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日间手术最早起源于英国,目前已成为我国小儿外科的一种新兴手术模式,文章旨在回顾我国儿科日间手术开展现状,探讨在规模数量增长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手术流程再造、制定准入标准、精细化围术期管理和开展健康教育等风险管理措施,确保手术质量和安全,进而提出加强医院内部质量和风险管理、建立管理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日间手术患者延伸服务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 标签: 儿科 日间手术 现状研究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稳定儿科护理队伍的措施与效果。方法以2011年1月-2014年12月已自行离职的儿科护士情况进行分析,并且2015年至今实施“稳定”政策。结果2015年1月-2016年11月期间,有3名新聘请的护士,在这期间护士并无离职意向,护士的留任信心和工作状态均出现改善。结论护士离职的原因较为多样,主要原因包括有一是,家庭和工作出现冲突;二是,工作晋升空间;三是,工作压力大。基层医院应该注重科学的管理,注重人文关怀,改善薪资和福利,建立起激励制度等,这样才能确保基层医院儿科护理队伍的稳定性。

  • 标签: 基层医院 儿科 护理队伍 措施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急诊儿科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份-2016年12月我院急诊儿科收治的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儿。对照组给予急诊儿科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并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和投诉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对照组的投诉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个性化护理在儿科急诊中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而且也可以降低护理投诉率,对患儿疾病的康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急诊儿科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对在我院治疗的患儿的护理情况,探讨与儿科护理安全隐患有关的因素,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为得出与儿科会理安全隐患有关的因素,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从2011年7月份到2016年7月份因护理工作的因素而导致的安全问题的具体原因,并根据具体原因探讨出防范安全隐患的具体措施。在此期间从2011年7月份到2014年12月份儿科采取的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措施,标记此阶段为常规组;从2012年12月份到2016年7月份儿科采取的护理方法为优质护理措施,标记此阶段为优质组。结果常规组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有68例,此68例中占安全隐患问题的比例最大的为48.5%,有33例,是因为护理人员及医生的服务态度不太端正而引起的安全隐患问题;其次占安全隐患问题比例第二的为23.5%,有16例,是因为护理人员及医生缺乏责任心,对患者病情未给予一定的重视而引起的安全隐患问题;占安全隐患问题第三的为14.7%,有10例,是因为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不太熟练及护理人员素质方面的不足而引起的安全隐患问题;占安全隐患问题第三的为7.3%,有5例,是因为患者就诊的周围的环境比如卫生打扫不合格等方面的问题引起的安全隐患问题;最后有4例,占安全隐患问题的6%,是因为各种其他不太明确的原因引起的安全隐患问题。优质组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为21例,其中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及医生的服务态度不太端正、护理人员及医生缺乏责任心引起的。由护理人员及医生的服务态度不太端正引起的有15例,占比例为71.4%;由护理人员及医生缺乏责任心引起的有6例。占比例为28.6%。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两组的安全隐患问题引发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组的安全隐患发生率远远小于常规组。结论儿科患者为小儿,更需要医护人员的更全面的护理。由两组间的对比,加强优质护理服务可以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概率;由每组间各种因素的对比可以得出端正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加强责任心以及加强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素质能更好的防范安全隐患的发生。因此我们医护人员在对待儿童患者上应给予更优质的服务,加强端正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加强责任心以及加强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素质。

  • 标签: 儿科护理 安全隐患问题 医护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儿科急诊输液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输液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他们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急诊科输液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的护理方法上,实施细节的护理,观察对比2组患儿的静脉重注率、护患纠纷率、护理满意度等。结果经过开展细节护理,观察组的护理满意达到了96.7%,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仅76.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患纠纷的发生几率和静脉重注率都要明显少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急诊输液中运用细节护理,可以提高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同时还可以降低静脉重注率和护患纠纷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细节护理 儿科急诊输液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诊儿科输液室应用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2017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0例门诊输液患儿为对象,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整体护理,对比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对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差错率,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护理满意度,研究组为100%,明显比对照组的85%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儿科输液室,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门诊儿科输液室 护理干预 措施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精细化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儿科住院患儿84例按照护理管理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精细化管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及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8.57%、95.24%,组间数据比较χ2=11.32,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护理并发症、不良事件、护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精细化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进行应用能够减少患儿并发症、不良结局,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与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应用中进行大力推广。

