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旋转带蒂皮瓣修复眼睑肿瘤切除后眼睑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眼睑肿瘤50例(61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眼睑肿瘤切除后,应用单个或数个带蒂皮瓣进行修复。随访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切口I期愈合。末次随访未出现肿瘤复发。眼睑闭合功能良好,所有患者对眼睑外观满意。结论应用旋转带蒂皮瓣修复眼睑肿瘤切除后的眼睑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肿瘤,眼睑 缺损,眼睑 修复,移植,皮瓣,带蒂旋转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法松解斜角肌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6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将患者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均采用手法松解斜角肌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6.77%)优于对照组(64.52%),(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观察组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手法松解斜角肌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使用。

  • 标签: 手法 松懈 斜角肌 颈型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枕后位难产患者8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利用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胎头旋转法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产伤率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顺产率为85.0%(34/40)与对照组60.0%(24/40)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后出血、产伤率、新生儿Apgar评分等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好,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即能有效提升产妇顺产率,并减少各种并发症,还能改善新生儿Apgar评分,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胎头旋转法 枕后位难产 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旋转臂自锁式髓内钉置入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方法以旋转臂自锁式髓内钉置入固定的68例患者为自锁组,以交锁髓内钉进行固定的68例患者为交锁组,评定两组疗效。结果自锁组患者出血量显著少于交锁组,平均愈合时间显著短于交锁组,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交锁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交锁组,均有P<0.01。结论旋转臂自锁式髓内钉应用于胫骨骨折治疗中,疗效较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旋转臂自锁式髓内钉 置入 胫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枕后位难产产妇的治疗当中,胎头旋转法的医用效果。方法我医院选取了在2015年4月到2016年7月来院就诊的60胎后位难产产妇作为主要实验对象。将这60例难产产妇根据医治方法的不同分成常规组与旋转组,旋转组的胎后位难产产妇接受我们胎头旋转法方式的治疗,而常规组的胎后位难产产妇只接受临床常规性的治疗,将两组的产后出血情况和顺产情况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常规组的顺产数远远少于旋转组的顺产数,两组数据的比较体现出明显的医学意义(p<0.05)结论胎头旋转法能有效的解决产后难产问题,可大力应用于枕后位难产产妇。

  • 标签: 胎头 旋转 枕后位难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合并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增强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NICU收治的1例早产儿胃穿孔合并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讨论。结果本例为36+1周早产儿,因早产、生活能力低下1 h入院,入院48 h后出现腹胀及感染指标加重,根据症状、体征、腹部X线片、B超等辅助检查及腹腔探查,最终明确诊断,行胃穿孔修补术及肠扭转复位术,术后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好转出院。结论新生儿胃穿孔合并肠旋转不良好发于生后1周内,临床表现以腹胀为主,及早进行相关检查,必要时行腹腔探查术,对早期诊断及治疗很有帮助。

  • 标签: 新生儿 胃穿孔 肠旋转不良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徒手旋转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180例头位难产产妇,依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90例)与观察组(90例),对照组产妇应用常规助产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徒手旋转助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新生儿并发症情况和第二产程时间。结果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且剖宫产、阴道助产率以及新生儿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头位难产产妇应用徒手旋转助产护理可有效纠正胎儿异常头位情况,提升产妇自然分娩,减轻产妇痛苦,同时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徒手旋转 在头位难产产妇 助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接收的枕后位难产产妇中随机抽取100例参与本次研究,并根据收治的时间不同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胎头旋转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在经过胎头旋转法治疗后,顺产率为94.00%,产后出血率为8.00%,产伤率为6.00%,新生儿评分(8.31±1.20)分,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头旋转法在枕后位难产产妇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顺产率,降低母婴双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荐。

