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骨外侧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我科收治 40例 锁骨外侧骨折患者,行锁骨钩钢板手术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0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其中优为 37例、良为 3例,无并发症。 结论:锁骨钩钢板是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可靠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锁骨外侧端骨折 肩锁关节脱位 锁骨钩钢板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肱骨近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骨科收治的85例肱骨近骨折患者资料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组观察,对照组(42例,采取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43例,采取微创锁定接骨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术中出血量、时间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指标。结果对照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0.95%,研究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2,P<0.05),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73.6±15.7)ml高于研究组(36.8±7.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78,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02.6±20.8)min、(9.2±1.6)d长于研究组(86.7±15.4)min、(7.3±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高于研究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2,P<0.05)。结论应用微创锁定接骨内固定治疗肱骨近骨折的效果远远比应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好,更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近骨折手术治疗方案,总结经验,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63例股骨近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和骨折类型选择相应手术方式,观察临床效果。结果63例患者中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优良率为95.2%,无早期死亡病例。结论老年股骨近骨折患者多伴有内科疾患,手术风险大,做好术前评估和准备,选择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老年人 股骨近端骨折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胫骨近骨折是骨折中属于一种关节内的骨折,它的位置膝盖骨非常近,由于此处多血管,软组织,韧带等,所以骨折时很容易伤到,治疗时也十分麻烦。而且胫骨近骨折的手术并发症很多,治疗不及时或者误诊时,导致致残率比其他部位骨折要高。由于骨折位置的特殊性,使膝关节的支撑力和稳定性受到影响,如果不能治疗好,会对行走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治疗胫骨近骨折的方法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笔者就近年来治疗胫骨近骨折的新技术来做一篇综述,了解现代医学的新趋势。

  • 标签: 胫骨 骨折 进展
  • 简介:摘要成年慢性近脊肌萎缩症又称IV型脊肌萎缩症(SMAIV),约占近脊肌萎缩症的15.2%,大部分病例属常隐遗传,少见常显或X连锁隐性遗传。本文将就这一疾病的成因及临床表现进行论述,并提出可行的治疗意见及遗传学上的理论探讨。

  • 标签: 慢性 近端脊肌萎缩症 成年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龄股骨近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进行探析。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80例高龄股骨近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治疗,分析和总结临床护理措施。结果本组8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出现5例轻度压疮,2例肺部感染,均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术后随访3~9个月,骨愈合时间(11.3±2.0)周,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3%。结论为确保高龄股骨近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应配合积极、全面护理措施。

  • 标签: 高龄患者 股骨近端骨折 临床护理
  • 简介:疣状肢角化症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散发。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类似扁平疣的皮肤色或暗红褐色扁平丘疹,好发于手足背,一般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呈乳头瘤样增生,部分表皮呈塔尖样局限性隆起,增生的表皮基底平齐。现遇一例散发病例,报告如下。

  • 标签: 角化症 肢端 疣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输卵管残妊娠病因和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本院”)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输卵管残妊娠病患10例,对相应诊断和治疗方式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研究表明,所有病患均取得不错治疗效果,恢复状态良好,病情被有效控制。结论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对输卵管残妊娠病情发展能够起到有效控制的作用,对不规律出血和腹痛临床症状也可以有效缓解,临床医学方面应当得到大力推广。

  • 标签: 输卵管残端妊娠 异位妊娠 治疗体会
  • 简介:背景:指趾末端脓疱病(肢脓疱病)被归类为“Hallopeau连续性肢皮炎”的范畴,后者是一种严重疾病,病程连续,持续发疹形成泛发。但有1型肢脓疱病几乎没有皮损,缓解期和复发期交替进展,表现为良性过程。有必要区分这两型肢脓疱病。方法:作者观察到6例轻型肢脓疱病患者,均不符合“Hallopeau连续性肢皮炎”的诊断标准,应被视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疾病。结果:每次发疹往往只有1处皮损。脓疱为无菌性小簇状,分布于下甲床或甲床。皮损导致局部甲松解或甲脱离。发疹后局部可完全恢复正常。组织病理学显示角层下非海绵状脓疱,其内充满中性粒细胞。4例患者至少随访两年,其中1例11年后头皮出现银屑病损害。结论:作者描述的肢脓疱病可通过下列诊断标准与“Hallopeau连续性肢皮炎”相鉴别:①良性疾病;②脓疱局限于下甲床或甲床;③脓疱可单发或呈小簇状;④复发突然,缓解期可完全恢复;⑤无菌性脓疱;⑥病理示角层下脓疱(海绵状脓疱罕见)。Radcliff-Crocker曾描述过与本研究中相似的一种疾病(H.Radcliff-Crocker,DiseasesoftheSkin,London:H.K.Lewis,1888),并将其命名为“匍行性皮炎”。

