被覆盖不稳定并呈现退化趋势,自然生态环境亟待保护。

  • 标签: 植被覆盖度 动态变化 GIS
  • 简介:摘要:21世纪,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人口、环境、资源逐渐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代人所需要关心重点问题。国际国内新闻热点显示,2019年,美国宇航局发布数据称,世界比20年前越来越绿了,而这里面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中国。数据表明,我国植被覆盖率从8.6%增长至22.96%,这体现中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并从植被覆盖率出发进行环境保护。

  • 标签: 环境教育 地理教学 高中教学设计
  • 简介:对语言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有助于重新认识人类自身与大自然的关系,了解人类潜在的生态意识,对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社会价值。本文拟通过对徐志摩的现代诗词《翡冷翠的一夜》进行及物性分析,基于词汇语法的使用探讨诗人内心的生态观,从而展现及物性系统生态话语分析方面的适用性。

  • 标签: 及物性系统 徐志摩 生态意识 生态话语分析
  • 简介:生态道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地球环境危机时,中国传统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在今天仍然体现出宝贵的时代价值,为人类提供着智慧和启迪。儒家生态观的一些积极理念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对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具有十分有利的作用。

  • 标签: 生态道德教育 儒家生态观 意义 途径
  • 简介:摘要:全球性的生态问题逐渐的明显,自然生态和人类文化之间的联系受到了众多人民群众的注重,政府工作报告也逐渐的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进而提高生态文化软实力格外关键,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则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设必须要我们从源头上调整价值观念,因此,在生态文明趋势之下,生态文化创建需要怎样使用新思路与措施保证其健康发展,必须要我们全面思考与讨论。

  • 标签: 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
  • 简介:摘要: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本文以“植被与环境”教学过程为载体,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塞罕坝精神的方法和路径,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品质和发展理念。

  • 标签: 地理教学 植被与环境 塞罕坝精神
  • 简介:切实发挥旅游、生态、创新三者间的协同效应,对城市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以舟山市作为研究对象,在构建舟山市旅游—生态—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算舟山市2001-2015年旅游—生态—创新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程度,并对其动态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舟山市旅游、生态、创新子系统有序度总体呈增长趋势且彼此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旅游—生态—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偏低,在[-0.0646,0.0897]之间震荡,年平均值仅为0.009,旅游、生态、创新子系统尚未产生彼此促进的良性互动效应。

  • 标签: 旅游 生态 创新 协同度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