  • 标签: 胎头旋转法 枕后位难产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昏迷患者鼻胃管置管方法,以提高留置鼻胃管的一次成功率。方法将80例ICU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舌钳向外牵拉舌体并旋转胃管90~180°的方法置管。比较2组患者置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置管用时和置管一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后呛咳、误入气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6.157,P=0.000),置管用时少于对照组(t=20.145,P=0.000),置管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χ2=6.275,P=0.012)。结论采用舌钳向外牵拉舌体并旋转胃管90~180°的置管方法,能够提高留置鼻胃管的一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插管法 胃管 昏迷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伴或不伴椎体旋转半脱位(rotatory subluxation,RS)的脊柱畸形患者矫形术中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RS与术中神经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术前合并RS的脊柱畸形接受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术前未行牵引及术中三柱截骨手术37例患者(RS组)的病历资料,另选取37例不伴RS的脊柱畸形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测量的影像学参数包括主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trunk balance,CTB)、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冠状位椎体半脱位距离(coronal rotatory subluxation,CRS)、矢状位椎体半脱位距离(sagittal rotatory subluxation,SRS)、RS椎体轴面旋转角度(axial rotation,AR)等。记录患者术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及唤醒试验阳性的发生率。结果RS组患者年龄为(42.4±17.9)岁(12~74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2.7±18.3)岁(12~74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13,P=0.943)。RS组术前主弯Cobb角、CTB、GK、SVA分别为75.4°±29.7°、(38.4±28.4)mm、52.8°±25.2°、(40.3±36.8)mm,对照组分别为75.1°±27.6°(t=0.045,P=0.964)、(34.8±24.4)mm(t=0.584,P=0.560)、49.8°±22.5°(t=0.540,P=0.591)、(38.7±25.3)mm(t=0.219,P=0.828),两组患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主弯侧凸Cobb角、CTB、GK、SVA、CRS、SRS和AR均得到明显矫正(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矫正丢失(P值均>0.05)。术前合并下肢神经功能损害,RS组6例(16.2%)、对照组4例(10.8%)(F=0.463,P=0.496),Frankel分级均为D级。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RS组5例(13.5%)、对照组1例(2.7%)(F=2.902,P=0.088)。2例RS组患者(5.4%)术中唤醒试验阳性(F=2.056,P=0.493)。结论伴RS的脊柱畸形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前神经损害发生率,术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及神经损害加重的风险高于对照组,术前合并RS是脊柱矫形手术中发生神经损害的可能危险因素。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脱位 手术中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徒手旋转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头位难产产妇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自然分娩和助产护理,观察组采用徒手旋转助产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新生儿的并发症情况。结果通过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的自然分娩率为25%,阴道助产率为20%,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为65%,阴道助产率30%,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对照组剖宫产率为55%,观察组剖宫产率为5%,对照组明显较高(P<0.05)。通过对比两组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对照组的第二产程时间为(39.00±5.00)min,观察组的第二产程时间为(23.00±2.00)min,对照组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较长(P<0.05)。对比两组的新生儿并发症情况,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70%,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采用徒手旋转的护理方法对头位难产产妇进行护理,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徒手旋转 头位难产产妇 助产护理 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儿,男,2d,因便血4次,伴四肢凉,唇白3h收住。患儿孕1产1,孕41柚周,母分娩前宫缩活跃,宫口开7~8cm后,产程未见进展行剖宫产出生。胎盘、羊水、脐带未见异常,Apgar评分8分,体重3200g。于入院前1d,患儿哭闹,呕吐1次,呈清水样物。于入院前3h,大便出血,共4次量约150mL,伴四肢凉、口唇苍白、面色发灰,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急诊收住我科。出生后排胎粪3次。

  • 标签: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坏死出血 新生儿 APGAR评分 小肠 大便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面侧旋转皮瓣修复眶下、颧部及颞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面侧旋转皮瓣对12例因良恶性病变切除造成的眶下、颧部及颞部缺损进行修复.结果皮瓣全部成活,色泽、质地和厚度接近缺损区的皮肤,效果满意.结论面侧旋转皮瓣是修复眶下、颧部及颞部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操作简单,效果可靠.

  • 标签: 面侧旋转皮瓣 眶下缺损 修复 颧部缺损 颞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应用颈椎旋转定位搬法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3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偏头痛患者80例,用随机分组研究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基础上再加以颈椎旋转定位搬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有效性。结果 实验组的有效性好于对照组,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和70%,两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应用颈椎旋转定位搬法治疗偏头痛更具有效性。偏头痛的主要病因在颈肩,颈椎体偏位和肌肉筋膜粘连导致经络不畅、气血淤积,通过应用这一方法施治,完全符合中医学经络学理论和辨证施治原则,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部分肢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的康复治疗良方。

  • 标签: 中医推拿 偏头痛 颈椎 旋转定位搬法 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