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都灵大学门前的马和鹰两尊英格兰黑色大理石雕塑,左边是一只飞鹰,右边是一匹奔马,一直默默地矗立在意大利都灵大学的校门前。多少年来,它们代表着都灵大学迎接着一批批的新生和来客,它们成了都灵大学的标志,甚至校徽上也是这两尊雕塑。

  • 标签: 智慧 教育 大学 大理石 英格兰 意大利
  • 简介:程颢、程颐是宋代濂、洛、关、闽四大学派中最有影响的洛学的开山祖师和首领,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同时,他们也是毕生致力于讲学授道、卓有贡献的著名教育家。程颢在54岁生涯中,从事教育活动不下30;程颐在74岁生涯中,从事教育活动长达56之久,他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对后世颇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朱熹是程颐的四传弟子,他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南宋最著名的教育家。他把二程的学说(主要是程颐之学)发展到了顶峰,全面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教育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对宋以后直至清代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教育思想 程颢 程颐 朱熹 中国 素质教育
  • 简介:进入21世纪,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的改革方兴未艾,教育改革更是“热火朝天”。以全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而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实施者和推进的主力军,肩负着重大责任。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来说,更是担负着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的重任,任务更为艰巨。因而少数民族教师队伍观念的转变,素质的提升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民族教师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 少数民族地区 教育改革 科学文化素养 少数民族教育
  • 简介:自近代以来中国百余年的师范教育的探索,基本上是在政治动荡的背景下进行的。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中国师范教育的演进无法遵循教育内在的发展逻辑与连续性,而表现为与政治的同步性。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线索与命题先后经历了超越传统教育、师范教育西化、师范教育中国和师范教育现代的演进。

  • 标签: 师范教育 办学理念 传统教育 中国化 校训 江苏
  • 简介: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华展(以下简称“晋侯展”)是上海博物馆20024月30至7月30日期间举办的展览。从展览的准备阶段到展览闭幕,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各类报纸刊物先后刊登有关信息、介绍性及研究性文章50余篇,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报道亦不下几十次。晋侯展期间的各类报道对于吸引观众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为建立定量分析的数据,

  • 标签: 晋朝 侯爵 陵墓群 出土文物 文物展览 宣传效果
  • 简介:《清议》所载《国家论》,以往学者多认为是梁启超抄袭吾妻兵治《国家学》。笔者通过比对《清议《国家论》、吾妻兵治《国家学》以及平田东助与平塚定二郎所译日文本《国家论》,发现《清议《国家论》并非如以往学者所称的抄袭自吾妻,而是以平田为底本,参考吾妻翻译而成。就《清议《国家论》的译者来说,笔者认为除梁启超外,罗普可能也扮演了一个指导者的角色。

  • 标签: 《国家论》 梁启超 伯伦知理 国家观
  • 简介:上海“孤岛”时期,以外商名义注册的“洋旗”,是“孤岛”抗日进步力量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利用英美在租界的特殊地位,为求生存而采取的一种办报策略。一“孤岛”初期,由于日寇强行对租界内的中国报刊实施新闻检查,并通过租界当局取缔抗日报刊,因此,自193711月下旬起,除《新闻报》、《时报》等少数报刊接受日方的新闻检查继续出版外,大批抗日报刊纷纷迁往内地和香港,或毅然停刊,以示决绝。据1937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载称:“自11月华军退出上海后,出版物之停刊者,共30种。”上海“八一三”抗战后形成的强大的抗日报刊阵营遭到毁灭性摧残。为了能继续从事抗日活动,爱国的新闻工作者曾尝试创办纯翻译的抗

  • 标签: 孤岛 《文汇报》 中美日 新四军 新闻检查 《新闻报》
  • 简介:1966的"五·一六通知",导致"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一些文化机关陆续受到冲击,大批文化人成为"革命"对象。就在此时,北京街头却出现了一份新创刊的报纸——《前进》。这是一份仅仅存活了103天(19669月15日至12月26日)的报纸,共出版45期,成为中国当代新闻史上一个罕见的夭儿。《前进》的创刊要从它的前身北京《大公报》的停刊说起。中央文革批准《大公报》易名《大公报》创办于1902,曾有津版、沪版、汉版、港版、渝版、桂版,至今仍有港版出版发行,是一份有着

  • 标签: 大公报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思想 中国当代 报纸 毛主席
  • 简介: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早年为宣传变法而创办了“一会三”,即强学会、《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其时,康有为十分看中报纸的特殊功效,他在上光绪皇帝书中,多次提到“设达聪”的建议。他以为欲变法,非开通民智不可,而欲开通民智,亦“非有报馆不可”。为此,他倾注极大精力开设报馆,倡言变法。在《万国公报》发行不久,康有为即称“开两月,舆论渐明”、“识议为之一变”、“渐知新法之意”,言辞间不无得意之神色。然而好景不长,康有为京城之举很快便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不满,而这股势力的总后台即权倾一时的慈禧太后。结局不言而喻,“一会三”尚未形成气候,即遭清廷查封。在京城一片萧瑟的气氛中,

  • 标签: 康有为 《知新报》 《时务报》 澳门 梁启超 孙中山
  • 简介:上个世纪后期的中国中等师范教育一直活跃着一个人的身影,他就是朱嘉耀。进入上世纪90代中期,综合世界师范教育价值观的嬗变,对教师专业要求的提高和我国素质教育对教师新的期待,时任南通师范校长的朱嘉耀先生明确提出了“人格师范教育”的主张,

  • 标签: 中等师范教育 人格化 思想述评 朱嘉 教育变革 教师专业化
  • 简介:1949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并不只是一个政权代替了另一个政权、一种政治力量代替了另一种政治力量,而是一场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他的名著《美国与中国》一书中写道:“1949以来的中国革命,以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

  • 标签: 1949年 中国 社会变革 社会矛盾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 简介:随着中国文化全球热,世界各地跃动着中国“春”意,中国已成为各国越来越不能忽视的节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热衷过春节,他们愿意沾沾中国文化的喜气儿,甚至有些欧美国家的城市,纷纷将中国农历春节纳入公共假日。不过,“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的不同,在国外过“春节”较之国内也会有千差万别的感受。

  • 标签: 中国年 外国人 中国文化 欧美国家 宗教信仰 民族习惯
  • 简介:一个人的性别意识是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心理和社会反应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生理的必然结果,即性别社会的结果。在探讨男女两性成长历程中的角色扮演时,我们往往以生命周期这种具有层次性、过程段的内容来分析,他(她)们是如何实现性别角色的社会而又怎样体现其行为特征的。处于生命周期的儿童期、青春期在性别社会历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儿童、青少年走上社会生活前的演习场,家庭教育是儿童、青少年实现社会,由自然人转变成为社会人的必由之路”,

  • 标签: 性别社会化 家庭教育 保安族 生命周期 儿童期 家庭环境
  • 简介:,土族,1971出生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吾屯上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热贡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首届中国唐卡大师、青海民间工艺大师、青海省劳动模范.现任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青海省民族民间艺术品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青海黄南州热贡画院院长.

  • 标签: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土族 黄南藏族自治州 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流 人生
  • 简介: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厅积极组织中国移动西藏公司等通信运营商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农牧区"战略,着力提升信息惠农的广度和深度,为推进西藏农牧区信息、农业现代奠定了坚实基础。统筹推进积极搭建信息平台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涉农部门的支持配合下,

  • 标签: 农村综合信息 自治区工业 服务站建设 中国移动 农业现代化 城乡信息