  • 标签: 精细化管理 儿科 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新生儿对于外界刺激较为敏感,需要良好的护理。在强烈的刺痛下可能造成心动过缓、呼吸障碍等问题。新生儿早期的疼痛会严重影响身体发育,造成强烈的压力反应,长期发展会产生生理变化。因此,护士在新生儿早期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其疼痛护理的管理,尽可能控制其疼痛的压力和护理变化水平,明确实际造成新生儿疼痛的具体原因,对症治疗。研究分析表明,合围期生理疼痛与儿童后期或青春期的行为、情感有直接关系,可能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诱发心理疾病。反复疼痛刺激与应激障碍、生长缓慢、亲子关系有直接联系。亲子关系如果受到影响,会导致发病的增加,甚至死亡的发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理、心里上负面的影响,逐步缩短外界呼吸机、氧气的治疗过程,逐步增加体重,促进有效的愈合过程,从而缩短住院时间。这是儿科疼痛管理有效的重要方法和意义。

  • 标签: 儿科 护理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临床治疗方法及临床表现。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与案例走访所得数据分析,选取 34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为观察组,和 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通过超声诊断对两组患儿肠系膜淋巴结声像图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 34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存在超过 3个肿大淋巴结,沿淋巴门有血流信号分布,长横径之比在 1.5以上,分流血流的阻力指数多在 0.65以上,而对照组 30例健康儿童进行超声诊断发现仅有 5例儿童存在淋巴结 1~ 2个,淋巴结长径都小于 0.7cm,边界清,内部回声均匀,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分布少。结论:儿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过程中,采用高频超声诊断能够有效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 标签: 儿科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临床诊断 超声检查 治疗方法 表现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科应用CRP血常规联合检验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应用CRP血常规联合检验的临床患儿60例,将其分成病毒感染组和细菌感染组,对这两组患儿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CRP值存在很大的差异,病毒感染组患儿的CRP水平为(7.62±2.11)mg/L,而细菌感染组的患儿CRP水平为(75.31±8.67)mg/L,表现为细菌感染组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P<0.05)。结论采用CRP血常规联合检验能够有效判断患儿的感染类型,以便于临床做出准确的治疗判断,对提高治愈率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儿科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拟选取2016年2月—2017年我院儿科收治的126例依从性良好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护理方案为依据进行研究分组,对照实验设置的对照组纳入的63例均为实施常规护理的患儿,观察组纳入的63例患儿均为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细节管理的患儿。统计两组并发症、护理失误、护患纠纷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照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并发症、护理失误、护患纠纷在观察组发生的例次分别为2例次、3例次、1例次,前述不良事件在对照组发生的例次分别为5例次、7例次、11例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失误发生率与医患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6.8%明显高于对照组82.5%(P<0.05)。结论细节管理有助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减少或规避医患纠纷,提升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颇高。

  • 标签: 细节管理 儿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当前儿科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应用效果,明确其具体的作用和实际的管理水平。方法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细节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100%)显著优于对照组(9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患儿的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细节管理 儿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人性化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6月-2016年5月的120例患儿进行研究,将其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有60例,其中实验组的患儿采用人性化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管理,对两组的临床效果、护理纠纷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治疗效率是98.33%;对照组治疗效率为88.3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出现纠纷的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为1.67%、100.00%,对比组为11.66%、88.3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患儿为中心,提供人性化管理的临床护理管理,有助于促进医患之间的关系,更好的减少出现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及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人性化管理 儿科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儿,采用血管和针的选择、穿刺方法、留置时间与拔管、留置期间护理、并发症护理等多重留置方法对患者进行留置。结果100例静脉留置针打点滴患者最长留置时间4d,最短留置时间2d,平均留置时间3d,一次性留置成功率为97.00%,其中出现堵管1例,渗液2例,但均未发生感染。结论儿科病房对患儿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对于减少患儿静脉穿刺次数,降低患儿对护理人员的恐惧度,减轻患儿心理压力,以及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提升护患关系都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儿科 应用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86例儿科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随机抽取43例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另43例为研究组行细节管理,比较2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纠纷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儿护理质量评分中操作评分(90.23±7.43)明显高于对照组(70.34±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4.65%(2/43)、满意率为97.67%(42/43),均优于对照组20.93%(9/43)、81.40%(3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护理中增加细节管理,不仅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而且提升了儿科护理水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细节管理 儿科护理 管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方法在儿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6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共110例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方法,观察和对比两组的护理缺陷发生情况以及满意度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采用优质护理方法后的护理缺陷发生情况(1.82%)和满意度情况(总满意度98.18%)优于对照组患儿采用的常规护理方法后的护理缺陷发生情况(20.00%)和满意度情况(总满意度8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手术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方法的效果非常显著,因此,此方法值得在临床护理当中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儿科手术 优质护理 临床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