  • 标签: 肢端脓疱病 连续性肢端皮炎 DISEASES 组织病理学 无菌性脓疱 严重疾病
  • 简介:水源性肢角化症是一种由水诱发的极为罕见的皮肤病,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披露[1],国内文献报道极少。笔者临床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角化症 肢端 水源性
  • 简介:患者男,27岁。双手足遇水后出现灰白色丘疹、斑块3~5年。左手背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显著角化过度,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较多淋巴细胞浸润,汗管轻度扩张。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诊断:水源性肢角化病。嘱患者少接触水,未进行治疗。

  • 标签: 水源性 肢端 角化病
  • 简介: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骨质疏松患者人数逐渐增加,导致肱骨近骨折的患者也逐年增加,目前临床上主要治疗方式为非手术及手术两类,针对手术疗法的时机一直存在分歧,为减少治疗失败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极其重要。本文对肱骨近骨折的非手术治疗进行阐述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非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股骨近骨折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三年接受的高龄股骨近骨折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骨折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对症救治,在治疗过程中,提供护理服务工作,本次研究对象均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患者运用常规护理,研究组为患者运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案运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8.46%)高于对照组(69.23%),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31%)低于对照组(76.92%),数据比较存在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股骨近骨折护理中运用综合护理效果显著,能提升护理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率,值得为患者推广。

  • 标签: 高龄 股骨近端骨折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股骨近骨折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三年接受的高龄股骨近骨折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骨折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对症救治,在治疗过程中,提供护理服务工作,本次研究对象均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患者运用常规护理,研究组为患者运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案运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8.46%)高于对照组(69.23%),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31%)低于对照组(76.92%),数据比较存在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股骨近骨折护理中运用综合护理效果显著,能提升护理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率,值得为患者推广。

  • 标签: 高龄 股骨近端骨折 护理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正常睑腺口及睑腺口阻塞的构结特征。方法以上海兰荷视光眼科门诊部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正常睑腺口10例(20眼)和睑腺功能障碍睑腺口阻塞104例(208眼)作为观察对象。使用数码显微镜对正常及阻塞的睑腺口进行拍照,再以眼前段OCT对正常睑腺口、阻塞睑腺口及终末导管扫描成像,并与显微镜照片进行对比。睑腺口巨大的囊泡状阻塞,采用囊壁截除术;帽状阻塞或腺口标志不清及瘢痕化选择睑腺针刺术或睑腺口探通扩张术,以使其再通。结果通过显微镜和眼前段OCT扫描观察到睑腺管开口并非直接敞开的分泌口,分泌管口前有透光的圆盘状盖膜,中央有凸出的排放嘴及排放孔,排放孔细小,容易因细胞角化等原因发生狭窄或黏连闭锁而形成泡状阻塞。疏通手术可以使其再通。结论睑腺口具有特殊盖膜状结构、排放嘴及排放孔。排放孔细小,各种病理因素易引起膜闭形成大小颜色不同的睑腺口囊泡状阻塞。

  • 标签: 开口,睑板腺 排放嘴,排放孔,睑板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胆管吻合、经肝经皮胆道引流术修复医源性胆管损伤,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1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因不同手术导致胆管损伤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4例,男性7例,年龄(47.5±15.3)岁。11例医源性胆管损伤中Ⅱ 1型损伤7例,Ⅱ 2型损伤1例,Ⅱ 3型损伤1例,Ⅱ 1型同时合并Ⅱ 2型1例,Ⅱ 4型1例。8例为术中发现胆管损伤并给予修复,另外3例修复手术距离初次手术的时间分别为2 d、9 d和5个月。所有患者均利用胆管吻合、经肝经皮胆道引流的手术方式进行胆管修复,不放置T型管。结果本组所有胆管损伤的修复手术均1次成功,无死亡病例。2例肝总管吻合的患者术后吻合口有胆漏发生,量少:其中1例术后3 d胆漏即消失;另1例经腹腔引流2周后痊愈。其他病例围手术期无胆漏、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无胆管炎表现。所有病例术后经肝经皮胆道引流通畅,肝表面胆道引流管穿出的部位无胆漏发生,1例在术后6个月拔除胆道引流管,其余病例均是在术后3个月拔除胆道引流管。所有患者术后无腹胀、腹痛、寒战发热、黄疸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影像学检查肝内胆管无狭窄、扩张,工作生活正常,治愈率100%(11/11)。结论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手术方式应尽量选择胆管吻合术,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维持胆汁排泄的正常生理通路;经肝经皮胆道引流能够保障胆管吻合修复,能够减低患者的致残分级。

  • 标签: 胆管 创伤和损伤 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